徐艷萍
〔摘要〕基于初中生情緒發(fā)展的特點、學生完整人格發(fā)展的需要,開發(fā)并實施以培養(yǎng)初中生社會情緒能力為核心的情緒管理校本課程。課程以情緒察覺、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的發(fā)展為主線,以具體的情緒調整為輔線,以積極情緒的培養(yǎng)為重點,設計了一系列的輔導活動,共分為四個專題(認識與察覺情緒、表達和傾訴情緒、調整消極情緒、培養(yǎng)和發(fā)展積極情緒)和15個具體課程,通過種種創(chuàng)新和思考構建出符合學生需求、貼近學生實際的課程體系,指導學生發(fā)展出合理的情緒管理策略,保持樂觀心態(tài),促進其在學習、生活中的良好人際交往。
〔關鍵詞〕情緒管理;校本課程;初中生
一、 課程開發(fā)背景
(一)初中生情緒發(fā)展的特點亟須系統(tǒng)性的情緒輔導課程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fā)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近年來,學生的心理素質日益受到重視,很多學校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此來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其中,情緒管理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一個重要主題,它主要強調情緒的調節(jié)與適應,這與初中生特有的情緒發(fā)展特點密切相關。
學生進入初中后,大部分開始步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十分特殊的一個時期,心理學家霍爾稱之為“狂風暴雨”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這也使得初中生的情緒發(fā)展具有這一時期獨有的特征:情緒體驗特別強烈,具有沖動性和爆發(fā)性,具有極高的興奮性、緊張性以及強烈的波動性;情緒發(fā)展極不穩(wěn)定,具有兩極性,很容易出現(xiàn)情緒困擾與適應不良問題[1]。
面對這些情緒發(fā)展特點我們亟須對初中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但目前情緒管理課程的課時設置明顯不足,并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需要,情緒輔導的內容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了解情緒ABC理論,而需要幫助學生從認識情緒、察覺情緒開始,分專題、分模塊,系統(tǒng)地、有層次地、逐步深入地指導學生進行情緒管理。因此,以“情緒管理”為主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迫在眉睫。
(二)傳統(tǒng)德育課程無法有效解決學生的情緒困擾問題,而情緒管理課程能彌補這一不足,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現(xiàn)在的初中生處于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時期,他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是心理上的動蕩卻進一步加劇。初中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現(xiàn)為厭學、考試焦慮、親子沖突、抑郁、嫉妒、自殘、敏感、自卑等,這些問題中的相當一部分都是情緒問題。浙江省杭州市聞濤中學心理輔導室個案輔導匯總記錄顯示,情緒問題占初中生心理輔導問題的多半,多數(shù)學生因情緒困擾問題來心理輔導室尋求幫助。很顯然,這些問題不是傳統(tǒng)德育課程能夠完全解決的,而以“情緒管理”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卻能彌補傳統(tǒng)德育課程的不足。例如,“如何調控自己的沖動情緒”“怎么樣消除自卑”等問題每天都實實在在地影響甚至困擾著學生,傳統(tǒng)德育課程很少過問,但這些問題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所關注的。因此,通過“情緒管理”課程進一步提升德育的目標,并使德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利于學生完整人格的發(fā)展,也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課程目標
戈爾曼將情緒管理界定為:體察自己與別人的情緒,并運用情緒信息來指導個人的思考與行動的能力[2]。簡言之,就是情緒的覺察、調整與表達的能力。
本課程旨在通過一系列的輔導活動,逐漸培養(yǎng)初中生情緒察覺的能力、情緒調節(jié)的能力、自我激勵和維持積極情緒的能力,提升初中生的情緒控制和表達能力,發(fā)展出合理的情緒管理策略,保持樂觀心態(tài),促進其在學習、生活中的良好人際交往。
(一)情緒察覺能力
能夠及時注意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包括出現(xiàn)情緒時自身生理狀況的變化,以及能夠識別他人的情緒變化。
(二)情緒調控能力
在察覺到自己產(chǎn)生情緒的基礎上,能夠選擇適當?shù)姆绞叫棺约旱牟涣记榫w,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情緒表達能力
當有情緒產(chǎn)生時,能夠通過恰當?shù)姆绞奖磉_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把情緒“說”出來,讓別人更好地理解自己,促進人際溝通。
三、課程設計與實施
(一)課程內容
本課程以情緒察覺、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的發(fā)展為主線,以具體的情緒調整為輔線,以積極情緒的培養(yǎng)為重點,設計一系列的輔導活動,共分為四個專題(認識與察覺情緒、表達和傾訴情緒、調整消極情緒、培養(yǎng)和發(fā)展積極情緒)和15個具體課程。具體課程內容框架如表1。
(二)課程實施
1.課程的時間安排
每周二下午三、四節(jié)。
2.教學方法
(1)角色扮演
心理輔導活動課以體驗為主,情緒輔導則更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角色扮演在本課程中經(jīng)常被使用,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下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獲得更真實的心理感受,增強他們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
(2)情景模擬
通過給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與日常生活類似的情景體驗,讓學生感受自己真實的情緒變化并學會處理某些情緒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問卷調查
通過課前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情緒狀況以及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教學活動中的事例分析和情景設置也來源于學生問卷中所集中反映出的情緒問題,這樣更有針對性。
(4)心理游戲
情緒具有社會屬性,心理游戲實際上是一種團體互動,模擬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往,促使個體在人際互動中更好地觀察、學習、體驗各種情緒。
3.課程評價
情緒管理課程的本質是某一主題的心理輔導活動課,應遵循心理輔導活動課自身的一些特點和規(guī)律,與文化課程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采用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為輔的評價方式,主要采用以下幾種評價方式。
(1)前期和后期測試對比看學生情緒變化狀況
通過情緒問卷,測量參加情緒管理課程學生的情緒狀況,對比參加課程前后的情緒變化,看在某些維度上情緒狀況是否有所改善。
(2)觀察記錄學生日常學習中的情緒行為表現(xiàn),做定性分析
觀察學生在實施情緒管理課程中的表現(xiàn),同時采用觀察法記錄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情緒處理情況,也可以通過學生自身關于情緒記錄情況的周記來分析課程是否達到了相應的效果。
(3)學生個別訪談結果
詢問學生關于情緒管理課的收獲、感受,是否能夠學會用最常用的放松技術來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效地排解生活、學習中的消極情緒,能否分辨理性與非理性認知對情緒的影響,掌握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獲得快樂、發(fā)展快樂、獲得幸福的諸多方法。
四、課程實施效果
“情緒管理”校本課程基于我校學生的實際,以專題模塊化的拓展性課程面向有需要的學生,形成了同質性的心理輔導小團體,能夠緊扣學生青春期階段的情緒發(fā)展需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提高了學生的社會情緒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當有情緒產(chǎn)生時,學生能夠通過恰當?shù)姆绞絹肀磉_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像之前只會把情緒悶在心里。現(xiàn)在他們能夠把情緒“說”出來,并用積極的方法去處理自己的消極情緒。有學生提到,在上情緒管理課之前,跟父母總是聊不到兩句就會吵起來,但現(xiàn)在能夠跟父母好好聊天了,父母嘮叨時,也不像以前那么輕易發(fā)脾氣了,會運用情緒小醫(yī)生里“換個角度想一想”的方式,把嘮叨看成是愛和關心。
(二)課程獲得了較高的滿意度,先后被評為區(qū)級、市級義務教育精品課程
情緒管理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在學校組織的課程滿意度調查問卷中,學生對該課程的滿意度達100%,并且在學校期末課程考核中多次榮獲“優(yōu)秀拓展性課程”稱號。經(jīng)過多年實踐與探索,“情緒管理”校本課程得到了多方的認可,于2018年6月被評為濱江區(qū)第二屆義務教育精品課程,又于2018年11月被評為杭州市第十一屆義務教育精品課程。
(三)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情緒管理校本教材
此課程作為特色校本課程長期開設,在開設的過程中,形成了包括文字教材、學生活動手冊、教案等在內的校本教材體系,并實時更新學習材料,根據(jù)學生情緒發(fā)展的特點增添新的內容和活動,教材成序列、成體系。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全面落實,促進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良好人際交往,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最終形成自主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
五、課程實踐反思
(一)情緒管理校本課程需更加貼近學生實際,走進學生內心
情緒是五味瓶,是和每個學生的切身感受息息相關的,情緒管理課程應特別重視與每個學生狀態(tài)的聯(lián)結,所以上課之前的準備非常重要。教師要全方位了解學生,從學生的真實需求出發(fā)去設計課程,并且盡可能去收集與學生自身相關的“喜怒哀樂”的故事,把它們呈現(xiàn)在課堂上,這樣會讓學生對于主觀情緒擁有更加深刻的體驗,也更容易把所學知識遷移到日常生活中。
(二)發(fā)揮心理社團的作用,帶動情緒管理校本課程的建設
目前,學生的情緒體驗大多都是在課堂之上,而心理社團是課外有組織開展與心理相關活動的學生團體。教師可將心理社團活動和情緒管理課程相結合,在社團中鼓勵學生進行多種角色扮演,感受不同情緒應對模式的內心體驗及其產(chǎn)生的影響,并以心理劇的形式在全校進行展演,讓沒有參與課程的學生也能體驗情緒、思考解決情緒問題的方法,從而延伸到現(xiàn)實生活中,使更多的學生受益。
參考文獻
[1]張沖.基于能力模型的中學生情緒智力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社會適應的關系[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3.
[2]丹尼爾·戈爾曼.情感智商[M].楊春曉 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聞濤中學,杭州,310051)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