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華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良好的交流分享至少具備三個條件,一是交流者有分享的主觀意愿,二是交流者所處的心理空間安全愉悅,三是交流的媒介適合。筆者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發(fā)現(xiàn)教師創(chuàng)設積極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非常重要,要讓學生感受到尊重、理解和愛,減輕交流時的焦慮、自卑、緊張情緒,進而樂意分享自己的感受與觀點。同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手機等硬件設施迭代改進,QQ、微信、陌陌等多種社交軟件也在無孔不入地影響著學生的交流。作為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使用這些社交軟件,提升分享質(zhì)量,使分享成為新常態(tài)。
本文試圖通過四個案例,闡述如何促進兒童的積極交流。
案例一:用愛心呵護,讓分享發(fā)生
班上有一個叫小青的孩子,屬于典型閱讀困難的孩子。他在課后用了將近兩個小時,終于懂了一句話。初步突破自我成功的孩子,就像剛剛鉆出蛹的蝴蝶,想要展示自己的光彩。我們應該承認,此時的蝶還很稚嫩,它面臨著未知的境遇——只有他自己還未意識到,自己需要保護。教師同時更知道——孩子躍躍欲試的心情更值得呵護,我們要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對待這種新生的力量。
小青囁嚅著說:“我想……給……給大家讀……一句話?!贝蠹野涯抗饩劢乖谛∏嗟纳砩稀K跗饡?,右手指不自然的搓起書角來。此刻,教室里靜靜的,不平靜的是小青翻騰起滔天巨浪的內(nèi)心世界。我開始為這孩子捏著一把汗。我知道,孩子需要邁過這道坎兒,我有責任帶領大家?guī)退瓿赡鶚劦耐懽儭?/p>
時間在悄悄地流逝。
“……1816年,法國巴……黎流行著可……怕的肺結核……病。有位……名叫雷奈克……的醫(yī)生,看到……許多病……人痛苦地死去,心里十分難過。”
時間在小青那里似乎格外漫長。我發(fā)現(xiàn)他有些局促不安,鼻尖沁著細密的汗珠。
“老師,錯了!”猶如一塊巨石投入到水面,驚起波瀾一片。大家紛紛舉手。對于小青來說,一場暴風雨正在醞釀。他耷拉著腦袋,顯得沮喪起來。
我示意大家把手放下,輕輕的說:“今天,小青同學滿懷巨大的勇氣展示自己的行為是值得贊揚的,雖說讀得不順暢,有錯誤,但這是他的第一次呀。有的同學連站起來讀地勇氣都沒有,這樣的行為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教室里重新平靜下來,過來許久,一個孩子帶頭鼓起掌來。緊接著,大家都站起來向小青祝賀。這掌聲代表著大家對他的接納和肯定,使他不再畏懼自己的錯誤。
從此,我的課堂上分享的氛圍更加濃厚了。小青不再拘謹,更加自信,分享自己的學習感悟的頻次和質(zhì)量均大大提高。
經(jīng)驗分享:
小學生由于年齡、心理的特點,還不夠成熟,教師善意的引導,使學生接納別人,是每一個學生獲得安全感的前提。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讓人如沐春風一般,如此,樂于交流分享的氛圍自然便會發(fā)生。
案例二:利用交互軟件 ,拓展分享時空
有次聽寫詞語,一個叫胡楊的孩子竟然把“磨坊”將下面的“石字底”兒寫成了“口”。究竟是為什么?面對這種狀況,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把它拍照,做成了PPT,交給孩子們?nèi)ビ懻摗?/p>
以下是課堂實錄;
生1:我想對胡楊說,這是你在書寫這個字的時候,沒有集中注意力,只是分心而已。只要你寫字的時候一心一意就OK了。
生2:很簡單嘛。在口字上再寫一橫一撇,就對了。
生3:老師,這說明胡楊不認識“磨”,不理解“磨”這個字的意思,因此才會出現(xiàn)這個錯誤。
胡楊:老師,我沒有見過石磨。
師:哪一位學生在生活中見過石磨,給大家來交流一下。
生4:在我們村就有一個廢棄的石磨。我一抱摟不過來它呢!它呢,特別得沉,我伯伯和爸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移到墻根。爸爸說,他小時候還用它磨過面粉呢!后來,有了電磨,它就被淘汰了。
師:看,老師把他說的給畫下來了。
生5:我家就賣石磨煎餅。我拍一張石磨的照片,發(fā)到咱班級的微信上。你可以看一下,相信你就不會出錯了。
師:別忘了帶一些石磨煎餅來
生:(大笑)
胡楊:我明白了,謝謝大家.
兩天后胡楊專門對我說:“老師,我見到某某給我發(fā)的石磨圖片了。我知道它是石頭做的,再也不會寫錯了?!?/p>
原來,癥結出在這里。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適度的直觀還是有必要體現(xiàn)在教學中,以學生的親身實踐或者以具體的事物、現(xiàn)象的逼真描述,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對“石磨”(知識)形象深刻地把握和理解。對于該年齡段的學生而言,他們之所以無法飛躍到這一點,就是由于沒有經(jīng)歷“感性認識”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并沒有在感性的推動下,而導致了書寫錯誤。通過有效的分享,孩子完善了自己的知識結構。
經(jīng)驗分享:
現(xiàn)代心理學關于分布式智能研究認為:知識或問題的解決所需要的知識分布在眾人之中,通過與不同人的分享,使知識得到改善或問題得到解決。簡而言之,分布式智能研究理論注重研究“分享”在“一個和尚三個幫”中的重要價值。而我們要關注的是,盡最大可能拓展“分享圈”——其中包括各種現(xiàn)代化的媒體渠道。
案例三:發(fā)揮教育機智,創(chuàng)造分享的精彩
課前的預設與不同的學情總是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差別,需要教師能根據(jù)學生新的特別是意外的情況,迅速而正確地做出判斷,隨機應變地及時采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制造交流的機會,引導孩子進行交流。
以下是教學實錄:
這節(jié)數(shù)學活動課講述的是循環(huán)小數(shù),教師按照課前的預設目標,從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入手:
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什么呢?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故事講的是什么呢?
你能接著講這個故事嗎?
在學生領悟規(guī)律、知曉“循環(huán)”后,接著,教師把幾道題目寫在黑板上。一切都按照計劃推進,這很讓教師滿意。
1÷3=????????? 400÷75=
28÷18=??????????????? 78.6÷11=
教師繼續(xù)提出要求:“第一小題的商從第幾位開始循環(huán)的,第二小題的商呢?”
“老師學循環(huán)小數(shù)有什么用???”小劉同學突然一問。全班嘩然,同學們都來勁兒了,紛紛舉起小手。
生1:學習像循環(huán)小數(shù)這樣的知識沒多大用處。
生2:我認為剛才的數(shù)字完全可以用計算器來計算。
生3:我不同意,學習確實需要,該花的時間還是要花的。
生4:用計算器多好,何必花這么多時間去筆算。
生5:可是我們都沒帶計算器呀,這就是老師的責任了。
猝不及防的問題,出乎意料的回答,打亂了原本正常的教學。教師馬上鎮(zhèn)靜下來,豎起大拇指對學生說,大家的發(fā)言太精彩啦,真是好樣的。教師靈機一動,隨即調(diào)整了教學設計,把原本在課堂上做的豎式練習放到了課外,讓學生借助計算器去完成。而是把課外的作業(yè)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現(xiàn)象也是依次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移到了課堂上來,學生們又投入到對自然現(xiàn)象和生活實際的探索中。
生1:寒來暑往。
生2:晝夜更替。
生3:周一至周日。
生4:地球繞著太陽轉,月球繞著地球轉。
生5:人,都是從出生到死亡。
生6:(反駁)這不是依次出現(xiàn)的,因為人死了不能再復生。
生7:(思考,舉手)人死了,雖然不能復生,可是他還有兒子,兒子再生孫子,孫子再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確實,從人的個體上來說,它不是依次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但是,從人類整體的生命繁衍來講,從出生到死亡,是依次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孩子們討論得太好了,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生命的精彩。教師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教室里也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此刻,教師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震撼,真正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真正領悟到了師生共同發(fā)展的內(nèi)涵。
經(jīng)驗分享:與其說教師教給了學生深深的反思,不如說學生大膽質(zhì)疑了教材,敢于提出這個階段學習循環(huán)小數(shù)沒有多大作用的觀點,震撼了老師,也教育了老師,從而促使教師深思。作為教師,本該明白教學中存在著忽略學生的思維慣性,應該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思考,應該對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思考、交流,好好的進行研究,取舍改進。
案例四:課堂也可議事,分享永無止境
熱播的影視劇也可以是學生分享的素材,在電視劇《戊戌風云》播出后,教師設計了一節(jié)“廟堂議事課”。議事的基本流程是:宣布議題-——討論——投票表決。
用一個真實歷史事件作為討論內(nèi)容:假如你參與戊戌變法,你更愿意是誰?變法失敗后你是逃往國外,還是慷慨聚義?
討論伊始,場面十分冷清。教師積極鼓勵孩子后 ,終于有幾個同學躍躍欲試,觀點迥異,幾輪發(fā)言過后,孩子們爭先恐后,開始熱烈起來,氛圍愈發(fā)濃烈。按議事規(guī)則,每次發(fā)言限制在兩分鐘時間內(nèi)。前一名同學發(fā)言剛剛開始,后面就舉手如林,不再放下,爭奪發(fā)言權。最不可思議的是,一個平時極少發(fā)言的孩子說,太不盡興了,我還沒有講透徹,時間就用完了!
時間不知不覺溜走,孩子們的發(fā)言已經(jīng)持續(xù)了40分鐘,卻沒有停下來的跡象。此時,有成員提出動議“結束辯論、立即表決”,于是教師遵照議事規(guī)則,首先對此動議立即進行投票表決。18票贊成,16票反對,過半數(shù)通過,結束了辯論。
此前,支持慷慨就義的一方明顯還沒有講完,會議已經(jīng)被強行終止了,他們的臉上流露出不滿的神情,就差跳起來了,然只能遵守程序,對這個結果是否默認以及遵守,我們只能打個問號了。
議事程序雖然結束了,可是效果并不是那么完美。
最后教師開始點評:第一,雙方的發(fā)言不是集中于探討怎樣對國家更有利,而是矛頭指向?qū)Ψ剑瑢ふ覍Ψ降倪壿嬄┒?、發(fā)言缺陷,加以集中攻擊,以陷對方于死地,且討論過程中沒有一個人改變觀點——這是不合理的!第二,如果大家為“真理”著想,被對方說服一定會投票反對自己最初的觀點,這才是合理的,而不是僅僅為了票數(shù)和立場投票。第三,議事規(guī)則的實際效用。如果沒有規(guī)則的話,結果怎樣?根本不會有結果的,拖來拖去僅僅限于無謂的爭論而已。作為決策者(主持人)應該如何堵住制度的漏洞?這是值得探討的。
經(jīng)驗分享:
教學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如上例,規(guī)則意識絕對不是從訓導中得來的?在這里可以使用“先放后收”的做法:先放任他們陷入混亂無序一鍋粥的亂象,讓他們繼續(xù)爭吵,進入苦楚的境地,切身體驗沒有規(guī)則的弊端之后,引入學習議事規(guī)則,效果會更好。
寫在最后: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靳家彥說過,教學生3+2=5的是差老師;教學生3+2=?是合格的老師;教學生3+2=6的是優(yōu)秀的老師。靳老師告訴我們要有勇氣讓學生去碰撞,努力展開認知的沖突。著名教育學家波利亞說:“錯誤中往往孕育著比正確更豐富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要素?!被蛘?,這才是教育的真諦。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引導孩子全時空、自主分享,特別是借助現(xiàn)代化的信息工具,微信、QQ、陌陌等形式來分享,大大拓展課堂的時空,去追求分享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