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大云
摘 要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事業(yè),但同時,教育也要讓生命充滿活力,因為充滿活力的生命才能真正走向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而要如此,教師就要不斷處于“成長”的態(tài)勢中。但教師的成長,需要一直擺脫“自我服務偏差”,才能贏得真正的成長。本文試著從充分認識自己是前提、上進之心不死是橋梁、用大量的學習來助力等三個側面來談教師如何擺脫自我服務偏差。
關鍵詞 教師 自我服務偏差 生命成長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事業(yè)。這“生命”,既是指學生的生命,也包含教師的生命,還包含師生以外的其他生命。因為只有教師的生命豐富多彩,充滿活力和魅力,教育才能精彩紛呈,才能讓其他的生命真正擁有“詩和遠方”。
生命有三重屬性——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于每一個人來說,這三重屬性不是一維和二維的線性存在,“它是集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精神生命之高于一體的立體構筑”。教師的“生命”尤應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必須處于不斷的“成長”之中。
成長是主旋律,新課程改革,以及基于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新一輪改革均迫切需要教師的成長,但深入學校教育之中的調研發(fā)現(xiàn),教師普遍未成長也是真實存在著的。從外環(huán)境來看,當下的培訓也如雨后春筍一般迅猛發(fā)展,且質量都很高,各校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訓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那為什么絕大多數教師未能得到有效的成長呢?
戴夫·巴里曾經說過:“無論人的差距有多大,但是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打心里認為,自己比普通人強?!边@種自認為比普通人強的現(xiàn)象被稱之為“自我服務偏差”??梢哉f,“自我服務偏差”便是絕大多數教師未能得以成長或持續(xù)成長的根本原因。
A教師參加工作6年后,決定進城區(qū)學校。S學校(當地名校)聘請區(qū)教科所教研員擔任評委,D校長也全程參與。經過筆試、上課和答辯,最終,A老師以當之無愧的第一名進入S校。進校第一年,只要有區(qū)內外的培訓,學校就必派他去。每次參訓回校,學校教科研室也都安排他結合當次培訓上一節(jié)示范課,做一次專題講座。但從示范課和講座來看,講座中呈現(xiàn)了培訓的精髓,示范課依舊是常規(guī)課,專家的理論(培訓中的精髓)根本沒有在其課中得到轉化和融入。剛開始,校長找他談話時,他以時間太匆忙,未能很好地消化為由搪塞過去了。后來,每次參訓回來,學校即布置相同的任務,給予的準備時間也由原來的一個星期延長為一個月,但仍然“濤聲依舊”。A教師屢次的搪塞讓校長對他的能力產生了懷疑,不過對他仍抱有期待。半年后將進行區(qū)級變革課堂教學大賽,D校長還是提前把這個重任交給了他,并組建了磨課團隊。然而,新學期開學后一個月的試講依舊沒有改觀(雖然與其過去教學相比還算可以,但從變革課堂的理念及教學效果來審視,距離還不?。?。第一次試講后,D校長和A教師進行了長達一個小時的交流,終于從其言語間明白了——A老師始終認為自己原來那樣的教學超過了許多人,所以一直不愿意改變……
與A老師類似,很多老師通常忽略外界信息最優(yōu)秀的一面,也通常會忽略自己的不足,總認為自己做得比別人好。當這種觀念長時間占據著自己的內心時,他們便只活在自己的教育世界里,為自己的世界豎起銅墻鐵壁,對任何先進的理念都視若無睹。有這樣的意識,一方面是在維護自己的自尊,防止自己被別人比下去,不愿接受自己比別人差的事實,另一方面其實是在美化自己,認為他人的成長和成功都是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好,也自然會生發(fā)“他強任他強”的思想,完全缺乏“比學趕幫超”的意識和行動。
雖然教師美化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其信心,但卻把自己封閉起來,無法準確地評估自己的實際能力和把握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所處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自然也就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自我服務偏差”還使得教師內心滋生一種“虛假普遍性”,總認為自己很優(yōu)秀,教育教學方式也是最先進的。在教學過程中,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走進課堂,自認為這樣教(也一貫這樣教)才有效果,完全不考慮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學習心理特點等。在教育中,也是如此。只從輸出端考慮,從不考慮自己的教育方式學生能不能接受,有沒有效果,會不會傷害他。這完完全全是以自我為中心、孤芳自賞的教育。長期如此,教育思維也就嚴重受限,對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方方面面都會有過度的,或是極其淺薄的解讀。毫無疑問,這對教育、對學生、對自己都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教師需要徹底擺脫自我服務偏差。
充分認識自己是前提。蘇格拉底在兩千年前就留下了“Know yourself”的呼吁。很大程度上說,對“自我”的認識比認識客觀現(xiàn)實更為困難。認識自己的前提是徹底放下自己的架子。高高在上往往會讓自己在自我打造的光環(huán)中迷失,只有放下架子,才更容易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同時,也更要善于剖析自己的教育態(tài)度、能力水平,把自己置身教育大環(huán)境、學校小環(huán)境中進行分析,看清自己真實的“模樣”,并寫出分析報告,明白自己的能力水平在一個群體中處于何種層次,并找準切合自己的努力方向以及達成目標的
策略。
上進之心不死是橋梁。認識了自己當下存在的問題之后,還必須解決上進之心不死的問題。教師在成長過程中取得暫時的成績而沾沾自喜、停滯不前時,就會再次陷入“自我服務偏差”的泥淖。為師者一生主要做兩方面的事:一種是千方百計促進學生成功,從而享受到育人工作帶來的快樂;一種是千方百計促進自我專業(yè)化發(fā)展,讓自我的知識、技能產生更多更大的價值。做好這兩方面的事需要懂取舍,甚至為了長遠利益而犧牲一些時下的快樂。一個人能否成功,往往是習慣性成功;一個人是否優(yōu)秀,往往是完成諸事時習慣性優(yōu)秀;一個人是否幸福,往往在推進目標的過程中習慣性幸福。習慣性成功、習慣性優(yōu)秀、習慣性幸福,都是上進心不死并不斷進行修煉的結果。
用大量的學習來助力。學習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閱讀專著、教育期刊、網絡及外出學習培訓、校本培訓及校本教研等。在這里,重點談談閱讀。遠離書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擺脫自我服務偏差,開啟成長之旅,延伸成長之路,閱讀書籍是最經濟的方式,唯有將讀書作為大事來安排,成功之路才不會被教育廣袤原野上的荊棘遮掩。
讀任何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其實質都是在與作者交流,這種交流是打破時空概念后的深層次對話。就習得經驗而言,向書本學習絕對比向師傅學習經濟得多。翻開一本書與作者交流,只要不是作者能力受限,寫作時絕對會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再則,我們倡導讀書要讀經典,要讀大師的作品,要讀指導性、學術性強的書籍。讀這樣的書,收獲將更大。讀書,不應僅局限于自己的領域(教育教學),應該廣泛涉獵。只有涉獵廣泛,才能讓自己盡可能多地跳出教育教學層面思考教育問題,提高自己看待教育問題的高度。
自我服務偏差,實質是對自己存在潛意識的偏心,把自己圈定在自己那狹小的范圍里,是逃避成長和對教育極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擺脫自我服務偏差,在于敢于走出自我狹小的天地,全面審視和正視自己的不足,用切合自己的方式達成自我的成長,真正成為教育天地里大寫的人。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