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寶瑩
摘 要:圖片作為重要教學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增強學生歷史感性認知、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補充文字內容表達以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諸多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可用作課堂教學資源的歷史圖片包括教材插圖、歷史照片、歷史漫畫等,將歷史圖片充分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流程,找到合適的方式,將其有效性發(fā)揮出來。
關鍵詞:歷史圖片;高中歷史;教學資源
隨著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入發(fā)展,翻看當前的高中歷史教材,無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圖片都在教材中占據一定篇幅,而找到正確運用這些圖片完成教學工作的鑰匙,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師的“必修課”。曾經有一段時間,教師對教材中的插圖等素材關注不足,殊不知這些看似配合文字的插圖在學生學習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即針對當前歷史圖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做以簡單討論。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圖片資源
(一)配合教材的歷史圖片
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材中,其中作為教學配合的,有諸多歷史插圖,有些是描述當時情況的地圖,有些是配合表達文字內容的圖像[1]。當然,高中階段學生接觸到的歷史圖片也不僅來源于教材,還有歷史習題冊、地圖冊中的圖片,等等。這類圖片通常具有較強的表現力,作為教學的一部分而存在。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也有一些歷史圖片開始出現在文綜的歷史考試中,作為題目的一部分呈現出來。對于這部分圖片,多數時候發(fā)揮著語言的作用,用以補充那些文字未盡、難盡之意,且?guī)椭龑W生注意到某些重要的內容,配合教學工作或是作為某個問題的分析素材。這些圖片以更為巧妙的形式呈現在課堂中發(fā)揮作用,如將其化靜為動,以多媒體動圖的形式展現等,或是提醒學生觀察發(fā)現圖片中蘊藏的玄機,如史官筆下的某位皇帝,與平民畫家筆下的那位皇帝有哪些差異等,以此完成學習任務。
(二)歷史照片資源
王國維先生曾經提出“二重證據法”,至今仍然作為史學研究的重要思路所在,即通過文字記載的史料和挖掘出的實物的對比去了解歷史,而歷史照片高度還原了某個歷史時間段,發(fā)揮著與實物異曲同工的作用[2]。照片資源通常帶有明顯的年代感,也更具真實感,將某段歷史以珍貴的影像形式呈現出來,使很多原本在文字中的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變得有血有肉。如:我們講解抗日戰(zhàn)爭,講解日本法西斯當年在中國的暴行,講南京大屠殺、旅順大屠殺,此時如果直接將彼時記者留下的照片展現出來,人們才知道當年的災難到底有多么深重。歷史照片帶有強烈的真實性,尤其是一些史實圖片,不具備任何描述性或創(chuàng)造性成分,回歸歷史真實性,為課堂帶來不同的沖擊力。
二、歷史圖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直觀印象
圖片素材能夠將需要表述的內容直觀地表達出來,不同于文字的敘述和理解,對于青春期的高中學生而言,直觀感性認知依然是他們的主要認知方式,此時以歷史圖片講解,能夠對學生形成有效刺激,幫助他們理解和思考歷史知識。盡管高中階段的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直觀地視覺沖擊,對他們而言依然是較為快速接收知識的方式,尤其是在學業(yè)壓力大、大量知識輸出的階段,以圖片的形式去展現知識點,能夠極大地緩解他們的學習壓力。以學習遠古時期的“河姆渡文化”相關內容為例,此時以“刻豬紋陶盆”等河姆渡遺址中挖掘出來的實物圖片作為展示,能夠使學生在觀察中自己去發(fā)現彼時人們的生活,通過圖案等刻畫的情況,去揣摩那一階段文明的進程等,而這些內容往往是文字難以盡述的。借以圖片資料,強化學生對文字知識的理解,深化學生印象,形成直觀的視覺沖擊,將歷史素材帶入到學生眼前。直觀印象對學生的沖擊,能夠讓學生積極投入學習及思考中,化簡學生思維路徑,以此指導學生的學習。
(二)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歷史圖片在歷史課堂的穿插運用,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減少歷史學習的枯燥感。作為基礎性人文學科的歷史,有一獨特的氣質在于“時空感”——對于學生來說,歷史事件的內容、時代背景距離現代過于遙遠了,很難產生共鳴,需要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和感知[4]。此時,一幀幀圖片、一幅幅影像記錄,以一種別致的形式劃破時空,讓他們對那時的歷史有更為直觀的感知。如:“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我們通過教材可以了解到文字描述的幾個國家侵略中國,但是讀過之后,甚至連八國是哪八個國家都需要一定時間去記憶,更無談去深度感知他們在我國犯下的罪行。如果此時用以“炮火攻擊后的北京城”“美軍搶走的一箱箱白銀”等歷史圖片去展示,學生就能真實地、清晰地感知到當年八國聯軍的蠻橫無理和對我國的傷害,在情感上引發(fā)學生的共鳴,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當時情境,用自己的呼吸、心跳去發(fā)現歷史事件,原來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在組織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圖片去展示,也可以借助圖片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將歷史用不同角度展現在學生面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為文字內容做以補充
在高中歷史學習中,歷史圖片能夠很好地為文字內容做以補充。歷史地圖,是歷史學習中的基礎素材,從初中階段就有歷史地圖集作為輔助素材提供給學生,幫助學生學習。無論是戰(zhàn)國諸侯割據,還是明清海關,都有當時的地圖為標志,幫助學生清晰地去觀察當時的形勢。歷史地圖結合了歷史和地理的要素,幫助學生將教材中陌生的地名、錯綜復雜的關聯用地圖的形式標注、展現出來,幫助學生去記憶和理解當時的形勢。教材中的插圖,在傳統教學中常常被教師所忽視,其實這部分插畫往往能發(fā)揮出“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插畫在教材中本身能夠自帶“氛圍感”,使教學中想要表達的內容展現出來,幫助學生去理解相應的知識點和互動點,以幫助學生強化記憶,輔助理解。歷史圖片具有獨特的真實性,為歷史做以佐證,因為年代久遠,很多內容與學生當前所處的時代有較多的差異,很多內容需要學生借助想象來完成理解,此時,圖片內容的真實展示,能夠恰到好處地將歷史情境重現,幫助學生理解和參考。歷史圖片的補充意義,也在于帶來原本文字描述或課程講解所不具備的人文沖擊,如:面目猙獰的士兵、面對人命冷漠的侵略者,很多事情即使不說出來也有了答案,那種不可言喻的情感也隨之明朗,學生可以讀到教材中一板一眼的嚴謹文字中所未盡之意。很多歷史學研究中,會參考彼時的文學作品、繪畫書法等,也與此意相似。
(四)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
歷史圖片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高考一直被認為是高中階段學習的指揮棒,近年來,隨著高考改革,可以清晰地發(fā)現一個變化——單純記憶性內容減少,更多地考查學生相對綜合的分析、判斷能力,也由此歷史學習中史料分析的占比增加,對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也成為重要環(huán)節(jié)[5]。歷史圖片在高中歷史的運用,可以出現在課后的練習和課堂的分析中,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分析出與史實背景相符的內容。通過歷史圖片激活學生的分析能力,是一種較高程度的練習,能夠化具體為抽象、化直觀為抽象,幫助學生去理解及分析。歷史圖片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建構也具有積極意義。歷史所學的內容、歷史嘗試等,都于其中蘊藏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及審美,無論是歷史人物通過自己的行為、言談,展現出了儒家思想文化,還是通過諸如《清明上河圖》等反映出的北宋市井煙火氣,或是在文化生活中出現的?
(五)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圖片展開教學,以直觀地視覺沖擊,也能全面引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以2021年建黨100周年為例,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量的建黨圖片、紅色圖片被展出,掀起全民“學黨史、感黨恩”的熱潮,當百年黨路歷程被濃縮為一幀幀圖像、一幅幅畫面時,每個人都深受感動。在歷史課堂,當“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被轉化為一幅幅圖片,當圓明園在廢墟中的斷壁殘垣展示出來,能夠為學生帶來直接的視覺沖擊,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指導學生思考及判斷,進而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習與互動中。如果說課堂的語言講解是從聽覺上為學生做以解析,那么圖片則從視覺上帶來沖擊。再如:“人民解放軍跨過長江的戰(zhàn)役”,讓學生真實感受到當年渡江所帶來的勝利的心情,比起解放軍的笑臉,語言的描繪也因此而黯然失色。以歷史圖片引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全面激活課堂,是高中歷史圖片運用的重要意義所在,也是高中歷史人文屬性不斷彰顯的過程。歷史作為基礎性人文學科,盡管會有必要的史實、實踐線索需要學生記憶,但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依然是基礎的職責所在,情感的共鳴與建構,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結束語
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借以圖片展開教學工作,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能夠全面激活課堂,指導學生投入歷史學習中,以此展開學生的學習和互動,帶動當前的教學思路發(fā)展及達成對課堂的補充。本文針對高中歷史圖片在教學中的應用做以簡要討論,以探尋教學工作新路徑、新思路,為接下來的教學實踐做鋪墊。
參考文獻
[1]馮爾康.史學著作的圖文配合與構建視覺歷史圖片學[J].學術月刊,2006,21(7):89-90.
[2]黃少鋒.歷史圖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開發(fā)與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15(5):152.
[3]馬婧媛.淺析歷史圖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6,29(10):153-154.
[4]李建忠.淺談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學周刊,2016,18(3):43.
[5]劉希賓.探究歷史圖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學周刊,2016,21(10):121.
375150190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