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新
[摘要]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除了科學文化知識外,良好的思想品質和健全人格也對學生的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學生應在實踐中體認與接受,在活動中成長發(fā)展。融研學模式把研學實踐和研究性學習相融合,融教育于研學活動之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學生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責任擔當和實踐創(chuàng)新等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研學實踐;贛鄱文化;核心素養(yǎng)
[基金項目]2019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基于傳承贛文化的研學旅行特色課程開發(fā)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ZXZD003)。
認識到思想品質和健全人格對人的發(fā)展價值,筆者結合江西當?shù)靥厣?,和同人植根贛鄱文化開發(fā)研學課程,堅持新課程理念生活化、社會化、體驗化的方向,創(chuàng)新打造融研學模式。融研學模式以內容課程化、操作具身化、評價立體化、環(huán)境社會化創(chuàng)造性地將研學實踐和校本選修課相融合,把研學實踐和研究性學習相融合,融教育于研學活動之中,踐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學生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責任擔當和實踐創(chuàng)新等核心素養(yǎng)。
一、融研學實踐內容課程化——植根贛鄱多樣文化
融研學課程植根贛鄱多樣文化,教學內容地域化,地域文化課程化,研制出基于傳承贛鄱文化的實踐課程實施指導意見和實施標準,開發(fā)出相應系列化研學課程和校本課程,開辟出保障研學實踐常態(tài)化的旅行基地,建立起贛鄱溯源——認識類課程群、紅色贛鄱——思政類課程群、贛鄱覓文——人文類課程群、贛鄱求理——科技類課程群、贛鄱尋蹤——活動類課程群、贛鄱崛起——心理類課程群組成的實踐課程體系。將贛鄱大地古色、綠色、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扎根紅土地革新育人模式。
(一)融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研學實踐延寬度
江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資源優(yōu)勢可謂得天獨厚,研學實踐可帶領學生了解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走近陶淵明、歐陽修、湯顯祖,陶冶學生情操,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文化尋根”過程中更加理解與熱愛贛鄱文化乃至中華文化,不斷增強愛國情感,培育家國情懷。
(二)融合紅色文化教育,為研學實踐增高度
江西紅色資源豐富,講述一個革命先輩的故事,就是播下一粒紅色的種子;參觀一座革命紀念堂,就是仰望一座精神紀念碑。結合本地紅色資源,編制適合紅色教育課程綱要和研學課程,讓紅色教育、黨史教育成為研學的主色調,讓紅色教育成為研學必修課,使紅色成為學生的精神底色。
二、融研學實踐操作具身化——革新立德樹人模式
研學實踐引導學生融入自然、走向社會,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自我體驗、自我感悟,形成情感的沖動、精神的覺醒和智慧的發(fā)現(xiàn)。研學過程具身化,促進了當下學校教學形態(tài)與未來社會生活的對接,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一)融合科學探究活動,為研學實踐挖深度
研學實踐中開展課題研究使得學生在研學過程中有目標、有任務、有思考、有成果,大大地增強了研學實踐的質量和效率。立足于國家教育政策、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結合實踐場所的地域特點,確定研究課題的方向和內容,培育學生學會學習、團隊合作精神、實踐創(chuàng)新等核心素養(yǎng)。
(二)融合綜合能力提升,為研學實踐擴廣度
研學實踐活動的開展、策劃、組織、實施、管理、總結到評價,教師僅僅在背后進行相關指導,學生是處在“一線”的,他們成立各種工作小組,通過同心協(xié)力、分工協(xié)作,在具體的研學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真實的情境中實踐、體驗、探究、磨煉,綜合能力在研學實踐中可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融合意志品質培養(yǎng),為研學實踐加力度
在研學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需要經歷勞動體驗、長途行走、負重爬山、酷暑炎熱等考驗。學生在不斷戰(zhàn)勝自我與挑戰(zhàn)困難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堅強的意志和品質,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融合家國情懷培育,為研學實踐添溫度
研學實踐活動以“傳承贛鄱文化”為主題,走進贛鄱大地,追尋先賢足跡,探尋孕育其中的精神和靈魂,傳承文明薪火,增強學生身為江西人的自豪感,強化他們?yōu)椤案幻衽d贛”而努力學習的信念,激發(fā)他們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厚植愛國情感,培育家國情懷。
三、融研學實踐評價立體化——構建多維評價體系
研學實踐評價環(huán)節(jié)是分析課程實施和學生發(fā)展效果的重要依據(jù)。筆者在做好研學課程開發(fā)的同時,還建立了兩層三段四維立體的研學評價體系。
(一)融合研學過程評價,為研學實踐瞄精度
第一層次是學校制作“融研學實踐學生評價表”。該表以研學時間為軸線,經由研學前、研學中、研學后三個階段,從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的“四維一體”來客觀評價學生在研學實踐過程中的綜合表現(xiàn)。
研學實踐前階段,主要從“了解當?shù)匚幕薄安殚單墨I資料”“提出研究方向”“獨立生活能力”四個角度進行評價。研學實踐中階段主要從“遵規(guī)守紀”“道德修養(yǎng)”“積極參與”“研究能力”“組織領導”“研修作業(yè)”六個角度進行評價。研學實踐后階段主要從“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實踐主題理念”“研學論文”“學習態(tài)度”“反思總結”五個角度進行評價。
(二)融合綜合素質評價,為研學實踐定尺度
第二層次是制作《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手冊》。在《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手冊》中,包括對學生學業(yè)成績、思想品德與行為規(guī)范、身體素質運動技能、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社會實踐這七大要素的評價,為學生發(fā)展追蹤和教育改進提供依據(jù)。
立體多元的評價方式,可綜合、全面、科學、有效地評價學生在研學實踐活動中的表現(xiàn),不僅可以檢驗研學實踐的成果,還可以促進學生將研學過程中所獲得的能力應用到生活實踐中。
四、融研學實踐環(huán)境社會化——培養(yǎng)五育并舉新人
(一)融合優(yōu)質社會資源,為研學實踐加速度
基礎教育改革已經進入內涵發(fā)展的新時代,對于提高學生教育質量和效率,面對研學實踐的新要求,融合打造研學平臺尤為重要。我們融合地方政府打造研學營地(基地),融合研學機構打造研學線路,融合出版社打造《研學手冊》,融合大中小學開發(fā)全學段研學課程、培養(yǎng)研學人才,打造一個職責分明、高效合力的研學共同體,形成區(qū)域研學核心競爭力。
(二)融合特色發(fā)展建設,為研學實踐明亮度
筆者學校扎根江西,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融研學課程為基礎,形成了以“傳承贛鄱文化,建設美麗江西”為主題、“贛文化素養(yǎng)培育”為方向的完整育人體系。
融研學模式有六大特點:一是打破了教學、旅游和研究的界線,實現(xiàn)了跨界學習;二是協(xié)調了學校、社會和政府各方面力量;三是實現(xiàn)了學術、企業(yè)、文化的跨界整合;四是實現(xiàn)了學科融合及校內校外的結合;五是完成了從課外到校外、從游學到研究性學習的升級;六是回歸了教育本質。
總之,基于傳承贛文化的融研學模式構建探索,將研學實踐課程內容與贛鄱多樣文化相融合,將研學實踐具體操作與立德樹人模式相貫通,將研學實踐立體評價與多維評價體系相結合,將研學實踐社會環(huán)境與五育并舉相連,扎根贛鄱大地辦江西特色的教育,致力實現(xiàn)學生健康成長、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滋養(yǎng)家國情懷的有機統(tǒng)一。
383250118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