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發(fā)展已成為國力競爭的主要決定因素。提升文化軟實力,除了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也要重視文化傳播的方式和途徑。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教學的質量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本文立足于混合式教學途徑,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基礎,將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為研究背景,探索秦皇島市高校英語教學的新模式。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
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發(fā)展已成為國力競爭的主要決定因素,也是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提升文化軟實力,除了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還要重視文化傳播的方式和途徑。《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1]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旌鲜接⒄Z教學以其靈活性的優(yōu)勢,為文化交流傳播提供更多元化的培養(yǎng)模式,對拓寬秦皇島市高校英語教學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近些年,針對文化軟實力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受到了來自語言學、社會學及經濟等領域學者的關注。胡文仲[3]教授曾提出,語言學習涉及到兩種能力的發(fā)展:語言能力和社會能力,也就是文化能力。國內學者劉佳(2014)[4]、李俊麗(2016)[5]、虞 躍(2017)[6]、龔莉(2016)[7]等分別在提升文化軟實力這一背景下對大學生文化輸出能力培養(yǎng)、研究生培養(yǎng)研究、母語文化、高校英語教學的效果和質量等角度對英語教學問題進行研究。
1.文化軟實力與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
近些年,各高校將開發(fā)自身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力作為發(fā)展重點,著重發(fā)揮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是當前高校文化建設的著力點與著眼點。作為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如何使高校學生具備外語學習的基本綜合實用能力,提高學生文化軟實力,把大學外語教學發(fā)展為科學有序、目標明確的完整架構,這是高校英語教師的職責所在。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近些年,素質教育被各級教育機構逐漸重視,但是以應試為主仍然是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課程教學計劃的出發(fā)點,大學英語教學還是長期以四、六級考試為指揮棒。多年來提倡的考試改革,往往從追求通過率轉化為追求高分而已,大大限制了教學內容、教學措施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在這種情況下,高校英語教學往往以認知教育為重,而忽視了學生的情緒培養(yǎng)、性格塑造和應用能力的訓練,高分低能層出不窮。學生為了考試而考試,學習范圍就會只局限在語言層面上,導致語言知識基礎薄弱,語用性差。另外,英語教學工作者有時會忽視與語言相關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其他信息,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知識面窄、學生思維缺乏創(chuàng)造性。在學習到一定程度時,有些學生會感覺到英語學習的障礙,這種障礙往往不是語言本身,而是相關社會文化知識的原因,以及對英語這門語言的表述內容和背景思想的分析推論能力。
隨著MOOC,SPOC,微課和移動端學習的誕生和廣泛使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并受到了廣泛關注。這種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線下”和“線上”的教學資源有效整合,利用這些便捷的學習途徑和資源,學生能夠更靈活方便地安排自己的學習進程。在此基礎上,將體現文化軟實力的元素融入到秦皇島市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過程中,構建新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由此以來,使學生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吸收了英語國家否認優(yōu)秀文化知識,并且能夠將英語表達作為媒介進行對中國文化的外傳播,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發(fā)展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基礎上進行高校英語混合式的教學模式研究,對體現文化軟實力的教學內容要進行十分細致的統(tǒng)計、分析和甄選,既要符合當下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也要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接收程度。近幾年的慕課,微課及移動端的英語教學和使用體驗層出不窮,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我們統(tǒng)計了秦皇島市各所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大一和大二學生對慕課,微課及移動端英語教學內容的看法和意見,著重征集了有關文化傳播和文化素養(yǎng)方面的建議。在整理分析學生建議,結合課題組教師的教學實踐的同時,完善補充已有平臺的英語教學資源,為混合式英語教學模式嘗試新路徑。
我們在混合式教學調研中發(fā)現,大學英語教師不僅傳授了外語知識,也對學生進行著更廣泛、更深層次的文化滲透。很多外語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中,由于專業(yè)分工過于狹隘,教學體制也因而受到限制,他們的培養(yǎng)模式也基本上是語言學或英語文學專業(yè)的單一模式。然而當今社會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更多出現的是與社會文化、政治經濟、教育教學相關方面的內容,對于這些內容我們往往并不熟悉,因此,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英語教學工作者應當在課余時間有意識地吸收相關通識教育課程知識,在教書育人之前要熟悉各類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將知識結構進一步提升和優(yōu)化,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更好地勝任大學英語教學工作。
2. 結論
語言是構建軟實力的一大資源,在提升文化軟實力這一背景下,使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效果和質量,能夠培養(yǎng)高素質的英語人才,為文化交流傳播提供更多元化的培養(yǎng)模式,從而拓寬英語教學思路。作為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承擔聽、說、讀、寫、譯五大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文化知識的普及也要作為重要內容來貫穿于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不容忽視。將文化軟實力滲透到每項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中,使學生用英語輸出中國文化的能力得到加強,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
[2] 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選讀[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4] 劉佳.文化軟實力視閾下的英語教學與學生文化輸出能力培養(yǎng)[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5] 李俊麗,石靜.文化軟實力視域下研究生英語輸出能力培育研究[J].語文學刊,2016(10).
[6] 虞躍,魏曉紅.文化軟實力提升視閾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問題研究[J].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2017(3).
作者簡介:
王紅,女,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及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秦皇島市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提升文化軟實力視域下秦皇島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2020132)”的研究成果。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河北?秦皇島?06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