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雨薇 薛鈺潔 何洪玉
摘要:短視頻的時長從幾秒到幾分鐘不等,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中,短視頻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信息傳播與信息公開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文章從輿論引導特點、輿論引導問題方面入手,探討在重大公共危機事件中利用短視頻進行輿論引導的策略。
關鍵詞:短視頻;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輿論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03
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多突然發(fā)生,在事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通常會因非本質聯(lián)系而出現(xiàn)一些附加現(xiàn)象,對社會造成的正面或負面影響難以預估。因此,由于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隨機性、偶然性和巨大的傷害性,如何有效利用短視頻平臺的強大傳播力,加強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輿論引導,更有力地聚合一致的認識,開展應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新聞宣傳工作,成為政府與廣大新聞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短視頻中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輿論引導的特點
1.1 傳播渠道多,影響力大
與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方式不同,在技術發(fā)達的今天,網(wǎng)站、社交APP等媒介都是短視頻傳播的主要平臺,一些熱門的短視頻APP和社交APP群眾基數(shù)極大,如抖音月活躍用戶5億、快手月活躍用戶4.58億、新浪微博月活躍用戶5億、微信日活躍用戶12億等[1]。大量的活躍用戶不斷分享和互動,生成了大量的信息觀點,加快了輿論的擴散與傳播,對于用戶的認知、行為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1.2 傳播速度快、范圍廣
短視頻的非線性傳播路徑可以跨越時空的阻礙,一個視頻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裂變式傳播擴散到各個圈層。重大公共危機事件一般關乎大眾利益,是可能引發(fā)群眾信息饑渴的事件。各大平臺為了追求時效性、吸引用戶的注意力、獲取更大的流量,會相繼轉載視頻,加上用戶的不斷分享、觀點輸出,就會引起大范圍的輿論高潮[2]。有些視頻經(jīng)過刻意剪輯,斷章取義,誤導用戶,在網(wǎng)絡上引起非正向的輿論,不利于社會和諧發(fā)展。
1.3 傳播內容減少描繪,重點突出
利用短視頻進行輿論引導時不太注重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描繪,而是以更加精煉的語句傳達如今的形勢。而倘若想正確高效地向觀眾傳達信息,便需要通過視聽要素強調短視頻的關鍵內容。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廣播媒體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的抗疫信息報道,短視頻平臺也積極將優(yōu)質的廣播稿用短視頻的形式進行發(fā)布。
1.4 “把關人”角色的削弱
傳統(tǒng)媒體時代,傳播者會嚴格把關新聞視頻,不符合一定價值標準的視頻不會被傳播。如今是自媒體“去中心化”的傳播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3]。傳播者和受傳者的界限模糊,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人人都可以是事件的第一發(fā)布者。同時,短視頻媒體的交互性極強,每一個網(wǎng)民都有發(fā)言權、話語權,而網(wǎng)民素質不一,不能保證其傳遞的視頻信息是否真實、完整、健康,否則會擾亂正常的網(wǎng)絡秩序,造成媒介審判的現(xiàn)象,不利于正確處理事件。因此在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時,沒有權威機構的證實,“小道視頻”四處傳播,而其真實性難以確認,會引起錯誤的輿論風向,擾亂公共秩序。
2 短視頻中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輿論引導存在的問題
2.1 關注點轉移,輿情重點易忽視
在5G時代,短視頻的輿論引導方式與當今碎片化的視覺信息攝入相契合,能夠快速滿足大眾對信息接收的需求,適應大部分人的信息接收習慣。因此以短視頻為媒介,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進行輿論引導得以實現(xiàn),相關信息、觀點得以快速、大范圍地傳播。加之短視頻具備的鮮明節(jié)奏感和趣味性,也使輿情的報道和引導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例如,人民日報發(fā)布的關于云南醫(yī)療隊撤離時咸寧人民感謝的短視頻,以一首情緒飽滿的合唱歌曲作為背景音樂,渲染出醫(yī)生們凱旋的宏大氛圍,催生受眾感恩與愛國的情緒,激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4]。
但也正是鑒于新聞短視頻強化了視聽沖擊,受眾才更易被短視頻的剪輯、音樂等非關鍵性信息吸引,從而體驗到快感[5]。部分自媒體在傳播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時選擇將搞笑的音樂作為伴奏,缺乏嚴肅性;剪輯畫面節(jié)奏快,未給予用戶仔細瀏覽的時間。一方面部分短視頻無法引導用戶對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不嚴肅的解說導致其承載的思想內涵、價值導向難以發(fā)揮出應有的輿論引導作用,本末倒置。
2.2 短視頻內容特性限制報道深度
短視頻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短”,從具體表現(xiàn)來看,其簡化了新聞報道的程序,有效提高了傳遞新聞信息的效率,從而使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新聞資訊在數(shù)量上呈爆發(fā)式增長[6]。例如,抖音平臺上紅星新聞發(fā)布的介紹火神山和為醫(yī)護人員助威的短視頻,播放量近133萬次,這可作為傳播效率的一個象征[7]。此外,還會出現(xiàn)為了迎合“短”的特性而刻意剪輯的情況,非專業(yè)用戶將專業(yè)的長視頻進行拆分,容易使用戶斷章取義。例如,封面新聞曾將央視采訪鐘院士的報道進行“短話”剪輯,重大公共事件本身不清晰,輿論引導短而分向。
2.3 平臺大數(shù)據(jù)推送,對新聞價值考量不足
目前,短視頻平臺主要是根據(jù)視頻內容、用戶喜好和場景特征三個維度的變量來進行視頻推送匹配的。通過用戶瀏覽的大數(shù)據(jù),推薦能引起用戶興趣的事件,保證瀏覽數(shù)據(jù)。
大部分短視頻平臺的系統(tǒng)推薦機制類似,導致推送重復率較高,受眾只能接收有限的信息,一些重要的、緊急的事件信息卻被系統(tǒng)自動過濾掉,沒有得到有效的傳播和輿論引導[8]。類似抖音這種社交型的視頻軟件,其視頻內容包括生活、娛樂以及新聞等多個方面,可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但面對重大公共事件,需要重復搜索相同關鍵詞,系統(tǒng)才會將大數(shù)據(jù)認定的歷史用戶關注內容進行替換,部分用戶處于一種被動接收的狀態(tài),導致關于重大公共事件的關鍵點被忽視,輿論引導的效率降低。
2.4 曲解短視頻內容,導致二次誤傳
根據(jù)CNNIC第48次調查,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wǎng)絡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9.44億,其中有8.88億人使用短視頻APP。我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準確理解和接收短視頻中的內容。如果短視頻觀眾曲解甚至誤解了其中的內容,并且還通過自己的理解和表述進行二次傳播,謠言便會不脛而走,進而讓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傳播雪上加霜,事態(tài)愈演愈烈。
為了防止謠言傳播引起社會恐慌,各大主流媒體在短視頻平臺及時上傳了辟謠短視頻,并利用平臺用戶多、跨度大的特點,最大限度地傳播權威信息。其中,人民日報的更新頻率最高,其堅持每天發(fā)布辟謠短視頻。在扼殺謠言的同時,也向觀眾傳播了戴口罩、正確洗手等有效的防疫知識。除了及時駁斥謠言以外,主流媒體還通過短視頻及時通報最新疫情和專家研究成果,讓公眾第一時間了解疫情防控進展情況,每條視頻基本都有近2 000萬次的播放量。
3 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輿論引導策略
3.1 提高內容價值,增強輿論引導效率
為了滿足新媒體時代大眾對于碎片化信息的需求,短視頻內容往往短小且精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后,時時刻刻都有重要信息產(chǎn)生,影響著社會輿論傳播與大眾情緒。因此,以時長有限的短視頻傳播信息時,必須精準掌握重要信息,提煉關鍵點,讓用戶可以在短時間內正確理解視頻內容,加深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認識[9]。此外,在保證短視頻內容質量的同時,也需要保證短視頻傳播的內容以正確的輿論為導向,完善審核機制,加強內容管理,由此減少虛假信息的出現(xiàn)與錯誤輿論的傳播,大大提高輿論引導效率。
3.2 強化輿情監(jiān)測,維護輿論引導環(huán)境
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會導致大量輿論出現(xiàn),容易造成公眾情緒的波動。若要阻止輿情危機的發(fā)生,安撫社會情緒,短視頻平臺需要聯(lián)合政府相關部門,充分利用大數(shù)據(jù)監(jiān)控平臺,進行實時輿情監(jiān)測,做好輿情預警與防范,精準定位不良信息傳播源頭,推動落實主體責任,在輿情危機爆發(fā)之初就盡量切斷不實信息的傳播路徑,以此提高短視頻的可信度。
3.3 借助主流媒體影響力,擴大輿論引導范圍
在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輿論引導中,主流媒體因具有巨大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往往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主流媒體發(fā)布短視頻,可以更快更好地傳播信息,安撫社會公眾情緒,使用戶獲得準確的信息,擴大正確輿論引導的范圍。同時,短視頻平臺有著廣泛的用戶群體,平臺內有各類視頻內容、多種多樣的視頻標簽。用戶在使用短視頻平臺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視頻標簽,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各個用戶社區(qū),這提高了用戶體驗,但也容易造成社區(qū)內消息閉塞。在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后,各種信息紛至沓來,社會輿論瞬息萬變,短視頻加快了輿論傳播的速度,也提高了正確引導輿論的難度。主流媒體發(fā)布的短視頻具有權威性及普及性,可以滲透到各個用戶群體社區(qū)中,從而擴大輿論引導的覆蓋范圍,提高公眾參與度,使群眾可以快速獲取正確信息,緩解社會焦慮。
3.4 導向定位清晰化,把握輿論引導方向
發(fā)生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時,切實提升輿論引導能力的前提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時,對新聞工作起主導作用的因素與新聞工作的旗幟也是輿論導向。也就是說,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新聞工作的根本,也是新聞工作的“風向標”[10]。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增強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堅定新聞從業(yè)者的初心,面對任何重大公共危機事件,都要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數(shù)據(jù)說話,避免出現(xiàn)個人主觀偏見以及僅滿足用戶喜好的行為,堅持群眾在哪里,政務新媒體就在哪里,切實肩負起自身的責任和使命,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3.5 堅持以人為本,提高輿論引導效果
短視頻具有門檻低、感染力強、豐富有趣、覆蓋范圍廣等特點,且適應當下公眾碎片化的閱讀和信息獲取習慣。短視頻平臺逐漸發(fā)展成主流媒體和新興媒體的網(wǎng)絡輿論陣地,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傳播渠道。利用這個優(yōu)勢,在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時,通過短視頻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了解社情與民意,靈活地引導輿論傳播。因此在注重輿論正確引導的同時,必須將大眾的情感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堅持以人為本,提升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報道的共情能力,在保證內容真實性的前提下,尊重報道對象的情感需求與內心感受,傳播正向情緒,增強輿論的感染力,讓廣大群眾團結一心,凝聚力量,共同應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
3.6 培養(yǎng)傳播者的媒介素養(yǎng),提高受眾的信息甄別能力
要解決重大公共危機事件中短視頻輿論引導存在的問題,不僅需要提高傳播主體的媒介素養(yǎng),還需要提高受眾的信息甄別能力。在網(wǎng)絡時代,短視頻發(fā)布者和接收者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對視頻發(fā)布者進行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不僅對于發(fā)布者理解傳播規(guī)則有益,還可以作為提高受眾素質、促使整個行業(yè)和社會對短視頻作出正確的理解、樹立積極健康的行業(yè)理念的手段。提高受眾的信息甄別能力,不僅能夠讓受眾正確理解短視頻的重點信息,還能夠引導受眾積極舉報含有不良甚至虛假信息的短視頻,防止謠言的肆意傳播,為真實重要的信息開辟生路,打造良好的短視頻傳播環(huán)境。
4 結語
當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時,科學有效的輿論引導是眾多應對策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而短視頻作為當今重要的信息傳播形式,若能得到有效利用,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形式都具有隨機性,因此事先設計好使用短視頻進行輿論引導的策略,可以維護輿情穩(wěn)定,有效應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
參考文獻:
[1] 趙然.融合新聞視角下的短視頻互動:模式、問題與路徑[J].傳媒,2021(13):53-55.
[2] 楊賦.新聞短視頻在5G時代的挑戰(zhàn)與機遇[J].采寫編,2021(6):26-27.
[3] 沈捷.多學科視域下突發(fā)事件的網(wǎng)絡輿論特點與引導對策[J].視聽界,2015(6):49-53.
[4] 張鈺灝.新媒體輿論熱點事件特點探究:以澎湃新聞微博“長生生物‘百白破’假疫苗”事件為例[J].新西部,2019(2):113-114.
[5] 茅競月.鄉(xiāng)村垃圾分類信息的組織傳播探究:基于余東古鎮(zhèn)的考察[J].藝術科技,2021(6):9-10.
[6] 彭佳妮,馮廣圣.“擬在場”:網(wǎng)絡社交禮儀功能辨析:以微信“拍一拍”為例[J].東南傳播,2021(3):130-132.
[7] 王燦.基于營銷3.0視角的企業(yè)整合品牌傳播研究:以宜家家居為例[J].東南傳播,2019(5):136-138.
[8] 張榮.新媒體視域下互動劇的發(fā)展困境與對策探究:以騰訊視頻《摩玉玄奇》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1,7(6):72-74,100.
[9] 徐燕萍.“深度偽造”背景下新聞事實核查的路徑探析[J].新媒體研究,2021,7(4):8-10,17.
[10] 馮菊香,劉俊怡.抖音短視頻中農村青年女性媒介形象建構[J].新媒體研究,2021,7(6):81-84.
作者簡介:高雨薇(2001—),女,江蘇鎮(zhèn)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告與新媒體。
薛鈺潔(2000—),女,江蘇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化。
何洪玉(2000—),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告與新媒體。
指導老師:馮菊香
394350190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