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茹
摘 要:隨著研學旅行的提出,并逐漸被納入中小學課程,其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v觀研學旅行的發(fā)展史,可分為3個階段:萌芽階段、初步探索階段、迅猛發(fā)展階段;其研究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概念、必要性、問題分析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為主;研究區(qū)域缺乏空間對比分析。未來研學旅行研究可擴大廣度,挖掘深度,從構建課程、研學旅行線路、全域研學旅行等方面全方位、多層次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融合多種學科方法,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并加強案例分析,實現(xiàn)研學旅行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地理教學;研學旅行;教育旅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孔子帶領其弟子周游列國可謂是最早的研學旅行。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是研學旅行的真實寫照。關于“研學旅行”一詞,2013年2月2日《國民休閑旅游綱要》中已明確提出。2014年8月21日,《關于促進旅游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研學旅行”要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2016年12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研學旅行開始風靡教育界。研學旅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研學旅行是指任何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在人生任何階段暫時離開常住地以獨自出游、結伴等方式到異地開展的文化考察活動,旅游界學者一般采用這個界定。狹義的研學旅行是指在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下,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1]。兩種定義都將學習置于“旅行”上,區(qū)別在于旅行主體、方式、目的地等不同。本文探討的是狹義研學旅行。
隨著《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公布,地理研學旅行的導向性更加明顯,地理研學旅行為鍛煉和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提供了最佳途徑[2]。對此,相關學術研究也層出不窮,尤其是2017年以來。但從整體來看,其研究深度不夠、研究地域狹窄、研究方法單一。筆者以“地理”“研學旅行”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進行檢索,共檢索出570條結果。本文對其研究內(nèi)容、研究地域、研究方法等進行梳理,找出不足,并結合實際存在的問題,探尋新的研究方向。
(一)時間維度
從時間維度進行分析,研學旅行的研究可以分為3個階段:2012年以前為萌芽階段,2013—2016年為初步探索階段,2017年至今為迅猛發(fā)展階段。
1.萌芽階段(2012年以前)
在此階段,并沒有較成熟的學術研究成果,研學旅行一詞也很少提到,但卻有研學旅行的痕跡。如孔子帶學生周游列國,堪稱是研學旅行的先驅(qū),徐霞客寫下《徐霞客游記》,董其昌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陶行知的社會大課堂“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km然沒有明確提出研學旅行一詞,但無疑印證了我國研學旅行的發(fā)展。2003年,我國首個“修學旅行中心”成立,該中心組織專業(yè)人員編寫并出版《修學旅行手冊》,倡議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區(qū)聯(lián)合打造華東研學旅行文化游黃金線路。2006年,山東曲阜舉辦了“孔子修學旅行節(jié)”首個修學旅行節(jié)慶活動,借此弘揚中國儒家文化。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研學旅行逐步進入學校教育的課程視野[3]。2008年,研學旅行被廣東省率先寫入中小學教學大綱,并將其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此后,研學旅行受到國家教育部門的重視,由試點到推廣逐步開展。
2.初步探索階段(2013—2016年)
2013年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國民休閑旅游綱要》,明確提出“研學旅行”一詞,而隨著研學旅行相關文件的出臺,將其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可見研學旅行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因此也吸引了學術界的相關研究人員,學術研究成果也逐漸問世。以關鍵詞“研學旅行”在中國知網(wǎng)上進行檢索,共檢索出193條相關研究,以“地理”“研學旅行”為關鍵詞共檢索出41條結果。通過折線圖(圖1)可以看出關于研學旅行和地理教學下的研學旅行的研究都在增加。
從研究內(nèi)容來看,此階段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學旅行的概念、必要性、試點動員、政策支持等方面,涉及研學旅行產(chǎn)品的研究較少。宋娟(2014)從研學旅行的狹義概念出發(fā),從教育角度探討了研學旅行的必要性[4]?!秶鴦赵宏P于促進旅游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按照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將研學旅行、夏令營、冬令營等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中小學生日常德育、美育、體育教育范疇,增進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5]。鄭勇(2014)以昆山為例,初步探索了研學旅行的具體實施方案[6]。滕麗霞(2015)從研學旅行的意義、目的、構成要素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更好地把握研學旅行發(fā)展的新形勢[7]。張成(2015)從地理教學的角度,立足于學生實際,提出研學旅行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yǎng)地理學習能力[8]。李萬濤(2015)指出研學旅行將是世界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新途徑,能讓師生另眼看世界,讓地理課堂更精彩,同時對研學旅行地理資源進行了探討[9]。趙璧(2015)在分析了研學旅行的含義后,以湖北為例,對地學類研學旅行產(chǎn)品的開發(fā)進行了探討,這是此階段學術研究中少見的研究方面[10]。丁運超(2016)從地理教學的角度分析了研學旅行的必要性,指出研學旅行體現(xiàn)了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地理新教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凸顯了地理新課程的教育價值[11-12]。魏學峰、魏金星(2016)指出研學旅行是融社會調(diào)查、參觀訪問、親身體驗、資料搜集、集體活動、同伴互助、文字總結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社會實踐活動[13]。尤其是研學旅行與地理學科融合在一起時,既能讓學生在旅行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拓寬視野,體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又能加深對自然和文化的理解。
3.迅猛發(fā)展階段(2017年—至今)
在初步探索的基礎上,此階段不僅研究成果層出不窮,研究內(nèi)容也得到拓展。主要集中在研學旅行資源開發(fā)、組織實施等方面,不斷強化研學旅行的實施途徑和實施方案,在研學旅行基地建設、影響因素分析、滿意度調(diào)查、課程研發(fā)與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3]。
(二)空間緯度
2013年2月,教育部首次提出“研學旅行”,并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雖然研學旅行從小范圍的試點逐漸向全國積極推廣,但從空間分布上來看,主要集中在東部經(jīng)濟發(fā)達、交通便利的省份,尤以城市中小學為主,學者對研學旅行的實地研究也集中在東部地區(qū)[14-19]。
(三)研究方法
對研學旅行的研究,大部分學者采用定性描述,其研究方法單一。近幾年開始有學者采用問卷調(diào)查、訪談、定量等分析法。鐘兵兵等設置指標體系并使用SPSS23.0軟件對研學旅行感知質(zhì)量、中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行為意向進行兩兩相關分析[20]。郭秀敏借助計量統(tǒng)計工具SATI,對國內(nèi)研學旅行課程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了統(tǒng)計[21]。盛捷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對初中地理研學旅行的實施現(xiàn)狀進行了研究[22]。
(四)研究成果
筆者結合研學旅行發(fā)展的3個階段,通過中國知網(wǎng)對相關研究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相關文獻逐漸增多,2018年檢索到434篇,2019年檢索到576篇,研究學者不僅局限于旅游專業(yè)資深的學術人員,還包括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普通中小學教師及碩士研究生等。在檢索到的文獻中,受基金支持的研究論文約占半數(shù),這也說明研學旅行在教育教學中越來越受到國家的支持。
(一)研究理論不足,研究內(nèi)容缺乏理論支撐
從論文研究成果和內(nèi)容來看,多是對研學旅行政策解讀、現(xiàn)狀描述、問題分析及案例解析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地理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支撐,在一些碩士畢業(yè)論文中出現(xiàn)的理論支撐也多是與旅游專業(yè)相關的理論研究。因此針對地理教育教學下的研學旅行相關理論研究亟待加強。
(二)研究方法單一,缺乏多樣化
縱觀近幾年地理教學視角下的研學旅行研究方法多是文字性的定性描述,主觀性較強,缺乏說服力。少量的定量分析多集中在簡單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等方面。隨著研學旅行的發(fā)展,針對地理教學視角下的研究逐漸增多,僅靠文字分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三)研究區(qū)域缺乏空間對比
從研學旅行的空間緯度分析來看,大多數(shù)學者對研學旅行的研究是單個區(qū)域,如浙江、江蘇、安徽等省,缺少不同區(qū)域研學旅行的對比分析,從而很難發(fā)現(xiàn)各區(qū)域的特色及區(qū)域研學旅行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地理教學的角度分析也不利于學生對中國疆域的整體認識,使學生研學旅行的收獲打了折扣。
(四)研究深度不夠
雖然研學旅行的研究進入了迅猛發(fā)展階段,但從研究的參考文獻來看,研究內(nèi)容雷同較多,研究深度不夠,基于地理教學視角下的研學旅行更是停留在表面,沒有將地理教學和研學旅行進行深入探索,案例缺乏深入分析,也少有學者對其進行系統(tǒng)論述,在核心期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也較少。
(一)研究內(nèi)容
1.加強研學旅行課程化建設的研究
研學旅行和普通旅游不同,不是簡單的走出校門到別處看看。研學旅行是將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一種校外教學活動,就像一座橋梁,一頭連著學生的學校與課堂,另一頭連接著廣闊的自然與社會。因此,為確保研學旅行有序開展,必須使其課程化,設置為一門顯性課程,按照顯性課程的要求進行科學化、規(guī)范化建設,而這方面的研究目前較少,應充分加強。
2.加強研學旅行線路的研究
地理研學旅行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而研學旅行線路的設計尤為重要。線路選擇必須遵守一定的程序,同時與學生課堂教材、學習目標、學情等因素相連接,在充分實地考察調(diào)研的基礎上進行多次甄選,才能使研學旅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強研學旅行空間對比分析
地理教學具有整體性和差異性,研學旅行作為走出學校的課堂,不應僅局限于單個區(qū)域。對不同的研學旅行目的地進行空間對比分析,找出特色,讓學生親自感受地理單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在實踐中獲得真知。同時,對此的研究為研學旅行線路選擇、活動設計提供了依據(jù),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朝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純文本的描述使研究結果不具有說服力,通過定量分析,用數(shù)據(jù)說話,增加研究結果可信度。但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應將兩種方法相結合,避免單一的研究方法。
結合多種學科方法進行研究。由于地理教學下的研學旅行涉及教育學、地理學、旅游學、管理學等多門學科,因此可借鑒其他學科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將教育學理論和旅游學理論相結合,更好地將課堂教學與野外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作用。5G時代已開啟,將賦予各行業(yè)和社會生活數(shù)字化發(fā)展。研學旅行的研究完全可以借此機遇,利用計算機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分析、圖表制作、模擬實驗等。如利用地理學中的3S技術進行研學線路規(guī)劃、學生活動定位等。
[1] 李軍.近五年來國內(nèi)研學旅行研究述評[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7(6):13-19.
[2] 吳振華,袁書琪,牛志寧.地理實踐力在地理研學旅行課程中的培育和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9(3):102-107.
[3] 趙建.基于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研學旅行活動方案設計[D].漢中:陜西理工大學,2019:29-64.
[4] 宋娟,秦升陽,董峰.“中國高句麗史”課程開展研學旅行的探索與實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12):71-73.
[5]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8-08-21)[2021-01-15].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4-08/21/content_8999.htm.
[6] 鄭勇.“探尋水鄉(xiāng)古韻傳承江南文化”:昆山實踐基地研學旅行課程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9):59.
[7] 滕麗霞,陶友華.研學旅行初探[J].價值工程,2015(35):251-253.
[8] 張成.立足學生實際,精心開展研學旅行[J].地理教育,2015(3):48-49.
[9] 李萬濤.世界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新途徑:游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17):20-21.
[10] 趙璧,王鏑,陳剛,等.利用湖北優(yōu)勢旅游地學資源推進地學類研學旅行產(chǎn)品開發(fā)的建議[J].資源環(huán)境與工程,2015(1):43-46.
[11] 丁運超,丁勇成.地理教學視角下的研學旅行[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7):69-71.
[12] 丁運超.基于研學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養(yǎng)[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8):3-6.
[13] 魏學峰,魏金星.芻議提升初中生地理實踐力的有效途徑[J].現(xiàn)代教育,2016(6):63-64.
[14] 紀花.基于全域旅游視角的研學旅行發(fā)展策略探究:以揚州市為例[J].商訊,2019(33):1-3.
[15] 黎萍.南京市研學旅游市場開發(fā)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6):76-80,18.
[16] 邱悅.江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學旅行產(chǎn)品開發(fā)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7: 23-43.
[17] 汪瀅瀅.南京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市場特征及產(chǎn)品開發(fā)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27-54.
[18] 高仁愛.基于ADDIE模型的研學旅行課程開發(fā):以福州市小學階段歷史文化類型為例[J].林區(qū)教學,2019(11):115-117.
[19] 黃婧.基于武漢市研學旅行背景下的研學旅行實施初探[J].度假旅游,2018(9):1-2,7.
[20] 鐘兵兵,曾澤鑫,史文倩.研學旅行感知質(zhì)量與中小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實證研究[J].地理教學,2019(11):58-61.
[21] 郭秀敏.近十年我國研學旅行課程研究現(xiàn)狀:基于CNKI的計量統(tǒng)計分析[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9(20):20-21.
[22] 盛捷.初中地理研學旅行的實施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8: 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