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艷
摘要:新時代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除了要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能力之外,更要不斷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們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并在實踐中以身體力行的方式,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很多教師選擇將家國情懷教育與教學過程結合起來,但是實踐中身上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家國情懷;高中歷史;融合路徑;相關方法
引言:
在高中歷史這門課程中,能夠提高同學們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情懷。而家國情懷教育,是希望同學們能夠?qū)液蜕鐣a(chǎn)生一定的歸屬感、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感。這二者在本質(zhì)上是相互促進的。很多教師雖然認識到了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并沒有探究到有效方法,從而導致家國情懷教育效果不佳,或者是脫離了歷史教學。
一、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階段的重要作用
家國情懷教育,指的是對國家、民族、人民的崇高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之一。在當前階段,我國大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并倡導大中小學生在實踐中傳承并弘揚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1]。因此,在高中階段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無論是對于我國的教育工作,還是對于學生發(fā)展來說都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同學們來說,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意識和歷史觀。
高中階段的同學們雖然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獨立想法,但他們也處在品質(zhì)形成的關鍵時期,家國情懷教育在幫助他們提升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同時,還能夠通過不同的人物和歷史發(fā)展故事,引導他們深入挖掘民族精神的內(nèi)涵。這樣能夠激發(fā)他們對于國家和民族熱愛之情,并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觀念。對于我國的教育工作來說,這能夠引導教師將授課活動與社會發(fā)展趨勢結合起來,在促進教育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的同時,還能夠引導教師看著更加多樣化的授課路徑。
二、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一)沒有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
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教師對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往往只來自于課堂教學中對歷史人物的簡單介紹以及對愛國主義思想內(nèi)涵的簡單概括。對學生而言,此類缺乏靈魂與活力的教學課程盡管可以幫助他們在腦海中形成對家國情懷的初步認識,但對于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感與精神內(nèi)核是難以傳達到其內(nèi)心深處的。在課堂教學中正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教師有效提升受教育者課程學習深度和理論知識應用能力的主要方式。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不僅在于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用思維意識代替?zhèn)鹘y(tǒng)式課程中的記憶學習模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除了樹立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思維的學習習慣之外,還需注意加強其對知識運用與實踐的學習意識,用親身行動來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二)沒有結合新時代教學觀念
在新時代教學背景下,教師對學生課堂知識內(nèi)容的授課方式不應再局限于片面化、個體化的局部教學,而應當從整體性和全方面性出發(fā),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個性和創(chuàng)新能動性。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灌輸式教學模式已不再符合新時代教學觀念的要求,全新的教學理念對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授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對此,當代教師應當及時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在順應時代發(fā)展需要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以同步教學、共同發(fā)展、全面成長為內(nèi)容,為受教育者們打造更加完善的歷史知識學習平臺,以融情于教、寓情于景的學習模式提升同學們的課堂學習效率[2]。只有真正形成對新時代教學觀念的認同和歸屬感,教師才能在歷史課程教學中引導和指導學生實踐,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落實能力來強化對家國情懷教育的學習認知。
(三)沒有挖掘多樣化授課資源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現(xiàn)階段的高中歷史課程學習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多以背誦為主體,用鞏固記憶的方式來加深受教育者對不同歷史內(nèi)容與家國情懷的學習和認識。這種單一記憶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掌握效率,但同時也導致同學們的學習思維固定化。同時,教師通過對現(xiàn)階段的不同課程教學實踐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此類教學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即很難調(diào)動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探究興趣。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問題,最關鍵的因素在于課程設計者未能認識到多樣化教學的重要性,并沒有采用挖掘不同授課資源的方式進行實踐教學,未能滿足歷史課堂活動開展的多元化、多樣性需求和學生求知過程的靈活性探究需要。
三、家國情懷教育與高中歷史教學結合的相關策略
(一)結合教材中的基礎知識
在高中歷史課程學習的實踐中,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需要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但這種創(chuàng)新并不意味著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全面否定,而是應當在重視課本理論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提高受教育者的獨立辯證思維能力和對家國主義情懷的認知水平。課本知識作為學生進行歷史學習和探究的根基,應當作為最重要的教學元素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特別是在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上,教師應當以深化受教育者的理解能力為前提進行授課,鞏固夯實其對基礎知識點的掌握水平[3]。
例如在部編版高中歷史中,同學們在對有關辛亥革命的歷史性質(zhì)及意義的理解上,可以首先借助課本內(nèi)容來掌握辛亥革命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及基本產(chǎn)生條件,然后再以此為基礎去探究辛亥革命在當時對社會群眾有怎樣的意義以及是如何推進歷史進程發(fā)展的,最終通過問題總結與歸納的方式來正確認識辛亥革命帶給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啟示。在幫助他們夯實學習基礎的同時,也能夠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
新時代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給課程學習帶來了新變化,對教師所采用的課堂教學模式隨即提出了新的要求。對老師而言,課程學習除了要將基礎知識學習作為教學開展核心以外,還需要借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除了借助于一般的課外資料進行補充學習之外,教師可以利用現(xiàn)在電子設備和網(wǎng)絡媒體燈對歷史課堂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高中歷史《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這一單元時,如何掌握這一歷史階段的革命背景以及找到同前輩先烈一樣對尋求出路的迫切希望的認同感,是學生最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就可以采用播放經(jīng)典影視作品及相關錄像資料的方式來提升同學們的歷史代入感,從身處其中的歷史人物的角度來理解家國情情懷。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用人民的視角來展現(xiàn)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英勇抵抗、完全抗爭的時代精神。同學們在感受不同時代主題精神的同時,進一步豐富了其內(nèi)心對于家國情懷的全面認識,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加深了對歷史事件的代入感。
(三)依托歷史中的人物故事
要建立起受教育者對家國情懷的準確認知,教師應當引導其正確認識家與國的關系,將對歷史人物的辨證學習作為家國情懷教育的重點內(nèi)容。在高中階段的課程學習中,教師以歷史人物為載體,通過引導學生挖掘人物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思想與情感形成過程,用情感代入體會的新型教學方法來強化同學們的情感感知能力,融情于景、以情帶情,方能提高受教育者們的歷史學習感觸,進一步品味家國情懷的真諦。
對學生來說,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許多歷史人物值得其進行學習和探究,如虎門銷煙的林則徐、修建鐵路的詹天佑以及當代眾多感動中國人物,每一個故事的背后都隱藏著不同的家國情懷,而這些家國情懷之間又存在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融合的共通之處[4]。如何找出不同時代家國情懷的共同點并加以學習與掌握,是豐富當代家國情懷精神和內(nèi)涵的內(nèi)在需要。對受教育者而言,歷史人物的故事向大眾展示了每一個平凡人背后的努力與拼搏,在構建家園的同時實現(xiàn)國家與家庭的相互關系,依托歷史中的人物故事來豐富家國情懷學習是進一步培養(yǎng)受教育者獨立思考與辯證學習的又一新途徑。
(四)圍繞社會中的時政熱點
歷史知識的學習總是與時代相掛鉤,要真正認識歷史、了解時代,同學們必然要關注當下、關注現(xiàn)實。對社會時政熱點的學習,除了要學習國內(nèi)最新資訊與最新理論之外,還需要學會關注國際趨勢,用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問題。在新時代的教育體制下,社會所關注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家國情懷內(nèi)容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對家國情懷的追求方向也更加明確、具體。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對教師而言,既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的意義在于:其選擇了更加具有時代特色和現(xiàn)實意義的教學模式來提供受教育者的理論學習能力,也是對新時代教學觀念的實踐落實與思維記憶學習方法的創(chuàng)新探索。
結束語:
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到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在幫助同學們深入理解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引導他們不斷提升知識應用能力和個人使命感。在幫助他們逐步完善人格的同時,也能夠強化他們的歷史知識技能。通過上述方法,也能夠為教師提供新的方法引導,在幫助教師走出授課困境的同時,也能夠促進我國的教育工作與社會發(fā)展趨勢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夏慶飛. 高中歷史深度教學構建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
[2]童永川. 高中歷史教學中新媒體技術應用探究[J]. 中國報業(yè),2019(10):109-110.
[3]王珩. 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對策探析[J]. 才智,2019(30):73.
[4]陳明,仲晨星.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J]. 林區(qū)教學,2018(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