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楊金卓
摘要:教研轉型是教研工作在理念、內容、方式和工作機制上的系統(tǒng)性、深層次變革。推動教研工作轉型是教研部門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 教 研工作隨著內部條件的變化而實現自我更新的需要。當前,教研工作正從單純關注學科教 ?學轉向關注學科的育人價值,從碎片化、散點式教研活動走向主題式、項目式推進,從單純 ? 面對面的教研活動轉向面對面與網絡教研相互補充,從依靠經驗給予籠統(tǒng)反饋轉向依靠證 據和研究開展實證教研; ? 協同教研、面向農村教師的教研也大大擴展了教研工作的參與面和影響力。但是,我國的教研轉型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從觀念、制度和機制上加以革新。
關鍵詞:教研轉型; 項目式教研; 協同教研; 網絡教研; 實證教研
教研制度是中國特色教學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保障中小學教學質量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均肯定了教研工作對于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作用,并為今后教研工作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為推進教研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們有必要總結教研工作在回應教育發(fā)展需求過程中形成的有益經驗。
一、教研轉型的理念倡導
盡管各級教研機構一直在開展教研工作的創(chuàng)新探索,但“教研轉型”這個概念在最近幾年才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一批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領域的領導者和實踐者,基于對我國課程改革不斷深化、教育發(fā)展進入全面提升質量階段的認識,提出教研工作應該主動迎接挑戰(zhàn),在理念、內容、方式上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研轉型? ,教研轉型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實現從傳統(tǒng)教研向現代教研的轉變,向符合時代需要的教研轉變,向“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的總體需要轉變。任學寶提出,教研轉型既是一場以現有教研基礎與亮點為起點的繼承性變革,也是一場以新形勢、新要求為發(fā)展目標的專業(yè)性變革,還是一場以關注現實問題和需求為導向的實踐性變革。尹后慶提出,教研機構要在“研究、指導、服務”的基本職能定位基礎上,進一步建設成課程發(fā)展中心、教學研究中心和資源建設中心; 教研重心必須下移到關注課程的實施層面; 教研工作的重點要轉向研究人,即對教育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 特別是學生) 的研究。徐輝提出,基礎教育教研工作要緊扣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實踐需要,著力破解深化課程改革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逐步從價值觀念、核心任務、方式機制三大領域實現轉型發(fā)展。上述這些界定,從性質、目標、任務等方面為我們理解教研轉型提供了一個初步的腳手架。從中可以歸納出,教研轉型是教研工作對以往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以及面向時代要求的創(chuàng)新,是教研工作在理念、內容、方式方法和工作機制等方面的系統(tǒng)性、深層次變革。推動教研工作轉型是教研部門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研工作隨著內外部條件變化而實現自我更新的需要。
盡管如此,關于教研轉型的研究文獻卻極為少見,實踐中的很多新經驗、新做法也較少得到研究和提煉。教研轉型是傳承和創(chuàng)新,傳承就需要總結以往的積極經驗。在實踐中,教研工作有哪些新動態(tài)? 各地積累了哪些共性的經驗? 這些經驗對于提升教研工作成效的意義何在? 教研轉型面臨哪些問題? 下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二、我國教研轉型的創(chuàng)新實踐
本文的資料來源于教育部課程中心委托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開展的“全國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現狀調研”。本文使用了此次調研中收集到的部分資料: 一是對全國東、中、西部五省區(qū)各級教研機構的實地調查,尤其是對教研機構領導的訪談調查; 二是從教育部課程中心收集到的 2015、2016 年度“全國各地教研工作總結”文本資料,其中包括我國省級教研機構的年度工作總結,以及部分地市級和區(qū)縣級教研機構的年度工作總結( 這些總結材料為研究者了解各地教研工作的概貌提供了索引) ?;谶@些資料( 研究者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實地調查,掌握了創(chuàng)新實踐的詳細內容) ,考慮到各地在概念使用上的差異,為避免遺漏和混淆,本文使用人工手動分類、編碼的方式來處理訪談實錄和文本資料,由兩名研究者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分類,最后總結出我國教研工作的若干創(chuàng)新實踐。
(一) 落實教育根本任務: 為“立德樹人”提供專業(yè)指導
近年來,教研隊伍努力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管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歸納起來,各級教研機構主要以三種方式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揮引領作用。
一是宣傳培訓。一般采取“專題講座”“以會代訓”等方式,通過專家宣講、典型經驗交流及與會者參與研討,促進思想認識的提高和轉變。 ?如青海省教研機構開展了“通過巡講普及立德樹人的思想”的活動;
二是項目引領。一些教研機構通過項目引領,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實現育人功能.
三是課程建設。教研機構指導學校充分發(fā)揮課堂主陣地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一些地方積極更新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與實施方式,提高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 立足師生現實需求: 把“人”作為教研活動的出發(fā)點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一些教研機構的工作重點正在從過去的研究學科教學轉向研究人,即重視對教育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的研究。教研活動正從單純追求學科教學質量到追求學科育人價值,從關注教材教法和知識傳授到關注課程整合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將全面育人、全程意識作為教研工作的指導思想。在教學研究中,師生的需求、參與和體驗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教學指導中, 學法指導、學習方式的變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三) 保障教研活動持續(xù)深入: 主題式、項目式教研涌現
部分教研機構在長期教研工作中發(fā)現,零散的、即時性的教研活動成效較為有限,持續(xù)跟進式的教研活動往往更能幫助教師提升認識、改善實踐。一些教研機構從項目研究中得到啟發(fā),以項目為抓手,圍繞具體主題持續(xù)開展教研活動,開啟主題式、項目式教研的新嘗試。
可見,一些教研機構以主題式、體系化的方式推進教研工作,以項目為載體建立教育教學的改進和追蹤機制,提高教學指導與教學研究的延續(xù)性。項目式教研中的“項目”或主題通常都是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問題,同時也是教師教學實踐中面臨的普遍問題。
(四) 拓展教學經驗分享空間: 協同教研得到廣泛使用
調查發(fā)現,區(qū)域( 連片) 教研、學校結對教研等協同教研方式已經成為各級教研機構較為常用的教研方式。經常使用區(qū)域或連片教研的教研員超過教研員總人數的50%,經常使用學校結對教研的教研員也超過總人數的45%,只有不到 5%的教研員尚未使用過這些教研方式。
本文系寧夏第六屆基礎教育教學課題“基于高中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編號:JXKT-JC-06-12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