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大學生被看重感與學習投入的關(guān)系:生活滿意度的中介作用

        2021-02-14 09:40:23王娟沐守寬余益兵鮑超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2021年12期
        關(guān)鍵詞:生活滿意度中介作用學習投入

        王娟 沐守寬 余益兵 鮑超

        摘 要 采用大學生被看重感量表、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與學習投入量表考察471名在校大學生的被看重感、生活滿意度與學習投入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生活滿意度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結(jié)果表明:(1)被看重感、生活滿意度與學習投入兩兩之間呈顯著正相關(guān)。(2)被看重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和學習投入,且生活滿意度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學習投入。(3)生活滿意度在被看重感與學習投入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該研究揭示了被看重感與學習投入的關(guān)系及其作用機制,深化了被看重感對個體認知與行為的影響,因此未來可從提升大學生的被看重感、生活滿意度等角度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投入。

        關(guān)鍵詞 被看重感;生活滿意度;學習投入;中介作用;大學生

        分類號 B84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1.12.002

        1 引言

        學習投入(learning engagement)是指一種與學習相關(guān)的積極、充實的精神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有活力、奉獻和專注等特征(Schaufeli, Martínez, Pinto, Salanova, & Bakker, 2002)。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學習投入問題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guān)注(汪雅霜, 2013)。一方面,學習投入度已成為衡量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和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依據(jù),其不僅是衡量學習過程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郭建鵬, 計國君, 2019; 許俊卿, 譚英耀, 侯雪瑩, 2014),而且對大學生的學業(yè)成就產(chǎn)生重要影響(魏軍, 劉儒德, 何伊麗, 唐銘, 邸妙詞, 莊鴻娟, 2014; 文超, 張衛(wèi), 李董平, 喻承甫, 代維祝, 2010)。另一方面,物質(zhì)主義價值觀嚴重影響了在校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投入程度(King & Datu, 2017; King, 2018),進而對大學生就業(yè)產(chǎn)生重要影響(張瑞, 2017)。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畢業(yè)生規(guī)模逐年增加,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蔓延,經(jīng)濟受到較大沖擊,大學生預期就業(yè)形勢將更加嚴峻。因此,當前及今后較長一段時間,探討影響大學生學習投入的相關(guān)因素及其作用機制,對促進大學生良好就業(y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以往研究者在學習投入的概念界定、測量方法、影響作用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方來壇, 時勘, 張風華, 2008; 蔣文, 蔣獎, 杜曉鵬, 古典, 孫穎, 2018; 李西營, 黃榮, 2010; 石雷山, 陳英敏, 侯秀, 高峰強, 2013; 張娜, 2012),也有部分學者探討影響學習投入的前因變量(李翊君, 孟龍龍, 王曼茹, 馮喜珍, 2017),但對于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加強(廖友國, 2011; 肖海雁, 李媛, 閆云帆, 付政, 2020)。

        大學階段是個體探索和建構(gòu)自我同一性的關(guān)鍵時期(Arnett, 2000),在自我探索和建構(gòu)過程中,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對于個體社會心理幸福和行為決策具有重要意義(Elliott, Kao, & Grant, 2004; Flett, Khan, & Su, 2019; Rosenberg, 1985)。被看重感是個體感知到自己在周圍世界中的重要程度,它反映了個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他人的影響程度(Elliott, Kao, & Grant, 2004)。 根據(jù)Rosenberg和McCullough(1981)的觀點,被看重感(perceived mattering)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具體包括關(guān)注、重要、信賴三個成分,后來Rosenberg經(jīng)過深刻的反思后,在1985年提出自我延伸(ego-extension)也是被看重感的組成部分,即被看重感有4個維度,分別為關(guān)注、重要、信賴與自我延伸。其中,關(guān)注是被看重感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指個體需要別人的關(guān)注;重要是指個體需要被他人關(guān)心的一種感覺,需要他人關(guān)心自己的想法、行為以及命運;信賴是指個體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他人的行為;自我延伸是指有人將我們自己看作他的一部分,會把我們的事情當作他們自己的事情來對待,是重要的直接體現(xiàn)。作為一種具有行為動機性質(zhì)的心理傾向,被看重感對于大學生的學習投入具有促進作用,可以從以下兩種理論觀點做出解釋。

        首先,被看重感被認為源于個體的歸屬需要并與歸屬需要相關(guān)聯(lián)(趙必華, 袁穎, 2015)。當個體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能激發(fā)其內(nèi)在動機的形成,從而具有更好的學習表現(xiàn)(Deci & Ryan, 2000)。有研究表明,歸屬感可以顯著預測學習投入(Connell & Wellborn, 1991; Zumbrunn, Mckim, Buhs, & Hawley, 2014)。因此,當個體的基本需要獲得滿足時,個體傾向于更積極地投入增強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活動中。對于大學生而言,學習活動無疑是建構(gòu)和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領域。

        其次,群體認同理論認為,個體將群體成員身份屬性融入所屬群體并獲得群體認同的過程及程度會強烈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知覺、態(tài)度和行為(Tajfel & Turner, 1979),群體認同具有自我提升和降低不確定性兩大功能(殷融, 張菲菲, 2015)。研究表明,群體認同與學校投入密切相關(guān),族群內(nèi)部認同對學校的行為投入和情感投入有顯著預測作用(Perry, 2008; Shin, Daly, & Vera, 2007)。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當個體在群體中感受到其他成員的認可和支持時,更容易注意到自己的價值,從而發(fā)展出更高的自我喜歡感(Tafarodi & Jr. Swann, 1996)。當個體在群體中感受到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時,就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群體規(guī)范所認可的事情?;谏鲜龇治觯岢鲅芯考僭O一:作為大學生基本心理需要和群體認同的反映,被看重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的學習投入。

        那么,被看重感可以通過何種機制間接影響學習投入呢?上述理論分析表明,無論是基本需要的滿足還是群體認同的作用,二者可能都共同指向個體對自己生活質(zhì)量的積極評價。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個體根據(jù)自己的生活標準對自己持續(xù)一段時間的生活質(zhì)量的認知評價,是個體在這段時期或長期以來的生活狀態(tài)的主觀體驗(Shin & Johnson, 1978)。Milyavskaya等人(2013)的研究發(fā)現(xiàn),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在一般情境和特殊情境中均能顯著預測生活滿意感。Wakefield等人(2017)對跨文化社區(qū)樣本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較高的群體認同可以預測較高的生活滿意度。這預示著,被看重感可能會通過個體的生活滿意度間接影響學習投入。盡管目前還沒有研究直接檢驗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但初步證據(jù)表明了生活滿意度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

        一方面,已有零星的研究表明,被看重感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關(guān)聯(lián)性。Marshall(2001)發(fā)現(xiàn)被看重感可以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部分學者對中學生和大學生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被看重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主觀幸福感(劉金婷, 2017; 趙必華, 袁穎, 2015; Demir, zen, & Doan, 2012)。鑒于生活滿意度是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成分(鄭雪, 嚴標賓, 邱林, 2001; Diener, 1984; Diener, Suh, Lucas, & Smith, 1999),本研究提出假設二:被看重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

        另一方面,已有多種證據(jù)表明生活滿意度與學習投入之間關(guān)系密切。Maslach等人(2001)提出投入是倦怠的積極對立面。橫斷研究表明,生活滿意度可以顯著負向預測學業(yè)倦?。ㄐ鞇?, 陳啟山, 楊舒婷, 原露, 2017)。也有短期追蹤研究表明,生活滿意度與認知投入呈雙向預測關(guān)系,且生活滿意度可以接近預測學生的情感投入(Lewis, Huebner, Malone, & Valois, 2011)。Heffner等人(2016)則進一步揭示了生活滿意度在預測學習投入方面具有不同于積極/消極情感的增益效應?;诖耍狙芯刻岢黾僭O三:生活滿意度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學習投入。

        遺憾的是,Lewis等人的研究僅證明了生活滿意度與認知投入存在雙向預測關(guān)系,未從學習投入的總體狀況以及活力、奉獻、專注等維度進行研究。綜上所述,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提出并檢驗被看重感影響學習投入的中介模型,生活滿意度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研究結(jié)果不僅有助于豐富學習投入的相關(guān)理論模型,而且還可以為促進大學生學習投入的教育干預提供理論參考。

        2 方法

        2.1 研究對象

        研究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選取閩南師范大學與龍巖學院兩所大學的大學生進行線上問卷調(diào)查,最終在問卷星上獲得570份初始問卷。依據(jù)Huang等人(2012)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網(wǎng)絡調(diào)查中,參與者對調(diào)查項目的反應時間不可能快于每題2s或每頁52s,按照調(diào)查問卷的總題數(shù)52題乘以作答時間2秒等于104秒,故刪除作答時間低于104秒的被試,剩余有效被試為471名,有效被試為82.63%。男生142人(30.15%), 女生329人(69.85%); 文科166人(35.24%), 理科305人(64.76%); 大一154人(32.70%), 大二118人(25.05%), 大三102人(21.66%), 大四97人(20.59%); 城鎮(zhèn)121人(25.69%), 農(nóng)村350人(74.30%), 獨生子女82人(17.41%), 非獨生子女389人(82.59%); 學生干部242人(51.38%), 非學生干部229人(48.62%)。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學生被看重感量表 ?該量表由袁穎等人(2014)編制, 分為關(guān)注、 重要、 信賴、 自我延伸四個維度,共23個項目,其中7個題為反向計分。量表為五點計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被看重感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此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3,關(guān)注、 重要、 信賴、 自我延伸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79, 0.82, 0.86, 0.71。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擬合指標分別為χ2/df=2.92, RMSEA=0.06, CFI=0.91, TLI=0.90, SRMR=0.06,表明該量表結(jié)構(gòu)效度可以接受。

        2.2.2 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

        該量表由王宇中等人(2003)編制,第6題為被試的主觀滿意度,剩下的5題為被試的客觀滿意度,共6個項目組成;量表為七點計分,該量表的總分為客觀滿意度的均分加上主觀滿意度的得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活滿意度水平越高。鑒于主觀滿意度為單維題項,該量表只考慮生活滿意度總分,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3。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擬合指標分別為χ2/df=3.69, RMSEA=0.08, CFI=0.98, TLI=0.96, SRMR=0.03,表明該量表結(jié)構(gòu)效度可以接受。

        2.2.3 學習投入量表

        該量表由方來壇等人(2008)編制,學習投入分為活力、奉獻、專注三個維度,共17個項目。量表為七點計分,所有題項全部為正向計分,總分越高表示學習投入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此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6,活力、奉獻、專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90,0.91,0.91。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擬合指標分別為χ2/df=4.71, RMSEA=0.09, CFI=0.94, TLI=0.93, SRMR=0.04,表明該量表結(jié)構(gòu)效度可以接受。

        2.3 統(tǒng)計方法與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為了排除由于問卷法和單一數(shù)據(jù)來源可能帶來的共同方法偏差進而對研究結(jié)果產(chǎn)生影響,采用Harman 單因子檢驗法將本研究使用的被看重感量表、生活滿意度問卷、學習投入量表的所有項目同時納入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jié)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6個,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35.59%,小于40%的臨界標準,表明研究數(shù)據(jù)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不嚴重。

        2.4 數(shù)據(jù)分析

        首先,采用SPSS 23.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各變量在性別與曾經(jīng)是否擔任學生干部上是否存在差異。其次,采用Pearson積差相關(guān)計算各研究變量間的相關(guān)系數(shù)。最后,采用Mplus 8.3建構(gòu)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檢驗中介效應。

        3 結(jié)果

        3.1 被看重感、生活滿意度與學習投入的差異檢驗 ?女生的被看重感(M=81.21, SD=11.49)顯著高于男生的被看重感(M=78.16, SD=11.57), t=2.64, df=469, p=0.009,Cohens d=0.26,女生的學習投入(M=82.95, SD=14.92)顯著高于男生的學習投入(M=79.49, SD=17.51), t=2.19, df=233.41, p=0.041,Cohens d=0.21;而生活滿意度無顯著性別差異。學生干部的被看重感(M=82.26, SD=11.14)顯著高于非學生干部的被看重感(M=78.21, SD=11.69), t=3.86, df=469, p<0.001,Cohens d=0.35;學生干部的生活滿意度(M=9.68, SD=1.93)顯著高于非學生干部的生活滿意度(M=9.08, SD=2.06), t=3.25, df=469, p=0.001,Cohens d=0.30;而學習投入在是否為學生干部上不存在差異。

        3.2 被看重感、生活滿意度與學習投入的相關(guān)分析 ?各變量之間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如表1所示,被看重感、生活滿意度與學習投入及各維度之間呈正相關(guān),被看重感與生活滿意度呈中等程度正相關(guān)(r=0.59, p<0.001);被看重感與學習投入呈中等程度正相關(guān)(r=0.49, p<0.001);生活滿意度與學習投入呈中等程度正相關(guān)(r=0.49, p<0.001)。

        3.3 生活滿意度在被看重感與學習投入之間的中介作用 ?首先以被看重感作為前因變量,學習投入作為結(jié)果變量,探究被看重感對學習投入的影響,數(shù)據(jù)擬合結(jié)果如圖1所示,模型擬合指標分別是χ2/df=1.81, RMSEA=0.04, CFI=1.00, TLI=0.99, SRMR=0.02,各適配統(tǒng)計量均在合理范圍內(nèi),模型擬合良好,從模型路徑來看,大學生被看重感可以直接正向預測學習投入,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0.56, p<0.001,結(jié)果驗證了研究假設一。

        接著以被看重感為前因變量,學習投入為結(jié)果變量,生活滿意度為中介變量建構(gòu)中介模型,數(shù)據(jù)擬合結(jié)果如圖2所示,模型擬合指標分別是χ2/df=1.58, RMSEA=0.04, CFI=1.00, TLI=0.99, SRMR=0.02,各適配統(tǒng)計量均在合理范圍內(nèi),模型擬合良好,分析結(jié)果支持了中介模型的合理性。從模型路徑來看,大學生被看重感不僅可以直接正向預測學習投入,還可以通過生活滿意度間接地正向預測學習投入(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0.68×0.34=0.23),采用非參數(shù)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復抽樣5000次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結(jié)果顯示,“被看重感→生活滿意度→學習投入”中介效應的95%置信區(qū)間為[0.20,0.56],效應占比為41.07%,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表明生活滿意度的中介效應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4 討論

        4.1 生活滿意度在被看重感與學習投入之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表明,被看重感、生活滿意度與學習投入兩兩之間呈中等程度正相關(guān);被看重感可以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和學習投入,而生活滿意度也可以正向預測學習投入,假設一、假設二和假設三依次得到驗證。

        被看重感可以直接正向預測學習投入。根據(jù)基本需要理論和群體認同理論,被看重感是個體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且其與基本需要中的歸屬需要相關(guān)聯(lián)(趙必華, 袁穎, 2015),歸屬需要得到滿足,個體更愿意將時間、精力、活力投入于學習活動(Zumbrunn, Mckim, Buhs, & Hawley, 2014),而學習正是學生、家長、老師等所期待的活動,學生自己為了得到群體內(nèi)部成員的認同與尊重,就會愿意做他們所期望的活動—學習投入。本研究再次驗證了Deci等人(2000)提出的基本需要理論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歸屬需要得到滿足,個體將擁有更強的學習動機,進而學習更有活力(愿意為學業(yè)付出努力,而不感到疲倦)、更愿意奉獻(有較強的學習熱情,能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學習更加專注(能夠集中注意力并體驗到學習的樂趣)(Schaufeli, Martínez, Pinto, Salanova, & Bakker, 2002)。

        被看重感可以直接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研究表明,基本需要可以顯著預測生活滿意度(Milyavskaya, Philippe, & Koestner, 2013),且較高的群體認同可以預測較高的生活滿意度(Wakefield, Sani, Madhok, Norbury, Dugard, Gabbanelli, Poggesi..., 2017),而被看重感屬于基本需要之一,所以當個體覺得自己是重要的、受關(guān)注的、有價值的,其對生活的滿意度也就越高。此外,個體的被看重感越高,其主觀幸福感也將越高,這與劉金婷(2017)的研究結(jié)果保持一致,而普遍認為生活滿意度是主觀幸福感的一部分,故主觀幸福感越高,生活滿意度也就越高。大學生還處于自我同一性探索與建構(gòu)的時期,這個時候他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關(guān)注,當個體感受到關(guān)注與重視后,對生活的滿意度將更高。

        生活滿意度可以直接正向預測學習投入。李炳煌等人(2020)對高中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主觀幸福感在情緒智力與學習投入之間起中介作用,當個體的積極體驗越多、滿意感越高,其學習投入程度也越高。生活滿意度是一種認知評價,是衡量個體幸福感、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指標(池麗萍, 辛自強, 2002),其會對個體的情緒情感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進而影響個體對目標的追求和行為表現(xiàn)。當個體對自己生活質(zhì)量的評價越高,其從事學習活動的動機就越強,因此也就更愿意投入時間、精力與耐心到學習活動中。

        生活滿意度在被看重感與學習投入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揭示了大學生被看重感與學習投入之間的作用機制。被看重感不僅可以直接預測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同時還能預測學習投入,也能通過生活滿意度這個中介變量作用于大學生的學習投入。當個體感知到自己在學校周圍世界是重要的,覺得他人關(guān)心自己的所思所想、相信自己、希望獲得自己的幫助,個體就會覺得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較好,其生活滿意度也將越高(展寧寧, 2010),進而對學習、生活有更高的信心,就會更愿意把自己的時間、精力投入于學習活動中。

        4.2 研究啟示與展望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被看重感個體在生活滿意度和學習投入上顯著高于低被看重感個體,而學習投入度作為衡量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和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依據(jù),不僅是衡量學習過程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也對大學生的學業(yè)成就產(chǎn)生重要影響,所以未來的研究可以聚焦于探討影響學生被看重感的前因變量,找到影響學生被看重感的根源,同時關(guān)注低被看重感的學生并對其進行適當且有效的干預,如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方式調(diào)整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被看重感,進而提升生活滿意度與學習投入,使學生更愿意把自己的時間、精力花在學習上,樂于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與綜合素質(zhì),使其成為更符合社會期待的人才。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改善。首先,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限制了對變量間因果方向性的推斷,此后的研究中將采用縱向追蹤設計,從動態(tài)視角來探索變量隨時間推移所呈現(xiàn)的變化趨勢;其次,研究方法僅有單個樣本,缺乏對研究結(jié)論的獨立重復驗證,后續(xù)研究中需要采用多個樣本進行重復與驗證;最后,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僅基于學生的自我報告,后續(xù)研究可以考慮其他來源(如教師、家長和同齡人)的數(shù)據(jù)收集程序。

        5 結(jié)論

        (1)大學生的被看重感、生活滿意度與學習投入兩兩之間呈中等程度正相關(guān)。

        (2)大學生的被看重感可以直接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與學習投入,生活滿意度也能正向預測學習投入。

        (3)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在被看重感與學習投入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即被看重感通過影響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狀況。

        參考文獻

        池麗萍, 辛自強 (2002). 幸福感: 認知與情感成分的不同影響因素.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18(2), 27-32.

        方來壇, 時勘, 張風華 (2008). 中文版學習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6(6), 618-620.

        郭建鵬, 計國君 (2019). 大學生學習體驗與學習結(jié)果的關(guān)系: 學生投入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學, 42(4), 868-875.

        蔣文, 蔣獎, 杜曉鵬, 古典, 孫穎 (2018). 堅毅人格與學業(yè)成就的關(guān)系: 學習投入的中介作用. 中國特殊教育, (4), 91-96.

        李炳煌, 郭良 (2020). 高中生情緒智力與學習投入的關(guān)系: 主觀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月刊, 15(3), 24-25.

        李西營, 黃榮 (2010). 大學生學習投入量表(UWES-S)的修訂報告. 心理研究, 3(1), 84-88.

        李翊君, 孟龍龍, 王曼茹, 馮喜珍 (2017). 專業(yè)認同對學習投入的影響: 一個多重中介模型.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5(9), 536-541.

        廖友國 (2011). 大學生學習投入問卷的編制及現(xiàn)狀調(diào)查. 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12(2), 39-44.

        劉金婷 (2017). 大學生被重視感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學校歸屬感的中介作用. 碩士學位論文. 西華師范大學.

        石雷山, 陳英敏, 侯秀, 高峰強 (2013). 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學習投入的關(guān)系: 學業(yè)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9(1), 71-78.

        汪雅霜 (2013). 大學生學習投入度的實證研究—基于2012年“國家大學生學習情況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 中國高教研究, (1), 32-36.

        王宇中, 時松和 (2003). “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CSLSS)”的編制.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2), 84-86.

        魏軍, 劉儒德, 何伊麗, 唐銘, 邸妙詞, 莊鴻娟 (2014). 小學生學習堅持性和學習投入在效能感、內(nèi)在價值與學業(yè)成就關(guān)系中的中介作用. 心理與行為研究, 12(3), 326-332.

        文超, 張衛(wèi), 李董平, 喻承甫, 代維祝 (2010). 初中生感恩與學業(yè)成就的關(guān)系: 學習投入的中介作用.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6(6), 598-605.

        肖海雁, 李媛, 閆云帆, 付政 (2020). 大學生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對學習投入間的影響.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6(1), 68-70.

        徐悅, 陳啟山, 楊舒婷, 原露 (2017). 核心自我評價和生活滿意度對澳門中學生學業(yè)倦怠的影響. 心理科學, 40(1), 83-88.

        許俊卿, 譚英耀, 侯雪瑩 (2014). 大學生學習投入研究及其提升策略. 高教探索, (6), 132- 136.

        殷融, 張菲菲 (2015). 群體認同在集群行為中的作用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 23(9), 1637-1646.

        袁穎, 趙必華(2014). 大學生被看重感量表的編制與初步應用. 碩士學位論文. 安徽師范大學.

        展寧寧 (2010). 大學生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與人際關(guān)系困擾及生活滿意度的關(guān)系. 石家莊學院學報, 12(6), 115-120.

        張娜 (2012). 國內(nèi)外學習投入及其學校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心理研究, 5(2), 83-92.

        張瑞 (2017). 學習投入對大學生就業(yè)能力的影響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山西財經(jīng)大學.

        趙必華, 袁穎 (2015). 被看重感指數(shù)在中國大學生中的構(gòu)念效度. 心理學探新, 35(4), 350-354.

        鄭雪, 嚴標賓, 邱林 (2001). 廣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 心理學探新, 21(4), 46-50.

        Arnett, J. J. (2000). Emerging adulthood: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5), 469-480.

        Connell, J. P., & Wellborn, J. G. (1991). Competence,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A motivational analysis of self-system processes. In M. R. Gunnar & L. A. Sroufe (Eds. ), Self Processes and Development (pp. 43-77).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Demir, M., zen, A., & Doan, A. (2012). Friendship, perceived mattering and happiness: A study of American and Turkish college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2(5), 659-664.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 276-302.

        Elliott, G., Kao, S., & Grant, A. (2004). Mattering: Empiricalvalidation of a social-psychological Concept. Self and Identity, 3(4), 339-354.

        Flett, G., Khan, A., & Su, C. (2019). Mattering and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ampus-based initia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17(3), 667-680.

        Heffner, A. L., & Antaramian, S. P. (2016). Therole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predicting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7(4), 1681-1701.

        Huang, J. L., Curran, P. G., Keeney, J., Poposki, E. M., & Deshon, R. P. (2012). Detecting anddeterring insufficient effort responding to survey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7(1), 99-114.

        King, R. B. (2018). Materialism is detrimental to academic engagement: Evidence from self-report surveys and linguistic analysis. Current Psychology, 39(4), 1397-1404.

        King, R. B., & Datu, J. A. D. (2017). Materialism does not pay: Materialistic students have lower motivation,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9, 289-301.

        Lewis, A. D., Huebner, E. S., Malone, P. S., & Valois, R. F. (2011). Lifesatisfaction and student engagement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0(3), 249-262.

        Marshall, S. K. (2001). Do Imatter?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dolescents perceived mattering to parents and friend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4(4), 473-490.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 Leiter, M. P. (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 397-422.

        Milyavskaya, M., Philippe, F. L., & Koestner, R. (2013).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cross levels of experience: Their organization and contribution to general well-be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7(1), 41-51.

        Perry, J. C. (2008). School engagement among urban youth of color criterion pattern effects of vocational exploration and racial identity.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4(4), 397-422.

        Rosenberg, M., & McCullough, B. C. (1981). Mattering: Inferred significanc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adolescents. Research in Community & Mental Health, 2, 163-182.

        Rosenberg, M. (1985). Self-concep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In R. L. Leahy (Ed.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pp. 205-24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chaufeli, W. B., Martínez, I. M., Pinto, A. M., Salanova, M., & Bakker, A. B. (2002). Burnout and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3(5), 464-481.

        Shin, D. C., & Johnson, D. M. (1978). 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5, 475-492.

        Shin, R., Daly, B., & Vera, E. (2007). Therelationships of peer norms, ethnic identity, and peer support to school engagement in urban youth.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0(4), 379-388.

        Tafarodi, R. W., & Swann, W. B. (1996).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and global self-esteem: Evidence for a cultural trade-off.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7(6), 651-672.

        Tajfel, H., & Turner, J. C. (1979).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In W. G. Austin & S. Worchel (Eds.),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33-48). Monterey, CA: Brooks/Cole.

        Wakefield, J. R. H., Sani, F., Madhok, V., Norbury, M., Dugard, P., Gabbanelli, C., Poggesi, F... (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 a cross-cultural community sampl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8(3), 785-807.

        Zumbrunn, S., Mckim, C., Buhs, E., & Hawley, L. R. (2014). Support, belonging,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A mixed method study. Instructional Science, 42(5), 661-684.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perceived mattering, life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engagement,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ife satisfaction between perceived mattering and learning engagement. This study tested 471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ith University Student Mattering Scale, College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s and Chinese version Learning Engagement Scal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mattering, life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engagement. (2) Perceived mattering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ability to life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engagement, and life satisfaction can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predict learning engagement. (3) Life satisfaction had a mediating effect on perceived mattering and learning engagement. In summary, this study uncovered the relationship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 between perceived mattering and learning engagement and deepened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mattering on individuals ?cognition and behavior. Therefore, we can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engagement by improving their perceived mattering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erceived mattering; life satisfaction; learning engagement; mediating effect; college students

        猜你喜歡
        生活滿意度中介作用學習投入
        動機調(diào)控對成人英語學習成績的作用研究
        成人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6 11:56:12
        不同媒體下感知價值對品牌認同影響的實證研究
        學習動機對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人際互動的中介效應
        高教探索(2016年12期)2017-01-09 21:55:40
        心理彈性和核心自我評價對高中生考試焦慮的影響
        關(guān)于大學生體育活動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的相關(guān)分析
        建立中職課堂規(guī)則,提高學習投入效率
        大學生感恩、孤獨感和手機依賴的關(guān)系研究
        文理導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45:56
        城市農(nóng)民工生活滿意度調(diào)查分析
        求知導刊(2016年22期)2016-10-08 00:17:06
        大同市第一代農(nóng)民工生活滿意度的實證研究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20:46:32
        普通高校體育專業(yè)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因素分析
        科技視界(2016年11期)2016-05-23 17:24:01
        亚洲av片无码久久五月| 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日本一级二级三级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拍av|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天天影视性色香欲综合网| 人妻熟妇乱系列|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网站| 国产丝袜美腿在线视频|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高潮喷水正在播放| 亚洲熟女国产熟女二区三区| 青青草手机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 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 免费一区啪啪视频| 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超碰97人人射妻|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日本天堂| 精品人妻午夜中文字幕av四季|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穿越| 久久午夜伦鲁鲁片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在线| 玩弄人妻少妇精品视频|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国产在线观看黄片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日日做人人爱|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hd| 日日爽日日操| 国产精品高清免费在线|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仑精品| 性一交一乱一伧国产女士spa |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