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97版電影《洛麗塔》中特寫鏡頭的大量使用,顯示出細節(jié)刻畫在當今影視作品拍攝上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以細節(jié)描寫切入,運用文本細讀方法,從敘事學和心理學角度分別對電影中蒙太奇的運用、“配角”特寫、時間模型、氛圍渲染與心理烘托進行客觀分析,指出這種細節(jié)描寫對故事氛圍及人物情緒的作用,展現出強烈的視覺功效,產生了超現實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洛麗塔》 超現實主義 時間模型 “配角”特寫
《洛麗塔》(Lolita)是享有“現代小說之王”的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長篇小說。講述了童年時期經歷過初戀早夭而形成戀童癖的亨伯特,愛上了房東十四歲的女兒洛麗塔,機緣巧合地與洛麗塔開展了穿越美國的旅行,最終被拋棄的故事。
自《洛麗塔》在美國出版后,長期以來,人們熱衷于對其展開有關道德倫理的討論。而在1962年和1997年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這本小說兩次被翻拍成電影后,《洛麗塔》再一次引起了全球讀者、觀眾的廣泛關注,這一次人們不再僅僅是對于道德倫理的爭論,也對電影的審美感受有了越來越多的討論。1962年版《洛麗塔》為黑白電影,盡管當時的電影技術和拍攝手法還不夠成熟,它與1997版《洛麗塔》同樣成為經典。阿德里安·萊恩導演的1997版《洛麗塔》 是少數翻拍經典的成功之作。當時美國電影沒有實行分級制,為了能夠讓其成功上映,導演用其考究的用光、服裝和音樂完美地渲染了曖昧的氛圍,以及活潑浪漫或緊張陰郁的情緒,并且十分注重人物的心理分析而淡化了老版《洛麗塔》電影中對政治的諷刺。
一、蒙太奇手法的超現實效果
1997版《洛麗塔》的成功,不得不提到電影中多次運用的蒙太奇——“組合與安排的藝術”a,早在納博科夫的原著中,蒙太奇手法就被大量運用,情節(jié)的多次被拼接與組合,或渲染了故事氛圍,或表達了人物的情感,或豐富了人物的性格,或完整了故事情節(jié),激發(fā)了讀者更多的想象。電影中,超現實與蒙太奇的結合更是將電影美感發(fā)揮到極致,“碎片式的故事情節(jié)決定著電影空間需要傳達人們隱藏在行為和潛意識活動中的精神世界”。b例如,當亨伯特發(fā)現洛麗塔的背叛后,導演選擇用扭曲的畫面展現男主的夢境,扭曲超現實的畫面與門外漫畫版的人群,奇妙地烘托了亨伯特焦慮、恐懼社會輿論的心理。再如結尾處,多年后洛麗塔站在家門口,送別亨伯特的一幕,蒙太奇的運用將洛麗塔貧窮憔悴的形象切換到少女時代:美麗的、活潑的、充滿青春活力與激情的洛麗塔手臂圍繞著柱子玩耍,超現實一幕將洛麗塔的凋謝展現出來,鮮明的對比給觀眾強烈的沖擊,更突出了亨伯特對洛麗塔失去青春的懺悔。
蒙太奇的手法貫穿了整個電影,不僅補充了內容,其產生的超現實的效果,對人物心理的展現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此版電影的一大特色。
二、“主角”待遇的“配角”特寫
電影中,對一些“不重要”的、不起眼的“配角”特寫十分多。例如,在亨伯特初次參觀夏洛特家時,亨伯特瞟了一眼洗手間,此時鏡頭對洗手間里晾的少女內衣物有一個特寫,暗示了以后他和洛麗塔的曖昧關系。亨伯特來到了后園,便誕生了電影史上經典的一幕:少女洛麗塔在陽光下閱讀雜志,淅淅瀝瀝的水滴噴灑在她身上,抬頭一笑,牙套、白齒、紅唇。1997版《洛麗塔》更加受歡迎的原因之一,便是洛麗塔少女感更強,其扮演者多米尼克·斯萬原本是深發(fā)色,而導演萊恩用金發(fā)、牙套、雀斑、紅唇和布滿花邊的服飾完美地還原了年輕、活潑、魅惑、叛逆、熱情而又美麗的妖女,直到現在,牙套和雀斑依舊是時尚界展現少女感的常用造型,而“洛麗塔”也成為少女裝的代名詞,演變?yōu)楝F在流行的一種穿衣風格,可見此版的洛麗塔在形象上塑造的成功以及產生的深遠影響。
電影十分擅長腳部特寫,特別是導演對洛麗塔形象的塑造運用了大量的腳部特寫。例如,她在草地上繞動腳踝、在椅子上為腳趾涂指甲油或者與亨伯特嬉笑時將腳打在他的臉上,等等。對腳部的大量特寫,既體現了洛麗塔對亨伯特的挑逗與兩人的曖昧關系,又暗示了洛麗塔后來的逃離,用“腳”的視角完全展現了少女的天真與魅惑。腳部特寫也塑造了奎爾蒂的形象,他穿著高檔皮鞋的時候是神秘、危險、富有的劇作家,而他光腳的時候則變成了被亨伯特獵殺的“獵物”。“奎爾蒂穿著鞋的腳與赤腳形成一種對照——身份與地位的轉換。電影中的赤腳代表赤裸裸的欲望與人的自然性,而穿著鞋襪則代表人物的壓抑與社會性”c。
除了大量的腳部、眼部特寫之外,一些對于其他看似無關緊要的“陪襯”的特寫在這部電影里的運用也很十分多。例如,在洛麗塔的母親夏洛特死后的第一個晚上,亨伯特離開旅館房間等待洛麗塔入睡的途中,墻上裸女的油畫,暗示了兩人日后的不倫關系;亨伯特第一次去夏洛特家,家中的狗沖這個陌生人吠叫,暗示了亨伯特的到來即將破壞這個平靜的家庭;洛麗塔第一次見奎爾蒂被他的狗所吸引也暗示了后來奎爾蒂對洛麗塔的引誘;以及在洛麗塔落魄時,亨伯特為其送錢時,狗的態(tài)度則變?yōu)橛懞帽惆凳局罢~媚”,等等。這些“配角”特寫,看似“不重要”,卻處處為接下來的情節(jié)埋下伏筆,暗示了情節(jié)的走向,使人物形象與人物關系更加豐滿。
三、氛圍渲染與心理烘托的巧妙配合
無論是蒙太奇的運用,對“配角”的特寫,還是閉合時間環(huán)的構造,其目的都是渲染情緒氛圍,烘托人物心理。主角在經歷了與養(yǎng)女的不倫戀、被拋棄、愛而不得與無奈,其內心的糾結、緊張、痛苦與僥幸、甜蜜等復雜情緒都要被展現——這需要大量的、恰到好處的氛圍渲染與心理烘托才能完成。
在亨伯特與奎爾蒂的第一次見面時,導演用鏡頭多次特寫了搖搖欲墜的旋轉吊扇(同時還伴有令人不安的嗡嗡聲)、迸著火花滋啦滋啦響的燈、下雨前的雷鳴與閃電。這些都烘托了亨伯特害怕秘密被泄露的緊張心理和奎爾蒂的神秘與危險。同時,導演還特意安排了牧師在亨伯特與洛麗塔所住的旅館里開會,神職人員的出現,加上奎爾蒂對兩人關系的覺察,以便進一步突出亨伯特的罪惡感。在電影后半大部分,主人公每次感到緊張或者奎爾蒂出現時,吊扇也會隨之出現。雨在電影中的出現也不止這一次,洛麗塔在一個下著大雨的天氣里與亨伯特發(fā)生爭吵并出走,這對男主焦急和自責也是很好的烘托,同時也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當亨伯特與洛麗塔發(fā)生不倫關系后,他獨自坐在車里時,鏡頭以第一人稱視角記錄了車前擋風玻璃的刷洗:泡沫一次次布滿玻璃又散開,眼前的世界模糊又清晰又模糊,烘托了男主迷茫無助,也象征了他的迷失。在洛麗塔徹底離開后,男主按照原路返回尋找他的愛人,此時場景的選擇又完美地輔助了人物心理的呈現:兩人旅行的時候,周圍的景物是繁多豐富的,沐浴著陽光的;回來的時候導演則在荒涼的沙漠場景運用了長鏡頭,突出了亨伯特內心的孤寂和悲涼。
亨伯特的情敵奎爾蒂在影片中是一個非常神秘的人物。為了體現他的神秘感,在電影前半部分每次出場,他的臉部都被煙霧遮擋,又為了體現奎爾蒂幽靈般的無處不在,無論是在男主在開車時,還是刮胡子時(此時洛麗塔正與奎爾蒂偷情),收音機中都在播放奎爾蒂的消息。影片的最后,亨伯特為尋找洛麗塔走進了奎爾蒂的豪宅,無論是油畫、豎琴、紅酒、精致的花瓶,還是衣冠不整的奎爾蒂本人都能顯示出這個色情劇作家身上濃郁的藝術氣息,他擁有的巨大的財富,卻又頹廢荒淫。影片在亨伯特仇殺奎爾蒂時,奎爾蒂在鋼琴上瘋狂地彈起了小夜曲,在奎爾蒂離開后,鋼琴竟自動地演奏起來,奎爾蒂再度中槍后,鋼琴演奏戛然而止。他艱難地爬上了床,鮮紅色的血液與雪白的床被形成鮮明對比,口中吐出最后一個血泡,象征奎爾蒂的生命和亨伯特的雙重終結。導演利用超自然的手法再一次渲染了一種緊張、壓抑、詭異的氛圍,烘托此時亨伯特因憤怒而扭曲的心理??鼱柕僭谟捌械溺R頭十分稀有,但是卻又陰魂不散,并最終導致了三個人死亡的悲劇。
四、結語
電影版《洛麗塔》中細節(jié)的成功,離不開納博科夫原著中大量的蒙太奇手法,以及電影化的空間創(chuàng)作和獨特的時間模型。其時間模型完整地延續(xù)了原著,故事由亨伯特被警察追捕展開,又以此結束,開始即為結局,具有鮮明的納博科夫小說式特點:“我著手寫小說不是從頭往下寫的。我寫到第四章時,第三章還未寫呢;我不是依序一頁一頁往下寫的。我是這兒一點那兒一點地下手,直到紙上的空處填完。這正是我喜歡在卡片上寫小說的原因:等全套完成后,我再排列它們?!眃因而積木式的結構不僅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完整性,并且通過剪切與拼接,更加有助于情緒的烘托,氛圍的渲染,展現出強烈的視覺效果。
英國的唯美主義代表佩特曾認為:“因為你從事藝術活動時,藝術向你坦率地表示,它所給你的,就是賦予你片刻時間以最高的質量,而且僅僅是為了過好這些片刻時間而已?!眅經典的電影正是以每一幀畫面,每一處細節(jié)賦予了觀眾高質量的時間。
a 〔法〕 雅克·奧蒙、米歇爾·瑪麗、馬克·維爾內、阿蘭·貝爾卡拉:《現代電影美學》,崔君衍譯,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年版,第37頁。
b 宋端:《超現實主義電影空間類型的比較》,《河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集,2011年》。
c 戴桂梅:《〈洛麗塔〉文學改編電影的審美之維》,《湖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集,2012年》。
d 〔美〕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固執(zhí)己見 》,潘小松譯,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頁。
e 伍蠡甫:《現代西方文論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頁。
作 者: 宋睿雪晴,云南民族大學現當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 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