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無論是親朋相聚,還是工作應(yīng)酬,都免不了跟酒打交道,但酒喝多了身體又受不了。尤其是眼下正值歲末年初,聚會應(yīng)酬接二連三,喝酒成了很多人想躲都躲不過的一件事。那么,我們該如何把酒精對身體的傷害降到最低呢?
喝酒中最壞的習(xí)慣就是空腹喝酒,喝得差不多了才開始填肚子。一方面,酒精會對胃腸黏膜造成一定傷害,空腹更甚。另一方面,空腹飲酒時對酒精的吸收會更快,5分鐘左右就可以進入血液,這也是空腹喝酒更容易醉的原因。當血液中酒精濃度達到0.1%時,就會進入急性酒精中毒的早期。急性酒精中毒可在短時間內(nèi)給患者帶來較大傷害,甚至可以直接或間接導(dǎo)致死亡。除此之外,“一口悶”這種喝猛酒的方式,也容易加速酒精的吸收,加大肝臟代謝的負擔,不僅更容易醉酒,而且特別傷身。
因此,建議在喝酒前最好先墊墊肚子,可選擇瘦肉、豆制品、牛奶等蛋白質(zhì)含量較高的食物。半飽的狀態(tài)可以減緩酒精進入腸道的速度,減緩吸收速度,從而降低肝臟代謝的負擔。另外,飲酒前喝些蘆薈汁,對預(yù)防酒后頭痛和惡心、臉紅等癥狀十分有效。這是因為,蘆薈帶刺的綠色部分和其內(nèi)部的膠質(zhì)中含有多糖、糖蛋白等物質(zhì),能降低酒精分解后產(chǎn)生的有害物質(zhì)和乙醛在血液中的濃度。
同時,如果挑對了下酒菜,也能盡量減少酒精對人體的傷害。
1.含糖和醋的菜:醋中含有機酸,能幫助增進食欲,促進消化,使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更易被人體吸收。且醋中的維生素B1、B2、C以及鉀、鈉、鈣、鐵、鋅、銅、磷等無機鹽也非常豐富,這些營養(yǎng)素都對人體大有益處。而糖對肝臟也有一定保護作用。雖然正常飲食就能獲取足夠的糖分,不需要額外補充,但對于非糖尿病患者的普通人來說,下酒菜可適當選擇一兩款酸甜口的,如糖醋魚、糖醋里脊、糖醋藕片等。注意味道不要太重,以免糖攝入太多。
2.富含蛋白質(zhì)的菜:如家常豆腐、清燉雞、燒排骨等。它們含有大量蛋氨酸和膽堿,對肝臟具有保護作用。此外,富含維生素和無機鹽的蔬菜也不能少,如豆芽、菠菜、白菜等。
3.貝類食物:貝類營養(yǎng)均衡,對于因酒精代謝而疲憊不堪的肝臟來說是非常好的食物。貝類蛋白質(zhì)含量較高,且含有均衡的必需氨基酸,不會對肝臟造成負擔,還能夠促使肝臟恢復(fù)功能。但在選擇、烹調(diào)上要多注意,一是要選擇干凈、新鮮、衛(wèi)生的,二是一定要煮熟、煮透,以免食用后引起不適。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用咸魚、香腸、臘肉下酒。因為熏臘食品含有亞硝酸鹽,與酒精發(fā)生反應(yīng),不僅傷肝,甚至可能誘發(fā)癌癥。
此外,還可以通過吃一些果蔬來分解酒精。比如吃柿子就是很好的選擇。這是因為,柿子富含果糖和維生素C,古時即被用作防止醉酒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甜柿中所含的澀味成分,可以分解酒精;所含的鉀有利尿作用,能夠促進酒精從尿液排出。另外,柿子葉也含有相當于柑橘數(shù)十倍的維生素C,其鮮嫩的幼芽可以炸著吃,或者干燥后做柿葉茶喝。
酒桌上,有些人或自恃量大,或興之所至,往往是白酒喝多了,再換個低度數(shù)的酒接著喝,例如啤酒、葡萄酒等。但事實上,混酒喝對健康的傷害可能更甚于只喝一種酒。而且不同品牌、度數(shù)、類別的酒,成分和含量各有不同,混雜在一起還可能會引起某些生化反應(yīng),造成對身體的進一步傷害。因此提醒大家,喝酒盡量不喝“混酒”,尤其是不同品種、品牌的酒。
為了減輕酒精對肝臟的損傷,飲酒速度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即要按照“理想速度”飲酒。所謂“理想速度”,即是指不超過肝臟處理能力的飲酒速度。一般來說,肝臟分解酒精的速度是每小時約10毫升,酒中所含的純酒精(乙醇)的量,可以通過酒瓶標簽上標示的度數(shù)計算出來。舉個例子,酒精度數(shù)為16%的250毫升酒,用250毫升×0.16=40毫升,那么酒精的量就是40毫升。如果一個人花4個小時喝完,那么平均每小時攝入的酒精量是10毫升,剛剛符合肝臟的處理速度。按照這一速度喝酒,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酒精對肝臟的負擔。
酒精對腎臟有刺激作用,會增加排尿,導(dǎo)致人體水分流失;飲酒后血管擴張,體表散熱加快,水分蒸發(fā)增加;酒精進入人體細胞后促使細胞內(nèi)的水分移動到細胞外,種種原因使得多數(shù)人在酒后或宿醉后都會感到口渴。因此,酒后要適當喝水,補水的同時幫助酒精排出。
不少人認為濃茶里的茶堿有利尿作用,有助于酒精的排除;且濃茶可使大腦興奮,有提神醒腦的作用,所以有了“喝濃茶解酒”這一說法。事實上,無論濃茶還是淡茶,其中最有用的還是水分。而濃茶中的茶多酚雖然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但茶堿會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反而會加劇頭疼。另外,一些民間解酒的方法也存在誤區(qū)。如喝酸奶解酒,有說法認為酸奶中的乳酸與酒精可以發(fā)生酯化反應(yīng),使酒精被分解。但常溫下這個反應(yīng)很難發(fā)生,胃酸多的人飲酒后再喝酸奶也不好。而目前市面上銷售的解酒藥,只能算是保健品而不是藥品,其所能達到的解酒功效也十分有限。所以,最經(jīng)濟實用的解酒辦法就是喝白開水,增加排尿量,及時將酒精代謝掉。
喝酒其實也看人,為什么有的人能喝,而有的人沾酒即醉?對此,相關(guān)研究認為,人體是否能耐受酒精主要取決于身體分泌的兩種酶:一種生物酶叫酒精(乙醇)脫氫酶,它能使酒精分解為乙醛;另一種生物酶叫乙醛脫氫酶,它使乙醛再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這兩種酶在每個人體內(nèi)的量及活性不同,酒量也就因此不同。
喝酒臉紅的人可能是因為體內(nèi)乙醛脫氫酶少或活性低,無法及時把乙醛分解成乙酸,造成乙醛在體內(nèi)堆積。乙醛堆積在體內(nèi)使體內(nèi)血管擴張,就會導(dǎo)致面紅耳赤、心率加快。如果乙醛在體內(nèi)大量堆積還會使人產(chǎn)生惡心欲吐、昏迷不適等癥狀。建議喝酒臉紅的還是不喝,或者少喝為好。那是不是喝酒不臉紅、酒量好的人就可以大量喝酒呢?當然不是。過量飲酒會加重肝腎負擔,可能造成多種心腦血管疾病,還會引起消化道疾病,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
此前還有說法認為每天適量飲酒有益于健康,不少本身沒有飲酒習(xí)慣的人甚至因此堅持每天少量飲酒。事實上,每天適量飲酒只對部分心腦血管疾病有預(yù)防作用,但同時會增加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且對于肝臟、消化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而言,無論飲多少的酒都是有害的。所以,飲酒“預(yù)防”疾病不可取,最好還是不喝。在必須飲酒的場合則盡量少喝,《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議成年男性一天攝入酒精量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
專家簡介
王雨秾 副主任醫(yī)師,副教授。擅長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免疫性肝病,高血糖引起的肝功能損傷,藥物性肝損傷及肝病的飲食調(diào)理。對亞健康體質(zhì)調(diào)理也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