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磊
[摘要]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價值引領、學業(yè)指導、心理幫扶、文化參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融合教育理念下,高校輔導員亟須提升傳統文化、網絡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等方面的文化素養(yǎng),扮演好高等融合教育的幫扶者、博愛文化的傳播者、社會化教育的指導者等角色。
[關鍵詞]高等融合教育;殘障大學生;高校輔導員;文化素養(yǎng);育人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1)01—0184—03
融合教育是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明確方向。近年來,高等融合教育在我國逐步發(fā)展起來,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高等特殊教育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普通高等院校承擔著殘障大學生隨班就讀的任務。
一、高等融合教育的內涵
高等融合教育是指有高等教育需求的殘疾人,主要指盲生、聾生、肢殘學生等,進入普通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并得到學校適當的安置、培養(yǎng)、服務與支持等。融合教育理念在高等特殊教育的實踐改革上體現為殘疾人進入普通高校求學。高等融合教育倡導殘疾大學生在融合而非隔離的學校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強調普通高等院校在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中屬于“主角”之角色。把殘疾人安置在普通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模式是一種經濟高效的安置方式。
劉志麗等認為對聾人實施高等融合教育有利于共享高校優(yōu)質資源,拓寬聾生的專業(yè)領域,促進其融入主流社會,體現教育公平?!盎ヂ摼W+”背景下開展聾人高等融合教育,能夠促進聾人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實現真正的融合。汪海萍等指出,融合教育是殘疾人教育平等權的題中應有之義;高等融合教育是有質量的教育,是殘疾大學生經由教育過程的平等參與和充分互動而達成的實質性進步。實施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可以保障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有助于提高積極教育期望;促進殘疾人自身素質的整體提高,有助于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全社會的融合。
二、高等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輔導員文化素養(yǎng)提升方向
文化育人是開展殘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高等融合教育背景下,新時代高校輔導員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提升文化素養(yǎng),服務殘障大學生成長,提升文化育人成效,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促進殘健融合。
(一)增強文化自覺,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
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新時代高校輔導員迫切需要學習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講誠信,“言必行,行必果”;勤實踐,“絕知此事要躬行”;厚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尊重差異,“和而不同”;尊重自然,順勢而為;珍惜緣分,發(fā)展和諧的人際關系。
(二)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文化
比如江蘇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金陵科技學院等江蘇高校的輔導員應學會挖掘、利用好身邊的紅色文化資源,就地取材,因材施教,講好紅色故事,賡續(xù)紅色基因,發(fā)揚革命精神,培養(yǎng)殘障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文化素養(yǎng)
“雙創(chuàng)”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應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樂于學習,勤于研究,善于引導學生制定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規(guī)劃,堅持優(yōu)勢視角,發(fā)揮殘障大學生的優(yōu)勢,發(fā)掘其亮點,全方面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文化素養(yǎng),為其未來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善于使用新媒體,提升自身及學生的網絡文化素養(yǎng)
“00后”大學生有自己的話語體系。輔導員作為一線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主動向學生學習,積極向身邊榜樣學習,熟練運用新媒體,善于運用網絡語言,懂得殘障大學生的網絡休閑文化,方能走進他們中間,成為他們喜愛和歡迎的輔導員老師。
三、高等融合教育理念下高校輔導員的作用發(fā)揮
在高等融合教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要順應時代要求,扮演好高等融合教育的幫扶者、博愛文化的傳播者、社會化教育的引導者等角色。
(一)踐行高等融合教育的價值理念,在文化參與中促進殘健融合
1.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滿足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殘疾人的需要多種多樣,包含教育、康復、精神文化等方面。精神需求是殘疾人的真實需求。與正常人相比,殘疾人的精神需求更為強烈,他們生存質量的提高更有賴于精神的健康成長;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殘疾人要獲得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并提高生存質量,極為重要的一條是以精神之長補生理之短。
保障殘障大學生文化參與權利是促進高等融合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輔導員可以基于殘障大學生文化需求差異化和個性化的特點,為殘障大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文化服務,開展富有特色的文體活動,如趣味運動會、手語操比賽等,以及開展全國助殘日、世界自閉癥日相關的系列助殘活動;還可以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增加殘障大學生文化參與的機會,使文化周活動成為廣大殘疾人展示特殊藝術才能、集中參與文化活動的重要平臺。高校輔導員要致力于提高殘障大學生文化參與的意愿水平,提升其參與質量,使其樂在其中,身心愉悅。
2.搭建溝通交流平臺,營造接納、尊重、互助的良好氛圍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研究者認為,在校健全大學生對殘障大學生接受高等融合教育表現出積極的情感接納,這是實施高等融合教育的基礎。鼓勵健全大學生走近殘障大學生,了解他們,幫助他們,接納他們。促進健全大學生和殘障大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增進彼此的友誼,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殘障大學生既可以和健全大學生融合在一起,也可以在自己的小群體中找到歸屬感。
3.聚焦支持體系建設,為殘障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服務和保障
高等教育階段對殘障大學生的支持與服務不當與不足,是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要“主動走近青年,傾聽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高校輔導員應經常深入殘障大學生中間,想其之所想,急其之所急,為學校加強校園無障礙設施建設提供可行性建議,包括無障礙通道、電梯(樓梯)、宿舍、教室、洗手間等。
(二)弘揚博愛自強精神,做博愛文化的傳播者
高校應重視高等融合教育師資的培養(yǎng),大力培養(yǎng)一批專業(yè)素質過硬、懂得教育心理學、掌握各類教學藝術、具有博愛之心的教師,同時重視班主任和輔導員的相關培訓,切實了解殘障大學生的各種實際情況。
博愛是一種教育、一種文化、一種追求。博愛教育的主張是“以愛育愛”。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做博愛文化的傳播者,關鍵是要扮演好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特教事業(yè)的建設者等角色。
1.學習優(yōu)秀傳統文化,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
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人處理人際關系的智慧源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質體現在“德”“善”“和”三方面。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從中可以找尋到許許多多的博愛元素?!凹核挥鹗┯谌恕备嬖V我們做事情要有同理心,學會換位思考;“和而不同”讓我們懂得與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從中學習到社會交往的準則。以上無不彰顯善良、寬厚、包容、仁愛的特質?!爸洳豢蔀槎鵀橹焙汀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所蘊含的道理是人應有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蘊含的道理是君子應有海納百川的氣度與胸懷。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是提高輔導員文化自覺性的基本途徑,也是輔導員增強文化自信的必要條件。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敝腥A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輔導員工作的主要內容。高校輔導員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導青年,做青年群眾的引路人。學習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領悟其真諦,掌握其精神,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勵志教育中熟練運用,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文化“潤物無聲”的育人作用,在大學生的心間播撒愛的種子,在傳唱經典中感受愛,在潛移默化中懂得愛,在身體力行中傳遞愛。
2.追逐特教夢想,做特教事業(yè)的建設者
高校輔導員要善于講述特教故事,發(fā)揚特教精神,做“有文化、有溫度、有情懷”的特教工作者。要用真情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高等融合教育的發(fā)展不僅需要普通教師具有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念,也要求高校輔導員不斷更新觀念,提升特殊教育素質,為更好地做好殘障大學生的服務工作和促進高等融合教育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發(fā)揚奉獻精神和博愛情懷,淡薄名利,甘為人梯。輔導員應注重培養(yǎng)殘障大學生敢于“向命運抗爭”的進取精神,倡導真善美,增強殘障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樹立“平等、參與、共享”的新殘疾人觀,書寫好中國夢的特教篇章。
(三)秉承服務育人理念,做好殘障大學生的社會化教育
社會化是對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以及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在班級管理、黨團建設等活動的開展中,輔導員是主導力量,可以對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提供多元化的指導和服務。
1.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化教育的基礎和保障
比如某院校有600多名殘障大學生,其中80%以上是聽障大學生,除此之外還有肢殘大學生、視障大學生、自閉癥大學生等。問卷調查和日常觀察的結果顯示很多殘障大學生通常會有挫折感和自卑感,因此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其健全人格尤為重要。在高等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中,聾生容易產生消極的心理,輔導員及學習伙伴要密切關注聾生的心理健康動態(tài),鼓勵聾生積極參與多種有益的文體活動等,在活動中加強聾生與健聽學生的交流,增進彼此了解,促進相互接納,促進殘健融合。
提高殘障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提升他們的社會化水平是輔導員重要的工作職責。積極做好殘障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及心理困難學生的心理幫扶工作,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面對挫折、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
2.社會實踐活動是實施社會化教育的重要平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是實現理論學習和專業(yè)實踐有機結合的有效方法,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學生社會實踐在推動青年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高校輔導員要注重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殘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認同感,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意識,使他們懂得感恩家人無怨無悔的付出,感激身邊同學的陪伴,感謝國家、社會的支持和幫助。鼓勵殘障大學生多參加實踐活動,既能使其更多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又能使其鍛煉能力、增長才干。健全大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逐漸學會換位思考,多為特殊人群著想,關心、關注殘疾人群體,關愛身邊的殘障大學生。美國大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社會實踐活動貼近生活,也為殘障大學生服務他人提供廣闊舞臺,為他們今后步入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
3.開展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是實施社會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殘障大學生因為身體的特殊性及社會的偏見往往在就業(yè)中處于不利的地位。為應對復雜的就業(yè)形勢,輔導員應做好殘障大學生的人生規(guī)劃和就業(yè)指導,想辦法促進其提升就業(yè)能力?!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可以鼓勵殘障大學生在校期間主動申報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項目,積極參加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大賽。比如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的盲生Z同學、教育康復學專業(yè)的聽障大學生C同學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最終分別取得江蘇省第十三屆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大賽一等獎和江蘇省第十四屆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大賽特等獎的優(yōu)異成績。增強殘障大學生的求職意識,適當降低其就業(yè)期望值,引導其樹立“先就業(yè),后擇業(yè)”的就業(yè)觀念。注重提高殘障大學生溝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引導其為今后找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提高殘障大學生在社會就業(yè)中的競爭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也是提高殘疾人高等教育質量的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加強其適應社會需要的職業(yè)技能學習與訓練,使他們增強在職業(yè)生涯發(fā)展中的生存能力。
新時代高校輔導員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提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文化的素養(yǎng),方能在高等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做到文化自覺,扮演好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博愛文化的傳播者、社會化教育的指導者等角色,發(fā)揮好價值引領和人生導師的作用。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