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研學旅行作為一種可以實現(xiàn)校內與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近年來因其獨特的育人功能被廣泛應用,但實施效果并不理想。文章基于研學旅行過程中存在的重“旅”輕“學”、各類主體參與度不高、研學活動組織科學性不足、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提出從加強研學旅行宣傳力度、推動研學旅行課程規(guī)范化、提升研學旅行主體參與性、探索研學旅行過程精細化、助力研學旅行評價方式多樣化五個方面優(yōu)化中小學研學旅行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希望能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研學;旅行教育;中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35-0007-03
引? 言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中小學研學旅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傳統(tǒng)教育模式相比,研學旅行在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1]。目前,研學旅行在我國各地逐漸開展,一些中小學在研學旅行課程體系設計、評價機制探索等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但同時在實踐操作中也出現(xiàn)了一定的問題。
一、中小學研學旅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重視旅游,忽視學習
研學旅行是通過實踐的方式讓學生親近自然、了解社會的一種教育手段,與一般的旅行相比存在區(qū)別。研學以學習為主要目的,所以無論行程設計還是活動安排,都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學習內容量化為指標,滲透在整個研學過程中。現(xiàn)有的研學活動,在學校、家長以及學生層面上,都存在將“研學”等同于“旅游”的問題,甚至認為研學就應以玩為主。這就導致研學失去了“學”的意義,與研究學習的初衷相悖。目前的研學形式與真正的研究學習存在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為研學活動未能根據青少年的學習需要而設計,沒有將應達到的學習目標作為研學活動結束時的考查要素,導致研學旅行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不足。
(二)各類主體參與度不高
1.學生方面
學生在參與研學之初往往不能正確認識研學旅行的目的,對很多有目的性的學習活動參與度不足,成為研學活動的旁觀者。另外,組織者在安排具體活動時,或出于紀律和安全考量,或受到時間等因素限制,往往對很多活動內容進行了縮減,甚至取消了一些活動環(huán)節(jié),縮短了學生的活動時間。這樣顯然會剝奪學生的自主性,削減學生的參與熱情。這對研學活動預期目的的實現(xiàn)非常不利。特別是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更容易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
2.教師方面
在研學實踐中,教師的角色往往是多位一體的。教師既是研學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參與者,這使教師承擔了更多的責任。但是在實際研學過程中,教師人數有限,導致其不得不兼任安全員的角色,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保證學生安全上,而無暇顧及其他,不能全面參與和引導學生活動,自然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意識。這導致研學活動重形式、輕體驗,難以使學生在“研”中有所學,在“游”中有所得。例如,在研學中,涉及歷史或其他領域的專業(yè)知識時,教師僅僅作為旁觀者是遠遠不夠的,而應提前做好準備,真正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
3.家長方面
家長在中小學研學中容易扮演較為消極的角色。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部分家長將研學視同旅游,忽視了研學的重要意義,不支持研學;其二,部分家長混淆了家庭旅游和研學旅行的區(qū)別,忽視了研學旅行作為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對知識儲備,以及多層面、多維度參與等方面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其三,部分家長對研學的重視不足,只負責報名和提供費用,對如何幫助學生實現(xiàn)學習目的不感興趣,產生“甩手”心理,沒有積極配合研學活動。這樣一來,家長在中小學研學中完全成為旁觀者。
(三)研學活動組織科學性不足
依照研學內容,研學旅行活動可以分為不同類型,常見的有戶外拓展訓練、觀賞自然風景、參觀名勝古跡,還有參觀展館、農場或企業(yè)的生產線等。這些活動往往容易出現(xiàn)規(guī)劃科學性不足的問題,體現(xiàn)在組織活動方面,即組織精細程度不足和活動設計科學性不足,從而導致未能實現(xiàn)寓教于樂、學有所得的目的。分析原因,是組織者沒有根據不同的研學安排和不同的研學基地,確定要達到的研學目標。例如,紅色基地更多的是對青少年價值觀的鞏固[2];親近大自然則是教會青少年生存技能及如何進行團隊協(xié)作活動;參觀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更多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理想的研學活動應根據不同研學基地的情況進行縝密的設計和安排,從而充分發(fā)揮研學的價值。同時,研學基地應根據研學學生的主體差異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活動設計。當下很多教育實踐基地開發(fā)的研學產品,沒有對教育和課程資源進行精心設計,導致研學旅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評價方式單一
在現(xiàn)有的研學旅行研究中,研學評價主要通過口頭或事后作業(yè)的形式進行,評價方式方法較單一。一些教師允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但缺乏可行的評價標準。這導致研學評價流于形式,研學活動的評價停留在表面,不利于研學旅行活動的科學化發(fā)展,也不利于研學參與者進行自我反思。在研學旅行設計中,評價應包括信息收集及處理、思維方式和方法、知識整理與匯集、動手和實踐能力、意志品質和人際交往等方面。但在當前的研學活動評價中,雖然參與者認識到評價和總結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但由于惰性思維,參與評價活動的積極性不足。加之評價標準不明確,導致評價的可操作性不強,未能及時解決研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二、中小學研學旅行教育的優(yōu)化策略
中小學研學旅行在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增強情感體驗、完善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中小學研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下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優(yōu)化策略。
(一)加強研學旅行宣傳力度,加深對研學的認知
相關工作者要認識到,研學旅行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是因為教師、學生和家長等參與主體對研學旅行缺乏正確的認識。
研學參與主體對研學旅行形成正確的認識,有利于從各個方面宣傳研學旅行活動。在社會層面上,教育部門應通過各種媒體向公眾宣傳研學旅行,提升公眾認知度,使社會大眾了解研學旅行的意義和價值。新媒體時代,除了傳統(tǒng)的廣播電視和報紙類媒體外,相關工作者還應使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信息。學校應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宣傳會議,如家長座談會、學生動員會,并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培訓活動及講座,從而傳達研學旅行的精神,將研學的意義、課程目標和具體實施過程等內容告知各類主體,使他們真正了解研學對青少年的重要意義。教師也應加深對研學旅行的理解,并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及家長學習相關策略。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工作,深化對研學的認識,了解研學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意義,促進研學旅行的有效開展。
(二)推動研學旅行課程規(guī)范化,建設特色教育
研學課程化即將研學旅行設置為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完成的課程[3]。目前大多數學校僅從宏觀角度強調研學旅行的重要性。要想改變現(xiàn)狀,學校應將研學旅行作為青少年必修課程之一,將其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首先,相關部門應將研學列為正式的教學安排,融入教學大綱,并在此基礎上開發(fā)專門的課程教材。教材應具有針對性,需要根據青少年所處的不同階段而有所側重,小學教材和中學教材應有所不同。同時,各地應優(yōu)先考慮適合的本土資源。其次,學校應根據不同的研學教育需求,精選研學路線。研學不是必須去千里之外,很多研學活動在本地就能夠完成。那些能夠充分展示本地歷史及發(fā)展現(xiàn)狀的研學旅行往往更有現(xiàn)實意義。例如,筆者所在的城市四平被稱為“東方馬德里”,是知名的英雄城,紅色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結合本地的紅色資源開展研學旅行,能夠增強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研學旅行主體參與性,打造多維格局
研學主體往往會直接或間接參與研學。從學生角度看,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推動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主體驗,改變學生被動參與研學旅行的局面。這要求研學旅行有長期的、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能夠依據青少年所處的不同階段進行系統(tǒng)性安排,使活動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從而真正提升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在研學總結階段,教師應鼓勵青少年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來完成研學旅行的總結任務,如寫散文、進行演講比賽或開展交流會等,盡量選擇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從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他研學旅行。
從教師角度看,教師應打破安全員角色的束縛,提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在設計活動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不同興趣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在活動開始前,教師應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多角度的預設。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作為組織者、示范者、參與者,真正投入研學旅行,更好地實現(xiàn)研學旅行的目的。
從家長角度看,家長不應僅作為資助者,而應成為研學旅行的間接參與者。學校應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家長中不乏各個領域的專家,學校應該充分鼓勵、邀請家長參與研學旅行,為學生講解相關知識。
(四)探索研學旅行過程精細化,促進良性發(fā)展
研學旅行應實現(xiàn)實踐育人的目標。因此,開展研學之前,相關工作者應進行精心設計,充分結合學校、學生和地區(qū)的實際情況,設計具有可行性和針對性的研學方案。在研學開始前,學校應事先進行實地考察,制訂詳細的研學規(guī)劃,確?;顒拥膶嵺`性、教育性和安全性。研學過程中,帶隊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用,督促學生遵守紀律,通過豐富有趣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他們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此外,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安全保障機制,為參與研學的師生購買意外保險,提供必要的藥品、食品等物資及經費保障。
(五)助力研學旅行評價方式多樣化,完善評價機制
研學旅行是校內和校外教育相互結合的產物,要求相關主體成為評價的重要部分。傳統(tǒng)的教師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學校應采取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同伴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同時,評價方式不應僅限書面作業(yè)形式,而應依據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的表現(xiàn)進行具體安排。在評價標準上,教師不應只關注學生是否學到了新知識,還應關注學生能否在研學中實現(xiàn)情感升華和品格塑造。
結? 語
綜上所述,中小學研學旅行教育作為一種寓教于樂的新型教育方式,符合當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在新的教育形勢下,研學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閱歷、提高實踐能力、豐富個人情感、磨煉個人意志。因此,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教育實踐活動。隨著中小學研學旅行教育的不斷深入,其價值一定能夠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屆時研學旅行教育也必將進入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韓一武.基于區(qū)域特色的紅色研學旅行產品設計研究:以山西省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30):50-52.
[2]胡果.研學旅行要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教學與管理,2019(36):9-11.
[3]馬瑩.整合與規(guī)范:研學旅行的價值取向與路徑選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7):86-87.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省級課題)“吉林省中小學研學旅行教育績效評價及優(yōu)化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GH208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艷杰(1974.9-),女,吉林四平人, 碩士學位,高級教師,吉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