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勤華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小學語文重要的組成部分。文章從小學語文教師要從根本上重視古詩詞教學談起,論述了要豐富古詩詞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古詩詞教學手段,用好晨讀、強化詩文積累,為積極探索古詩詞教學進行了相關嘗試。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古詩詞一般是作者對自身際遇、情感和山水田園等的描寫和敘述,因此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而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由此,教師應該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的學習,進而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的主旨以及內涵。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教學方法單一
古詩詞是一種有深度的文體,也是文字的一種組織形式。古詩詞可以反映詩人的情感,其中的字眼可以觸及人們的靈魂。所以,學習古詩詞不能太死板,應該由淺入深地理解古詩詞內容,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目前,部分語文教師對古詩詞認識不到位,往往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授課過程中,通常結合注釋逐句翻譯詩句,再讓學生背誦古詩。這種講授古詩的方式比較固化,雖然可以使學生記憶古詩詞,但是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其含義,忽略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這種情況導致學生潛能發(fā)揮受到限制。
(二)重視知識點,忽略古詩文意境
古詩詞可以用短短的一句詩,為人們勾勒出宜人的意境。比如,部編版六年級學習的《寒食》這首古詩中,“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詩,仿佛我們就能看見春季的京城,到處飛舞著柳絮和落紅,寒食節(jié)東風吹著皇城中的柳樹。但是,有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只注重古詩詞中的字、詞、句等知識點,忽略了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內涵,導致學生對古詩詞已經無所體會,使學習效果受到影響。
(三)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部分語文教師認為古詩詞的主要教學目的是教學生理解古詩詞大意,并讓學生記憶古詩詞。忽略了古詩詞中的德育、人文等教育,導致小學古詩詞教學內容單一。還有部分教師忽略了古詩詞中可以感染學生的內容,導致學生不能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感,最終使古詩文教學意義得不到發(fā)揮。
二、改進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改變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古詩文內容豐富,且詩詞語言精練,具有美好的意境。但是,小學的學生年齡偏低,其理解能力有限,學習古詩詞對他們來說具有一定難度。對于小學的學生來說,其知識不夠豐富,理解能力不高,可能會使學生無法體會古詩詞中的詩意。對于這種情況,語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對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育模式進行改革,進而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解《乞巧》這首古詩的過程中,教師可由設疑法導入,通過設置疑問,引發(fā)學生好奇心,可以提問:“同學們知道哪些民間故事和神話故事呢?今天這首古詩講的是四大民間傳說之———牛郎織女的故事,他們之間發(fā)生了哪些感人的事情?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痹O疑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詞,使古詩詞授課更具有效性。此外,還可以采用歌訣教學法,教師可以調動學生情緒,帶領學生一邊劃拍子一邊大聲誦讀古詩詞,有助于體會其中音律。過程中應注意節(jié)奏性,比如,《山行》中,可斷句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二)通過背景了解詩人,促進學生學習
在古詩詞授課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借用背景資料使學生對古詩詞有一定了解。比如,在部編版三年級學習的《贈劉景文》,是作者蘇軾在杭州任太守時所寫,作者在杭州見到劉景文時,劉景文已經58歲。蘇軾向朝廷保舉劉景文后,僅兩年,景文就去世了。蘇軾感到好友劉景文人生坎坷,以景色作此詩,表達作者對深陷窘境的友人的勸勉和支持。以此可以使學生通過了解古詩詞的背景,結合歷史事件,感受此詩表達的樂觀向上的情感,可以對古詩詞有更深的理解。
(三)拓展意境,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古詩詞很美,美體現(xiàn)在詩詞語言,更體現(xiàn)在詩詞意境中。倘若語文教師在講授古詩詞過程中,只重視古詩詞基礎知識講解,會使學生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其思想受到限制。因此,教師應發(fā)揮自己對古詩詞的理解,應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可以體會到其中的意境,感受古詩詞的文化底蘊,才能使教學更具有效性。此外,語文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視頻、音頻等形式,向學生展示古詩詞相關內容,強化古詩詞中的意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從而真正體會古詩詞。比如,在講解《詠柳》之前,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歌曲《詠柳》。此外,在授課過程中,語文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應該引導學生走進古詩詞,感受其中的美好,使古詩詞學習更有意義。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更能發(fā)揮古詩詞教學的作用。
(四)構建多元評價,促進長遠發(fā)展
評價既能對前一階段的教學進行總結,又能對接下來的教學進行指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吟誦教學之余,還應當重視對評價機制的建設及使用。在評價內容方面,應有意識地將應試轉化為實踐。針對語文古詩詞的吟誦教學而言,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審美、聯(lián)想、語感等進行考查,而不應局限于學生對課文的背誦情況和考試的成績等。教師可以在背誦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吟誦表達,然后對學生的長處給予肯定,對學生的不足進行指導。在教學之初就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及考核規(guī)則,讓學生在標準與規(guī)則的鼓勵下更加努力學習,這對學生吟誦水平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對于評價的主體而言,教師可以引入師生、生生、自主等評價方式,讓學生都參與評價環(huán)節(jié),并進行相互之間的檢查和比較,如誰的節(jié)奏感更強,誰的吟誦字正腔圓,誰的情感更豐富,等等,讓學生在比較與監(jiān)督的過程中實現(xiàn)吟誦氛圍的營造。同時,教師還需要與家長保持聯(lián)系與溝通,將吟誦教學的重點及開展方式及時告知家長,讓家長能在家里對學生的吟誦過程進行監(jiān)督,并將學生在家里的吟誦現(xiàn)場以錄制視頻的形式上傳至班級群,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便于家長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方法溝通。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古詩的講解一直都是個難題,因為小學生的思維、學習能力發(fā)展并不完善,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古詩吟誦的方式來改變這一情況。同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斷進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以及完善,有效激發(fā)小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并推動小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此外,教師要針對小學的學習情況,不斷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讓學生能輕松地完成古詩學習的任務。古詩誦讀,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進而為學生日后的語文學習夯實基礎,增加其古詩的積累,并促進其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陳琳.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探討[J].華夏教師,2016(06):40-41.
[2]周小婷.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研究[J].新課程,2017(05):19-21.
[3]張新.小學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及其措施分析[J].新教育,2018(0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