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藍
摘要:新課改以來,深度學習的理論逐漸走入了越來越多的學科教師的視野,也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和接受,目前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探究如何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開展深度教學,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自然也不例外?;诖耍疚闹饕獜幕谏疃葘W習的語文教學改進實踐與思考進行分析探究,以為語文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初中語文;深度學習;意義;思維發(fā)散
深度學習是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魯姆教授提出來的一個認知學習領域的理念,如今被廣泛應用到基礎教育領域,對我國的教育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在這種理論基礎上,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師應該更加重視傳統(tǒng)教學活動的優(yōu)化和調整,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深度教學理念,促進自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在初中階段語文學習中開展深度學習的意義
(一)初中語文深度學習能夠提升初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要開展高效的課堂教學,教師就必然要發(fā)揮興趣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尤其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都尚不成熟,學生本身就對那些更具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更感興趣,這也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從傳統(tǒng)教學活動的改善入手,真正利用深度教學的理念來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在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來開展教學活動,并不會細致的思考教學內容的實際內涵,學生也很少會有課堂自主思考的時間,這種被動接受的教學過程很難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而深度學習往往要求教師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時間,真正發(fā)揮語文學科對學生成長的塑造作用,引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語文學科的課堂學習之中,鍛煉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高度的自主性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二)深度學習語文為初中生持續(xù)有效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不僅僅要教給學生教材中的基本知識,更要鍛煉學生的持續(xù)學習的能力,這對學生當下的學習以及以后的成長來說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應該借助深度教學的模式去引導學生深入的發(fā)現(xiàn)初中語文學科中的一些探究問題,并且讓學生發(fā)揮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去開展自主的專題探究,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綜合提高。此外,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能夠更好地結合學生的學情特點去進行教學目標的調整,在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中,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高效學習語文知識。
(三)深度學習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國家發(fā)展進入新時期以來,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在目前的時代條件下,高素質人才的標準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用人單位反而更加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都是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無法培養(yǎng)的重要品質。在這種背景下,深度學習的理念能夠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良好的鍛煉,在深度學習的要求下,學生需要深入的理解教師課堂講解的內容,并且需要從教師的課堂教學出發(fā)進行深入的思考,這就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為未來的發(fā)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二、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一)構建普適性強、操作簡單的深度學習策略
為了更好地進行語文課堂深度學習,要不斷提高教師的文本閱讀能力以及教學設計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這三個方面的提高,對部分教師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初中語文教師的課堂設計必須要遵循教學目標,盡可能采取簡約的方式,教學手段也需要以簡約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盡心傾聽學生,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語文文本內容,不斷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學習《秋天的懷念》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要科學合理地進行選擇與取舍,重視抓住文章中的關鍵的、含義深遠且精妙的詞語、段落,引導學生深入閱讀,細細品味,探究他們包含的意義,并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耐心傾聽。如在第二段開頭作者這樣寫道:“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毕纫龑Ю首x體會,接著引導自主思考:“同學們,你們認為看樹葉飄落是趣事嗎?作者為何‘又’要坐在屋里獨自看樹葉飄落?”從這樣簡短的一句話與秋天落葉飄零的情景,讓學生深切體會作者的心情:暫時不能接受自己殘疾的現(xiàn)實,心中非常悲涼的情境。再通過分析這種寄意于物、借景抒情寫作手法,表達并抒發(fā)作者的蕭瑟之意。運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進行細致分析與深度閱讀,體會語言的魅力,進一步探究語言中包含的深層、豐富意蘊及作者的心理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深度閱讀能力。從而構建具有普適性強、操作簡單、容易改進,便捷推廣特點的更多促進語文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改革的策略,提高語文閱讀的效率。
(二)延伸學習活動,促進思維發(fā)散
深度學習是一種立足于現(xiàn)有教材之上的教學要求,如果教師只是按照教材內容來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很難有效的對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進行鍛煉和提高。從教學初衷來看,深度教學模式存在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這種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自然不能夠局限在教材的幾篇內容中,初中階段現(xiàn)行教材的內容有限,如果教師要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進行提高,需要進行有效的課外補充,對現(xiàn)有的學習活動進行一定的延伸,這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
比如,教師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的教學時,就應該圍繞著作者安徒生來進行一次課外補充。從世界范圍來看,安徒生的童話都有著很高的知名度,而這篇《皇帝的新裝》更是安徒生鞭撻黑暗的一篇著名作品,也是安徒生寫作中期的一篇代表作。在創(chuàng)作中期,安徒生的童話有了更多的現(xiàn)實意味,那么教師就可以從安徒生這個時期的作品出發(fā),將《白雪皇后》、《影子》等同樣折射現(xiàn)實的一些童話作品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課堂上對這些不同的作品進行對比。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通常認為童話故事只是幻想,經(jīng)過這堂課,學生能夠感受到文學作品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這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也能夠對安徒生的寫作時期以及不同時期內寫作的主題和特色進行了解,這能夠很好地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
又如在《小石潭記》學習的時候,前兩段中有這樣的內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但是后面卻有這樣的表述“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為什么在同樣的地點,看到的是同樣的景色,為什么會有著這樣的心理反差呢?很明顯這樣的問題就是依照矛盾點設定的,這樣的沖突,可以使得實際的批判性思維得到很好的鍛煉。對于教師而言,在實現(xiàn)對應問題設定的時候,就需要找到文本中的沖突所在,然后依照這樣的沖突來進行優(yōu)化,由此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可以更好的發(fā)揮其在鍛煉學生思維中的效益。
(三)對課文進行深刻的分析
課文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一篇好的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為何要大段落地對其進行分析?目的就在于揭示,在于披文入情,提要鉤玄,通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理解文章語言的內蘊。課文分析不是簡單的肢解和剝離,而是通過分析之后,從局部或細部識通篇,管窺全豹,從而做到整體感知,把握全文的主旨。分析的方法大體有三種,一是尋找“緊要語”“關鍵詞”,即文章中精要、精彩、精妙的語句。二是發(fā)現(xiàn)“關節(jié)眼”,即通篇文字的聯(lián)絡照應、段落銜接或詞語句子呼應。三是比較“新異處”。在和同類的其它文章比較中發(fā)現(xiàn)其內容的豐富深刻和形式的獨特新穎。課文分析的途徑大體有三種:一是聚焦“形象”的特寫與細節(jié)。一般適合于小說、戲劇等有人物、情節(jié)的作品。二是揣摩品味新異傳神的語句,波瀾迭起的行文布局,但也不忽略平字見奇、樸字見色的語言表達,一般適合于敘事言情寫景的散文。三是為課文編提綱或列圖表,找線索,尋因果。一般適合于各種說明文和議論文。方法途徑或有交叉,但辨詞析句、咬文嚼字在分析過程中是一貫的。
例如,在《蘇州園林》的課文內容時,教師要根據(jù)當前學生的特點,巧設閱讀教學的情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通過圖片或視頻導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展示不同角度下蘇州園林的景致,激發(fā)學生探索的積極性,讓學生更清晰直觀地觀看園林建筑,在認真觀看中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園林建筑的特點。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生活實際探討園林建筑的風格,如邀請游覽過蘇州園林的學生,談談自身的感受,并分享自己喜歡的一些元素。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專注力,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發(fā)揮想象力去體驗與探索園林建筑的特色,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結合自己熟悉的一些建筑與園林進行對比,深入理解蘇州園林建筑的特點,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總之,在深度學習的模式下,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學方法,從教學理念的改變出發(f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且對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積極的補充和完善,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焦淼.深度學習視角下的語文教學研究——以初中語文課堂為例[J].科技風,2021(15):34-35.
[2]解麗麗.淺談促進初中語文深度學習的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3):28-29.
[3]周興昆.初中語文深度學習初解讀[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0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