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平
[摘 要]千米離兒童的生活較遠,單位量比較大,而且缺少測量工具,學生難以直觀感知。教師指導學生利用運動類軟件、電子地圖等“e時代”的測量工具測量較遠距離,直觀感知千米的大小,豐富對千米的認識,建立起空間與時間的聯(lián)系,發(fā)展空間觀念。
[關鍵詞]千米;e時代;測量工具;空間觀念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5-0032-03
教學“千米的認識”之后,從作業(yè)反饋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對千米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沒有在頭腦中建立起千米的空間觀念。教師課后如何補救呢?是再炒一遍冷飯,還是另辟蹊徑呢?“e時代”的測量工具,給教師提供了另一條路徑,能夠幫助教師更高效地進行教學。
一、緣起
“千米的認識”是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中的內(nèi)容。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千米有清晰的認識,建立起1千米的長度表象,筆者花了不少心思:通過復習米,讓學生把米與千米關聯(lián)起來,再到操場上走一走,體驗走1千米需要多長時間。可是,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好。比如《基礎訓練》中有這樣一題,學生的錯誤率比較高(如圖1)。
學生答題情況如下表所示:
[項目 答對 答錯 合計 分類 家長輔導 排除法 完全理解 不理解 筆誤 人數(shù) 5 2 31 9 0 47 占比 10.6% 4.3% 66.0% 19.1% 0% 100% ]
全班47人中,有9人答錯,占比約19.1%;答對的學生中,有5人是家長輔導后才答對的,占比約10.6%,兩者合計29.7%,也就是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對千米沒有形成深刻的認識。答對的學生中,有2人是用排除法排除了“米”等長度單位后才答的“千米”,他們對千米的認識其實也是模糊的。三者相加竟然達到了34%,也就是說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對千米認知模糊。
對比米和厘米的教學,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千米相關知識的掌握明顯差于對厘米和米的掌握。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二、析因
筆者和同年級的幾位教師交流后發(fā)現(xiàn),雖然有的班級此題的解答正確率比我班的要高一些,但是整體情況也不樂觀。課后,筆者分別找了幾名學生,聊一聊他們出錯的原因,以期改進教學。
師:對于千米,你們覺得自己學得怎么樣?
生1、生2、生3:不太好……
師:困難在哪?
生1:不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長。
師:那對于厘米、分米和米,你們感覺自己學得怎么樣?
生2:學得還挺好的。
生3:學得還可以。對于較短距離或長度,都可以用尺子量出來,做題前我在腦海里想象一下尺子的長度,就可以確定要用的單位了。
師:可以借助米來學習千米。
生4(邊撐開雙臂邊說):要是有一把大尺子,能把1千米或幾千米量出來就好了!
筆者預測到了學生學習千米時會遇到挑戰(zhàn),但是沒有想到實際情況超過了筆者的預測。分析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三點:
一是長度單位千米遠離學生的生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千米的機會比較少,離開具體感知的支撐,這樣的學習猶如房屋建于沙塔之上,根基不牢。二是對“千”這個計數(shù)單位理解不透徹,導致對千米的認知存在困難。千米這個單位太大了,學生難以從具體上、形式上來感知千米的大小,所以難以理解,無法形成千米的空間觀念。三是缺少測量工具。學生不能像學習厘米、米那樣,用工具來測量,缺少有效的學習工具支撐,導致無法直觀地進行學習。
三、尋“尺”
在有關長度單位的學習中,教材以厘米和米為基礎,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安排了毫米,比厘米大而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安排了分米,從而完成了“毫米→厘米→分米→米”這樣的序列化的十進制長度單位的學習。這樣安排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長度單位,找到不同長度單位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感受數(shù)學的規(guī)律性和齊整性。千米的出現(xiàn),跳過了“十米”“百米”,所以學生學習起來有較大的困難。
在長度單位的學習中,教師通常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長度單位選擇不同的測量工具,加深學生對厘米、米、毫米等長度單位的理解。而千米缺少這樣的測量工具,導致學生對千米把握不準確,難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
“要是有一把大尺子,能把幾千米量出來就好了!”學生的感慨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要是能找到這樣一把尺子,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可是上哪去找這樣一把超級大的尺子呢?筆者也非??鄲馈R惶焱砩仙⒉降臅r候,筆者照例打開了手機上的“華為運動健康”軟件,用來記錄行走的路線、路程等信息。突然,筆者靈光一閃:這不就是學生想要的超級大的尺子嗎?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學生可以借助父母手機上的運動類軟件記錄運動的路線和路程。此外,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電子地圖,也可以記錄運動的路線和路程,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千米的利器。
四、實戰(zhàn)
有了這些軟件,面對不如意的教學效果,筆者終于想到了破解之法:安排一節(jié)關于“千米”的綜合實踐課!于是,筆者設計了“‘e時代’的長度測量”一課。
因為我校是安徽省“基于微課的翻轉(zhuǎn)課堂項目研究”實驗學校,所以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翻轉(zhuǎn)課堂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家學習新知,在課堂練習鞏固提升。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初步完成本課知識的學習。
1.教師錄制微課
翻轉(zhuǎn)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契合本節(jié)課“e時代”的主題。微課主要通過復習“千米”,讓學生了解千米和米的關系,加深對千米的認識,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再到會運用“e時代”的測量工具,如運動類軟件、電子地圖來測量行走的路程。
2.學生學習微課
學生根據(jù)學習任務單上的安排,在家或者機房學習微課,完成進階練習,同時記錄下自己學習的心得與困惑,便于在課堂上分享和交流。
3.根據(jù)反饋調(diào)整教學設計
教師根據(jù)學生進階練習的情況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學生已懂的內(nèi)容可以泛講,學生弄不明白的內(nèi)容就要細講。根據(jù)學生反饋,筆者安排了以下六個環(huán)節(jié):
(1)選擇測量工具。筆者首先設計了讓學生測量不同物體,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并說明理由的環(huán)節(jié),如測量鉛筆、橡皮、教室、車棚、100米跑道等,考查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2)直線路線的測量。圖2是19路公共汽車從依云紅郡站→中國徽菜博物館站的路線圖。這時候,就考查學生對電子地圖或者運動類軟件的使用熟練度了。之所以選擇比較直的路線,是因為要幫助學生通過電子地圖和生活實際建立起對千米的直觀感受,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彎曲路線的測量。圖3是屯溪龍山實驗小學→屯溪老大橋的路線圖。路程加長了,但是學生可以借助電子地圖和步行、騎行、駕車等交通方式所需的時間,將空間和時間進行關聯(lián),多維度認識千米,達到認知的豐富和統(tǒng)一。
(4)學生自己家→學校。通過測量自己最熟悉的上學的路程,加深學生感受,同時也強化學生對測量工具的使用熟練度。
(5)分組測量練習??梢詼y量本城市某處到某處的距離,也可以測量本城市到其他城市的距離。學生可通過測量活動積累豐富的表象,進一步在腦海中建立起千米的空間觀念。
(6)布置作業(yè):利用運動類軟件和電子地圖測量晚上散步的路程,設計一次旅游的路線(如何測量從屯溪到合肥的路程?你會選擇哪種交通工具?),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五、心得
總體來說,本節(jié)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xiàn)在的學生有著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對于電腦、手機、平板等設備操作比較熟練,特別對于智能手機的使用,更是上手飛快。
本節(jié)課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還為學生找到了一把測量千米的超級大尺子,讓千米變得可觀、可感,讓學生可以較好地借助熟悉的地點、標志性建筑物等,建立起千米的空間模型,進而發(fā)展空間觀念。而且運動類軟件和電子地圖都將路程與時間進行關聯(lián),這讓學生可以從另一個維度認識千米,豐富對千米的認識。
之后遇到類似圖1這樣關于千米的練習,學生基本沒再做錯了。用學生課后的話來說就是“陳老師送給我們的這把大尺子真管用!”。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