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仁杰,衛(wèi)利民,徐 斌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0)
甲狀腺癌為內分泌系統(tǒng)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占全身惡性腫瘤1%以上,且其中約90%屬分化型甲狀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且據(jù)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統(tǒng)計,在全球范圍內甲狀腺癌的發(fā)病率呈每年4%幅度增長,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公共衛(wèi)生問題[1]。甲狀腺癌早期常無明顯癥狀及體征,部分患者可見甲狀腺腫塊,隨病情發(fā)展至晚期可造成吞咽與呼吸困難、聲音嘶啞、Horner綜合征等癥狀,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采取早期治療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目前,外科手術仍為甲狀腺癌重要治療方案,甲狀腺全切除術可充分切除病變組織,術后復發(fā)、遠處轉移率較低,但有研究報道,甲狀腺全切除術對機體損傷較大,術后喉返神經損傷、低鈣血癥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2]。單側甲狀腺切除術對機體損傷小,但易留下潛在病灶[3]。因此,關于甲狀腺癌具體手術方式、切除范圍臨床尚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選取95例DTC患者,探究甲狀腺患側腺葉切除術聯(lián)合峽部切除術冶療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DTC患者95例,按治療術式不同分為試驗組(48例)和對照組(47例)。試驗組男10例,女38例;年齡28~69歲,平均(35.82±3.14)歲;病程1~5年,平均(1.67±0.29)年;患病部位單側37例,雙側11例;病理類型:濾泡狀癌14例,乳頭狀癌34例;臨床分期:Ⅰ期21例,Ⅱ期14例,Ⅲ期11例,Ⅳ期2例。對照組男12例,女35例;年齡27~68歲,平均(35.15±3.37)歲;病程1~4年,平均(1.58±0.25)年;患病部位單側38例,雙側9例;病理類型:濾泡狀癌15例,乳頭狀癌32例;臨床分期:Ⅰ期22例,Ⅱ期13例,Ⅲ期9例,Ⅳ期3例。兩組一般資料(性別、病程、年齡、患病部位、病理類型、臨床分期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有關要求,且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經CT、B超等影像學檢查及術后病理檢查證實為DTC。②初次采取手術治療。③術前甲狀腺功能、血清鈣水平正常。④可配合達成臨床隨訪。⑤知曉本研究手術方案,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腫瘤產生遠處轉移者。②肝腎心肺等臟器出現(xiàn)器質性病變者。③合并腦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其他類型惡性腫瘤者。④合并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及其他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⑤存在頭頸部放射線照射史、甲狀腺癌家族史者。⑥哺乳、妊娠期女性。
1.3.1 手術方法 兩組均采取全麻、仰臥位,于胸骨上切跡做一弧形切口(長約2 cm),切開皮膚到頸闊肌,仔細游離皮瓣及頸前肌群,顯露甲狀腺。①對照組采取甲狀腺全切除術:將甲狀腺懸韌帶切斷,處理好甲狀腺的上極血管,切斷并結扎甲狀腺上動、靜脈,再切斷中靜脈,而后切斷結扎甲狀腺下極血管和下極靜脈,分離出喉返神經,全部切除雙側甲狀腺。②試驗組采取甲狀腺患側腺葉切除術聯(lián)合峽部切除術:仔細探查病變部位,解剖并結扎甲狀腺上極部位,切斷、結扎甲狀腺上動、靜脈,再切斷甲狀腺中靜脈,朝中上方掀開腺體,找到喉返神經,而后沿喉返神經解剖分離出下極血管,實施切斷結扎,一并切除患側腺葉和峽部,依次關閉頸前各層組織。兩組均采取區(qū)域淋巴結清掃,如果術前淋巴結未見明顯腫大,則僅采取頸部中央?yún)^(qū)淋巴結清掃,如果術前探及淋巴結產生明顯腫大,則實施頸側區(qū)淋巴結清掃,止血后以生理鹽水充分沖洗創(chuàng)面,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創(chuàng)面。
1.3.2 檢測方法 抽取患者5 ml清晨空腹靜脈血,放置于EDTA抗凝管內室溫下靜置30 min,而后應用離心機進行離心處理(離心速度:3 000 r/min,離心時間:5 min),取血清,放置于-80 ℃冰箱中存儲待檢;應用生化自動分析儀(日本日立,7600)測定血清鈣水平;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試劑盒由北京科美東雅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相關操作均嚴格按照儀器與試劑盒說明書由醫(yī)院專門人員進行。
①兩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及術中出血量等。②兩組臨床效果?;颊咝g后甲狀腺腫塊、吞咽與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判定為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緩解判定為有效;臨床癥狀與體征未見緩解抑或加重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4]。③兩組術前、術后1 d、3 d血清鈣、PTH水平。④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繼發(fā)性出血、低鈣血癥、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旁腺功能損傷、喉返神經損傷等,其中低鈣血癥評估標準:術后患者出現(xiàn)手足抽搐、四肢麻木等癥狀,血清鈣水平不足2.0 mmol/L;喉返神經損傷:術后患者產生嗆咳、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癥狀,在術后6個月行喉鏡檢查證實聲帶活動受限。⑤兩組術后1年局部復發(fā)率、遠處轉移率。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及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93.75%與對照組91.49%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兩組術前血清鈣、PTH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 d、3 d血清鈣、PTH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但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2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表3 兩組血清鈣、PTH水平比較
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25%低于對照組29.79%(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兩組術后1年局部復發(fā)率及遠處轉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術后1年局部復發(fā)率及遠處轉移率比較(n,%)
甲狀腺癌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碘攝入異常、電離輻射、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過高、遺傳等因素有關,因該仲瘤生長速度較慢、分化程度較高,早期施行手術治療可取得良好效果。甲狀腺全切除術為治療甲狀腺癌的重要術式,可保證手術切除徹底性及完整性,防止單側甲狀腺癌轉移至對側,降低術后局部復發(fā)及遠處轉移風險,延長生存周期[5]。但由于其手術范圍廣,創(chuàng)傷較大,術中可能會因牽拉過度、擠壓或電刀灼傷對喉返神經造成損害,且由于其術中較易導致甲狀旁腺誤切或損傷,影響機體鈣形成,造成甲狀旁腺功能損傷、低鈣血癥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術后恢復[6]。
隨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甲狀腺患側腺葉切除術聯(lián)合峽部切除術在甲狀腺癌中的應用逐漸增多,呂鋒等[7]研究顯示,對DTC患者采取甲狀腺單側聯(lián)合峽部切除術治療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且對術后局部復發(fā)、遠處轉移率無明顯不良影響。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總有效率及1年局部復發(fā)率及遠處轉移率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且試驗組術后1 d、3 d血清鈣、PTH水平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采取甲狀腺患側腺葉切除術聯(lián)合峽部切除術治療DTC療效與甲狀腺全切除術相當,對術后短期復發(fā)及遠處轉移無明顯影響,且可減輕對術后血清鈣、PTH水平的影響,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分析其原因為:該術式不會對甲狀腺下極血管主干造成損傷,且可保留健側甲狀腺,盡量保留正常腺體組織,利于保存患者甲狀腺功能;手術范圍較小,術中操作較為精細,對血運及甲狀旁腺損傷小,利于降低喉返神經損傷、低鈣血癥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8-9]。即使術后再次出現(xiàn)對側甲狀腺癌、淋巴結轉移、腫瘤復發(fā)等情況,也可應用對側手術、清掃頸側區(qū)淋巴結等實施處理,且不會提升手術難度與甲狀旁腺、喉返神經損傷發(fā)生風險。但在采取甲狀腺患側腺葉切除術聯(lián)合峽部切除術治療時需注意下列事項:提升醫(yī)護人員專業(yè)水平,熟悉甲狀腺解剖與各種手術技巧,進而提高術中應對能力。由于DTC極易出現(xiàn)頸部淋巴結轉移,故在手術切除后需行頸部中央?yún)^(qū)淋巴結清掃,同時對術前探及淋巴結產生明顯腫大者應再采取頸側區(qū)淋巴結清掃,以降低淋巴結轉移風險[10]。
綜上所述,給予DTC患者甲狀腺患側腺葉切除術聯(lián)合峽部切除術治療療效肯定,對術后短期復發(fā)及遠處轉移無明顯不良影響,且能減輕對術后血清鈣、PTH水平的影響,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但本研究選取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較短,故對于研究結果有無代表性及應用甲狀腺患側腺葉切除術聯(lián)合峽部切除術治療的長期效果仍需臨床增加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實施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