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格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歷史課程則是初中人格教育的載體之一。文章基于此,首先,從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保障學生健康成長三個方面分析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繼而以歷史知識、歷史經驗、歷史思維為研究對象,其次,探討了歷史教學在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中的優(yōu)勢,最后,圍繞課前導入、內容講授、課堂討論、實踐活動四點內容,提出了具體的培養(yǎng)對策。
關鍵詞:初中歷史;健全人格;核心素養(yǎng)
一、 引言
健全的人格是初中生學習、成長、發(fā)展的基礎。初中生正處于人生中最關鍵的階段,一方面,他們朝氣蓬勃,銳意進取,希望提升自我。另一方面,他們也稚氣未脫,人格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加強初中生人格教育就成為當前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務。人格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作,要發(fā)揮好不同課程在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而歷史課程則是最為主要的課程之一。初中歷史課程融匯了古今中外數千年的歷史,既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也揭示了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學生人文教育、理性教育中均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強化初中歷史教學在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中的作用。
二、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一)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人格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在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人格教育是立德樹人的起點。人格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理想人格為目標,而道德教育則是學生理想人格培養(yǎng)的第一步,這契合立德樹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格教育是立德樹人的歸屬。立德樹人以培養(yǎng)完整的人為目標,具備健全人格則是完整的人的必備條件。
(二)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客觀需要
隨著教育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教學目標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逐漸從傳統(tǒng)的雙基目標、三維目標演變?yōu)楦呔C合性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由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分析、歷史實證、家國情懷五點內容構成。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與學生健全人格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家國情懷,既屬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范疇,也是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是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客觀需要。
(三)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的主動要求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識的豐富,初中生的獨立意識和邏輯思維顯著增強,人格發(fā)展趨向定型。與此同時,初中生意志力普遍薄弱,特別是面對互聯(lián)網對現(xiàn)實世界的沖擊時,從小嬌生慣養(yǎng)的初中生就顯現(xiàn)出他們的人格發(fā)展中存在不少的弱點。比如規(guī)則意識不強、集體意識淡薄、公德心差等。近年來,因人格不健全而導致的初中生行為失范的問題屢屢見諸報端,如盜竊斗毆、校園欺凌、破壞公物等。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前提,對這個角度而言,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也是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的主動要求。
三、 初中歷史課程在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中的優(yōu)勢
(一)歷史知識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
初中歷史課程有著豐富的歷史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具有歷史教學的作用,在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中國歷史為例,初中歷史課程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對學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而這正是健全人格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不僅如此,歷史知識中蘊藏著大量的德育元素,這些德育元素在學生的道德培育以及健全人格養(yǎng)成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先秦典籍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見賢思齊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名言、警句,對學生的拼搏意識、反思意識、學習意識的培育大有裨益。
(二)歷史經驗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
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曾感慨嘆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睆闹锌芍?,當時的統(tǒng)治者已經充分認識到歷史的重要性。歷史學科不僅是對過往歷史的記錄,也包括對歷史的研究與總結,而歷史經驗則是歷史研究與總結的成果。通過對歷史經驗的認知,同樣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以八年級上冊學習的近代化的早期探索為例。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面對中國成為列強欺凌、魚肉的對象這一慘痛社會狀況,無數仁人志士奮起反抗,從農民階級樸素的愛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到地主階級為自救而進行的洋務運動,再到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戊戌變法。從“戊戌六君子”的沸騰熱血再到辛亥革命的振臂一呼,最終匯聚成“五四運動”這一群眾性的愛國運動。通過這些歷史事件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人”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應該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并使學生牢固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驅動學生投入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潮流之中。
(三)歷史思維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
歷史思維是民族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發(fā)展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心理特征的思想表達形式。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在長期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許多標志性的歷史思維。比如,“大一統(tǒng)”思維。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漢武帝通過種種措施,鞏固了“大一統(tǒng)”局面,也使得“大一統(tǒng)”思維深深地烙印在了中華兒女的心里。因此,歷史上的中國雖然多次分裂,如南北朝時期和遼宋夏金時期等,但最終均走向統(tǒng)一。
四、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對策
(一)在課前導入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
課前導入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課前導入以教學內容為依托,需要教師從教學內容出發(fā),導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元素。比如,直觀形象的視頻、生動有趣的故事、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等。在活躍課堂氛圍以及為后續(xù)教學活動開展鋪墊基礎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此,教師要重視課前導入的作用。從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心理出發(fā),選擇針對性的導入元素,發(fā)揮好課前導入在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中的作用。以七年級上冊《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為例。都江堰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要內容。都江堰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時至今日,仍然在灌溉、防洪、排沙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初一學生的地理概念尚沒有徹底形成,僅憑書上的內容和圖片容易使知識扁平化,不能使學生對都江堰有全面的了解。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采用視頻導入法,通過專業(yè)的介紹都江堰構造的視頻向學生展現(xiàn)都江堰的全景以及修建者李冰的生平事跡,讓學生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
(二)在內容講授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
內容講授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主體,也是初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關鍵。教師要將人格教育與內容講授緊密地銜接起來。在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初中生的生活條件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少初中生出現(xiàn)了好逸惡勞的問題,怕吃苦、怕困難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一些初中生遇到小小的挫折便無所適從。教師要以歷史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不畏艱難險阻的品格。首先,在內容講授時,教師自己要感情充沛,能夠根據講述內容變化自己的音調,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秦末農民大起義》時,當講到大澤鄉(xiāng)起義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時,教師的整個感情應該昂揚向上,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陳勝、吳廣的斗爭決心。其次,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自己引用的素材精心挑選,一方面,貼近學生生活,另一方面,又能升華課堂。比如,在講到七年級上冊《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時,“以德化民”的措施就可以選用“緹縈救父”的故事。通過故事的講述,使學生能夠體會子女與父母的骨肉親情,進而聯(lián)想到自己的家庭故事。最后,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尋找相關的歷史故事和同學分享,使學生更有參與感和成就感。在講到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時,很多學生對其中的一些成語故事耳熟能詳。這時候教師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只需要起到必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即可。
(三)在課堂討論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呈泛濫趨勢,并且,逐漸從學術界向社會大眾中蔓延,對社會思潮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錯誤的思潮,以否定歷史,將歷史虛無化為主要特征,不僅不利于歷史文化的傳承,也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歷史虛無主義者不僅在歷史材料的選擇中,有意識地關注“問題”,忽略成就,更不惜以歪曲、篡改歷史的方式來扭曲歷史的真實性,從而實現(xiàn)混淆視聽的目標。當前,歷史虛無主義在文學、影視藝術中泛濫,如在各類平臺均獲得高分和良好評價的某影視劇打著歷史正劇的旗號,無限拔高李鴻章的形象,對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最終形成,歷史知識儲備有所欠缺的學生造成了認知上的偏差。對此,教師要重視課堂討論的作用,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在教學中的應用。在日常的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具有討論價值的議題。比如在學習歷史人物時,要堅持用一分為二,辯證全面的觀點看待歷史人物,而不是簡單地用“好”或是“壞”進行區(qū)分。要教會學生把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進行思考,而不是用現(xiàn)代人的觀念去要求前人,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四)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實踐活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價值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實踐活動具有主題性強、參與性高等特點,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能深化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重視實踐活動在學生健全人格養(yǎng)成中的作用,并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實踐活動的主題與開展方式。比如,通過對糧票、布票,筒子樓等的相關介紹等,使學生的認識可以得到更進一步的豐富。在組織活動時,通過學生前期的采訪記錄,討論改革開放前后衣、食、住、行的變化,讓學生能夠自發(fā)地感受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更能理解現(xiàn)在“光盤行動”的意義。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組織學生到知青公社等實地去進行探訪,增強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理解,更為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
五、 結語
綜上所述,人格教育是當前初中教育應該關注的重點內容,教師不能忽視人格教育在學生時期乃至未來人生道路上對于學生的影響,而歷史教學則在人格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歷史教學的內容、歷史經驗、歷史思維等均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有積極意義。因此,教師要重視歷史教學中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并將其貫徹于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從課前導入、內容講授、課堂討論、實踐活動四個維度采取好措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加班人。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教學中的人格教育[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Z2):11.
[2]刑曉清.淺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塑造學生人格[J].教育藝術,2009(7):78.
[3]梁瑞忠.試論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人格培育[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4]王桂花.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9(8):33-35.
作者簡介:陸雅炯,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吳中區(qū)西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