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珊,吳書清,謝春蓮
贛州市婦幼保健院 (江西贛州 341000)
新生兒黃疸也被稱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時期較常見的一個臨床問題。該病主要是因為新生兒時期膽紅素在體內聚積,導致皮膚、黏膜及其他組織黃染[1]。該病會導致患兒出現(xiàn)腹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的癥狀,對新生兒的健康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甚至威脅其生命[2]。治療新生兒黃疸的關鍵是降低膽紅素水平[3]。藍光照射是一種常規(guī)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方法,因療效顯著、治療簡單而被臨床廣泛應用。本研究旨在探討保溫箱內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4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日齡1~27 d,平均(10.35±3.64)d;試驗組日齡3~30 d,平均(11.42±2.86)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出生后24 h出現(xiàn)黃疸,2~3周持續(xù)不退,且癥狀逐漸加重或病情反復,可初步判斷為病理性黃疸;新生兒血清膽紅素>205~257 μmol/L;黃疸進展過快,血清膽紅素每日上升>85 μmol/L。滿足上述任一條件則為病理性黃疸。納入標準:符合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的新生兒;患兒家長知曉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等患兒;拒絕參與研究的患兒;對本次治療藥物不耐受的患兒;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兒。
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方式進行治療,即補液、糾酸、給予藥物治療等。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保溫箱內藍光治療,采用雙面光療箱(北京海富達科技有限公司,產(chǎn)品型號:M288718)行藍光治療,在治療前為患兒測量體溫,在此基礎上喂養(yǎng)患兒,在喂養(yǎng)后30 min患兒處于安靜狀態(tài)時,開始進行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用乙醇清潔燈管,保證光線的穿透力,檢查燈管的性能是否完好;檢查光療箱的溫濕度,溫度控制在25~30 ℃,濕度控制在55%~60%;在照射前,預熱光療箱至規(guī)定溫度,做好準備工作,包括修剪指甲,清潔患兒皮膚,為患兒佩戴遮光眼罩保護眼睛,戴尿不濕保護會陰部;在患兒接受光療時,盡量保證患兒的體表皮膚均受光,提前準備一個小枕頭,防止頭部摩擦;患兒與藍光的距離保持在20~25 cm,每天間歇性進行照射,每次照射3~5 h,間隔2~3 h照射1次;記錄光療開始的時間,定時檢測患兒的體溫,在光療結束后及時去除患兒的眼罩并測定黃疸值,直至黃疸值恢復正常停止治療。
(1)治療效果:治愈,患兒全身及面目黃染消退,血清總膽紅素恢復至正常水平,伴隨的癥狀明顯改善;有效,患兒全身及面目黃染部分消退,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顯著降低,伴隨的癥狀好轉;無效,患兒黃染沒有消退甚至加重,伴隨的癥狀沒有改善,血清總膽紅素沒有明顯下降;治療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統(tǒng)計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腹瀉、發(fā)熱、皮疹等。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6),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6),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在胎兒娩出后,膽紅素代謝水平超出人體正常范圍,導致鞏膜、皮膚等部位發(fā)生黃染,即新生兒黃疸[4]。新生兒黃疸可分為生理性、病理性兩種形式,前者與膽紅素代謝異常有關,當膽紅素大量排泄時,會導致新生兒出現(xiàn)生理性黃疸;后者與膽汁排泄障礙、膽紅素等因素有關,持續(xù)高血清膽紅素水平、持續(xù)性膽汁排泄障礙均會導致病理性黃疸[5]。膽紅素大量堆積會導致核黃疸,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損害患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導致后遺癥,嚴重者會導致患兒死亡。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以保障新生兒的生命安全。
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是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一種有效方式,因具有治療費用低、療效明顯、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近年來得到臨床的廣泛應用[6]。藍光主要作用于患兒的淺表皮膚和組織,照射波長為425~475 mm,促使非結合膽紅素排泄,進而降低血清中膽紅素水平,有效治療新生兒黃疸。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藍光間歇性照射療法在黃疸新生兒中的治療效果顯著。分析其原因為:在藍光作用下,未結合膽紅素會向水溶性異物體(雙吡格)轉化,當其完全轉換后,雙吡格會迅速經(jīng)膽汁從泌尿系統(tǒng)中排出,促使患兒體內膽紅素水平下降,進而避免患兒出現(xiàn)膽紅素腦病、病情加重等情況,從而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間歇性藍光療法能夠降低新生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有效規(guī)避治療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減少皮疹、腹瀉、發(fā)熱等癥狀。但在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中需注意:及時評估患兒的生命體征以及黃疸的嚴重程度;為患兒準備遮光眼罩、尿不濕等;嚴格按照制定的方案流程執(zhí)行,注意操作的規(guī)范性;要對具體操作規(guī)程進行培訓,如光療的方法、光療的部位、如何保護患兒的臀部皮膚等。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藍光治療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不僅能有效減少新生兒腹瀉、皮疹、發(fā)熱等不良反應,還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對新生兒黃疸患兒的治療中,應用保溫箱內藍光治療輔助PDCA循環(huán),能有效提高患兒的治療效果,并且降低患兒腹瀉、皮疹、發(fā)熱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