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雨婷
【案例背景】
在記敘文廣袤的“地圖”上,有諸多板塊等著學生去探尋。只要幫助他們認識、摸索這張“地圖”,構建屬于自己的“地圖”,就能激發(fā)習作興趣,挖到習作的“寶藏”。將一件小事記敘得生動有趣,著實不易,我策劃了一系列的記敘文專題習作,力求將記敘文的“地圖”全貌呈現(xiàn)。閱讀課上,我要求學生總結文章中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果;課下,還會布置相應的小練筆。經(jīng)過訓練,學生漸漸對這類文章的結構開始熟悉。因此,在這個基礎上的寫作專題訓練,順勢展開。
【案例情境】
挖掘,從“地圖”的核心板塊——人物的心理活動開始
觀察為主,激活思維
我準備了幾個情景劇片段,暫停在關鍵幀處,讓同學們描述人物心情。
“這個男孩心里在想什么?”
同學們七嘴八舌:“他生氣啦!委屈!”
我趁勢追問:“你怎么看出來的?”
我目光所及,選了一個內(nèi)向的孩子。女孩輕聲說道:“他眼里好像有眼淚要流下來,嘴巴撅著?!?/p>
我表揚道:“你把這個主人公的神態(tài)說得很清楚?!?/p>
經(jīng)過幾位同學的接連發(fā)言,孩子們逐漸清晰了人物心理與神態(tài)的關系。
表演為輔,直擊本質(zhì)
我撇著嘴問大家:“同學們,現(xiàn)在的我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大家各執(zhí)一詞。
我接著引導:“僅僅靠表情很難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我們到底要怎么判斷一個人真正的心理活動呢?”
這是破解記敘文心理“地圖”的一個坎,我得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逐步邁過這個坎。
我繼續(xù)說道:“今天你考了100分,媽媽獎勵你,帶你去吃牛排。你聽到這個消息之后是什么反應?”
一位男生毛遂自薦。我演起他的媽媽:“兒子,聽說你今天數(shù)學考了100分,走,咱們吃牛排去!”男生跳了起來:“太好了!謝謝媽媽!”
表演惟妙惟肖,我請學生點評。
“他跳得太高了,說明特別開心,雖然有點夸張!”
“你注意到了他的動作,”我在黑板上寫下“肢體語言”,“還有什么特點?”
“他的眼睛眉毛都彎彎的!”
我豎起大拇指:“發(fā)自內(nèi)心的開心是會呈現(xiàn)在你的眼角上的,這就是
‘神情’,”我在黑板上寫下“眉目傳情”。為了讓學生學會遷移,我又問:“‘傷心’時會有哪些動作、神情?”
一位女生:“垂著雙眼,淚水像珍珠一樣滾落?!?/p>
一位男生:“趴在那里一動不動,過了好一會,肩膀開始抖動,仿佛在無聲地抽泣?!?/p>
總結完善,形成體系
隨著課堂教學不斷推進,板書的內(nèi)容也豐富了——“心理活動”、“語言描寫”相繼出現(xiàn)。為了錘煉表達,我要求同學在描述時加上修辭手法,放飛想象。我也聽到了不少令我驚喜的表達:“她搖搖擺擺地跑了起來,像一只小鴨子?!薄袄蠣敔?shù)拿济佣及琢?,坐在太陽底下一邊捋著如銀絲般的胡子,一邊樂呵呵地笑?!?/p>
學而有思,勤能補拙
通過總結記敘文“地圖”的各大板塊,學生逐漸清晰了人物描寫的細節(jié)該落在何處。課后我給大家遷移了三個生活情境,分別是:我被誤會了、我收到了期盼已久的禮物、我在公園里迷了路,讓學生展開想象,將這個場景發(fā)生后的心理活動描寫清楚,可以添加神態(tài)、動作、語言來輔助刻畫人物心理。
反饋評價,不斷調(diào)整
懷揣著“待到山花爛漫時”的期待,我批改起了學生的習作,盡管語言技巧還很稚嫩,但大家的想象力和修辭都得到了鍛煉。我整理了一批范文,讓同學們互相評價,在反饋修改中,我逐漸看到了一些學生的轉(zhuǎn)變:從原本提筆就停滯,到下筆如有神;從上課沉默不語,到積極參與課堂交流,相信在記敘文的廣闊“地圖”上,大家會有源源不斷的探索動力。
【案例反思】
“文章得失寸心知?!痹谟洈㈩愇谋緦懽鲿r,需要細致觀察、深入思考。教師需引導學生將日常的做、聽、看、感注入習作,在課堂上習得方法,用文字真實表達。在記敘文的這張“地圖”上,盡管已“打卡”不少板塊,但仍有諸多“未解之謎”。未來的教學仍要圍繞這張“地圖”,開展更深入的專題訓練。經(jīng)過這次教學,我獲得了以下三點認識:
一、讀寫結合,融會貫通。閱讀與習作是一體兩面,先有輸入,才有輸出。不論是習作課還是閱讀課,都應營造自由輕松的氛圍,激活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立足課堂,在閱讀中感受優(yōu)美的語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正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在閱讀教學中相機總結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并運用,在閱讀中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進行書面記敘時能做到內(nèi)容具體、感情真實。
二、循循善誘,評價激勵。基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用各種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借外力”逐漸轉(zhuǎn)化為“修內(nèi)功”。教師可以以評價的形式在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中相機總結寫作方法。教師應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或想法。也可以發(fā)揮學生間的評價激勵作用,互相評價、修改,取長補短。
三、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寫作是內(nèi)在思維的外顯,要循序漸進,這是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因材施教。批改過程中,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個性表達,保留其好奇心的底色,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教師應樹立文體意識,那么學生在寫作時也能注意到文體特點,從而更合理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比如記敘類文本應向著語言生動形象、情感真實豐富、具有生活氣息而努力,這都需要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選擇恰當?shù)慕虒W策略組織教學。因材施教,才會各美其美、筆下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