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宇
摘要:目的:對腹腔鏡術后婦產科患者腸胃蠕動功能恢復護理干預措施取得的效果進行分析。方法:選取婦產科行腹腔鏡手術患者78例,按照隨機劃分方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方法,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初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與腹脹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初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腹脹情況觀察組無腹脹、輕度腹脹等患者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婦產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護理中,采取有效的胃腸蠕動功能恢復護理方法,有助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的縮短,且可緩解患者腹脹程度,應在臨床護理實踐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婦產科;腹腔鏡手術;胃腸蠕動功能恢復;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5?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7--01
腹腔鏡技術是近年來婦產科患者疾病治療中常用的手段,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康復快等優(yōu)勢。但值得注意的是,腹腔鏡手術中因麻醉藥物的應用,可能使患者胃腸有應激反應,影響胃腸蠕動功能,術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如何有效緩解這些癥狀便需行之有效得到護理方法,可引入胃腸蠕動功能恢復護理方式。本次研究將對婦產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醫(yī)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婦產科行腹腔鏡手術患者78例,年齡25-45歲,平均(34.5±5.5)歲,手術類型:子宮肌瘤術、附件切除術、宮外孕手術分別為32例、26例、20例。將78例患者隨機劃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所有患者均無意識障礙、精神病史以及合并其他臟器疾病患者,在基線資料如年齡、性別與手術類型上無明顯差異(P>0.05),可做比較分析。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一般護理模式,如對患者各項體征指標的檢查,為患者及其家屬答疑解惑等。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給予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相關護理方法,具體包括:①足部按摩,以溫水泡腳,待清潔干凈后,取患者雙腳足三里穴位按摩,操作中應保證力度適宜,一般在患者有酸麻脹痛感時即可。在刺激神經(jīng)反射區(qū)后使腸道蠕動加速。若患者各項體征指標正常,也可考慮術后6h浴足,取溫度為37-45℃溫水3500ml,患者保持仰臥體位,彎曲雙腿,使溫水漫過腳踝或足背,保持12min以內足浴時間;②飲食干預,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術后6h內避免取營養(yǎng)含量過多食物進食,其可能使腸道負擔加重,同時切忌飲用牛奶或豆?jié){等食物,盡可能以流食為主,且做到少食多餐;③運動指導,如術后結合患者病情指導其做功能鍛煉,包括呼吸鍛煉、肢體鍛煉,如呼吸鍛煉主要采取吸氣、呼氣運動方式,促進腹部運動,加速腸道蠕動。而在肢體鍛煉方面,應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如簡單的繞床行走,每4h運動1次,每次10min的,加速胃腸蠕動。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初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同時,對兩組患者腹脹情況觀察,分為:①無腹脹;②輕度腹脹,切口無疼痛感,但有轉動氣體存在于腹部;②中度腹脹,切口有脹痛感,可耐受,腹部有膨隆表現(xiàn);③重度腹脹,切口脹痛嚴重,腹部膨隆,且可能伴有呼吸困難表現(xiàn)。
1.4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數(shù)據(jù)由WPS xls表格匯總,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軟件SPSS19.0實現(xiàn),初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由t檢驗,通過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術后腹脹情況組間比較由x2檢驗,采用數(shù)(n)或率(%)描述,以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初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如表1。
2.2術后腹脹情況觀察
觀察組無腹脹、輕度腹脹、中度腹脹、重度腹脹分別為25例、10例、3例、1例,分別占64.10%、25.64%、7.69%、2.56%。對照組無腹脹、輕度腹脹、中度腹脹、重度腹脹分別為12例、16例、7例、4例,分別占30.77%、15.38%、17.95%、10.26%。觀察組無腹脹、輕度腹脹患者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腹腔鏡手術作為當前婦科患者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操作中一般要求通過注入二氧化碳進行人工氣腹的構建,并在手術中給予麻醉藥物,這便導致患者術后易出現(xiàn)胃腸麻痹感,主要表現(xiàn)腹脹、腹痛或惡心嘔吐等,不僅對患者飲食消化與睡眠帶來不利影響,且可能導致患者預后較差[1]。對此情況,便需考慮引入有效的護理方法,促進胃腸蠕動,如在護理干預中,可通過足部按摩、飲食護理干預以及運動指導等方式,幫助患者恢復胃腸蠕動功能,緩解腹脹癥狀[2]。本次研究中可發(fā)現(xiàn),觀察組初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且腹脹情況觀察組無腹脹、輕度腹脹患者多于對照組,充分說明護理干預下可使患者腹脹情況改善。護理工作開展中,護理人員也需為患者做好心理干預指導,如部分患者術后因機體不適感較強,易出現(xiàn)嚴重負性心理問題,表現(xiàn)為焦慮、抑郁等,需通過有效的心理疏導方式,如選擇患者感興趣話題與之閑談,或舉出治療效果顯著案例,強化患者治療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工作,提高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婦產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護理中,采取有效的胃腸蠕動功能恢復護理方法,有助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的縮短,且可緩解患者腹脹程度,應在臨床護理實踐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錢小亞,張建亞. 婦產科腹腔鏡術后促進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5):1426-1427.
[2]李長江,安珍. 護理干預對促進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體會[J]. 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5(20):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