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鋒
【摘要】深度學習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本研究以蘇教版二年級“認識線段”一課教學為例,從深度思考、深度思辨、深度建構、深度影響等四個層面,討論了如何構建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深度學習型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深度學習;深度思考;深度思辨;深度建構;深度影響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3—0088—03
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1]。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學科、學生、課堂的前提下,立足課堂主陣地,構建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深度學習型課堂,讓學生盡快積累深度學習的經(jīng)驗,提升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真正從“學會”走向“會學”。下面,筆者以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認識線段”這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構建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深度學習型課堂。
一、搭建動手操作平臺,讓學生主動探究、主動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指尖上。”陶行知先生也提過“手腦并用”的理論。實踐證明,將抽象思維和動手操作有效結合起來,能使大腦皮質的很多區(qū)域得到訓練,從而調動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創(chuàng)造區(qū)域更加活躍,從而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新火花。可見,動手操作能加深學生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促進深度學習,并為之后的學習和探究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構建深度學習型課堂,必須為學生搭建動手操作的平臺。
線段是個比較抽象的幾何概念,為了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表象,教學伊始,教師一般都會安排“拉棉線”的操作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教師通過課件動畫演示“化曲為直”的現(xiàn)象。有的教師為了操作而操作,淺嘗輒止,走走過場,表面熱鬧,效果一般。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進行有意義的“真”操作,讓學生真正“經(jīng)歷”,主動探究和感悟,讓學習真正發(fā)生。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筆者特意給學生準備了一些長短不一、粗細不同、顏色各異的棉線。筆者要求學生“拉棉線”時雙手要高舉過頭頂,不經(jīng)允許手不能放下來,并用手機拍照,讓畫面定格,留下足夠的時間等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在深度交流中,學生對線段的認識頓時豐富起來,不僅抓住線段有“兩個端點”“直直的”“線段有長有短”的本質屬性,還初步感知線的粗細與顏色是非本質屬性;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積累了基本的活動經(jīng)驗,滲透了“變與不變”的數(shù)學思想,也為后續(xù)學習“線段的再認識”作了鋪墊。
二、遵循循序漸進原則,讓學生深度思辨
基于學生立場的深度學習,始終要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在哪里?學生視野里的真實重難點在哪里?揣摩觸發(fā)學生深度學習的燃點在哪里?說到底就是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當下的成長,而且要面向學生未來的成長。在此基礎上設計難度循序漸進的問題,能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2]。這一過程中,還要讓學生討論交流,通過深度思辨實現(xiàn)對知識的透徹理解。
例如,在“認識線段”一課中,為了強化學生對線段特征的正確認知,教材依次安排了找線段、折線段、畫線段、數(shù)線段、連線段等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在學生的反饋信息中,筆者發(fā)現(xiàn),“想想做做”(如圖1)前兩題的正確率很高,第3題有不少學生受到“多邊形的認識”的先前認知影響,僅將四個點順次連接圍成一個四邊形得到四條線段。
筆者及時組織學生思辨:連線段時怎樣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經(jīng)過激烈討論,明確順序,從第一個點開始,先與其余3個點連3條線段,接著從第二個點出發(fā)向剩下的2個點連成2條線段,最后兩個點連成1條線段,一共6條線段。有的學生想到用數(shù)字或字母代表四個點的名稱,還有的先后用三種不同顏色的水彩筆去連,一目了然。此時,筆者循序漸進,任務驅動“你還想繼續(xù)嗎?”學生好奇心被激發(fā),主動探究“5個點”的情況。由于教材沒有現(xiàn)成的例子,學生出現(xiàn)了3種有代表性的圖解(如上圖2)。通過這幾道題的探究,學生初步明確了在兩點之間畫線段,點的數(shù)量不同,畫出的線段的條數(shù)也不同;點的個數(shù)不斷增加,畫出的線段也不斷增加,而且點的位置是不是在一條直線上,并不影響線段的總條數(shù)。此時,筆者繼續(xù)問學生:“你們想不想研究10個點或更多的情況嗎?”學生一愣面露難色,沉默片刻,另辟蹊徑,想到“找規(guī)律”。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學生逐步經(jīng)歷“數(shù)學化”的過程,真正實現(xiàn)了深度學習。
三、鼓勵學生歸納總結,實現(xiàn)深度建構
學生學習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識點,如果不歸納總結,形成知識系統(tǒng),則不利于知識的整體輸出。而通過歸納、總結,將所學的知識點串成線、連成片,有利于知識網(wǎng)絡的構建。同時,歸納、總結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知識再次認知的過程,更是深度理解的過程。因此,深度學習必須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總結時可以通過提出“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困惑?你對接下來的學習有什么期待?”等問題,引導學生歸納到點子上。
比如,在“認識線段”一課時,有學生提出兩個困惑:1“.拉棉線”是不是同一根棉線被拉直了,也被拉長了?2.鉛筆削細些,兩點之間可以畫兩條線段,不知道對不對?面對這樣“有趣”的困惑,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先擱一擱,相信隨著知識的豐富和經(jīng)驗的增加,學生對于“線段有長短,無粗細”這一結論,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其實,線段的端點是三度為零的“無形點”,學生所謂的兩條線段不過是將兩個端點看成有一定面積的“有形點”,將兩個端點不斷分割成四個或更多個“小端點”,四點之間可以畫兩條線段就不難理解了。因此,只要強調每個端點都和筆尖同樣粗,困惑就會迎刃而解。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最大的收獲應該是自我建構了知識體系,形成了基本技能,并內化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四、通過自我反思,實現(xiàn)深度影響
作為一線教師需要時刻自覺反思的是,深度學習時,每一節(jié)課上自己應該做些什么,才能引發(fā)學生的深度學習?應該做到什么程度,下課時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點,還能提高學習能力?要力爭做到,深度學習不僅要“深”下去,還要“刻”到腦子里[3]。
比如,在研究“五點連線”前,為了規(guī)避“五花八門”的做法,預設時,教師可以按照教材要求,把“五點”分散開畫線段。但在具體課堂實施時,還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原創(chuàng)性”,不作統(tǒng)一要求,將不同的畫法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提升思維品質。學生會非常直觀地發(fā)現(xiàn)“五點共線”的情況,幾條短線段可以相連接成一條長線段,進一步鞏固了對線段有長有短的認識。連接后的圖案形狀,又使學生體會到三角形、四邊形等平面圖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從長遠來看,學生會潛移默化地認識到,一條線段不僅有兩個端點,其余的點還都是線段上的點。線段是若干個處于同一直線上的連續(xù)不斷的“點”集合的,它是直線上某兩點之間的一部分。如此從微觀世界描述、刻畫線段的模型特征,能夠提升學生對線段概念的表征水平。這樣的深度學習一舉多得,目標多元,真正提升了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
總之,深度學習的實施,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的主動應對。小學數(shù)學不“小”,小學生也不“小”,作為一線教師需要更新理念,目標明確,清醒地認識到深度學習并非一時一課之需,需要教師長期堅持,堅守學生立場,從每一節(jié)常態(tài)課做起,從提高學生“答”題能力轉向提高“問”題能力,并進階為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做事”的本領,讓學生真正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
參考文獻
[1]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理論普及讀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張奠宙,鞏子坤,任敏龍,等.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與呈現(xiàn)[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俞正強.種子課(一個數(shù)學特級教師的思與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