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某短視頻平臺上流行這樣一種類型的視頻,那就是媽媽和家中小寶寶對著鏡頭拍視頻。原本面帶微笑的媽媽佯裝哭了起來,身旁的小寶寶看到了媽媽表情的變化,撇起了小嘴巴,很快就哭了起來。很多寶媽都嘗試了這樣的實驗,結(jié)果“如愿所償”,寶寶順利地被媽媽帶哭了??吹綄殞毧蘖?。媽媽們卻開心地笑了起來。
這讓我想起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ぬ芈迥峥嗽?jīng)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Still Face Experiment)。他讓一位母親先和嬰兒互動,嬰兒非常開心,積極響應。然后讓母親換成一個沒有表情的臉(這就是靜止臉),無論嬰兒怎樣做,母親都一直面無表情。
以下是實驗截圖:
實驗開始前,母親與嬰兒正常互動,嬰兒情緒很好,積極響應。
圖1
實驗開始之后,母親面無表情,嬰兒很快察覺變化,想要引起母親的注意。
圖2
圖3
嬰兒繼續(xù)與母親互動,想要獲得反饋,母親仍然面無表情。
圖4
實驗最后,嬰兒情緒崩潰,開始大哭。
第一次看到這個實驗的時候,我很心疼實驗中的嬰兒,尤其當媽媽始終保持靜止臉的時候,嬰兒不能理解,又不會說話,但是從他的表情中可以讀出他從不解到恐懼的反應。實驗中的嬰兒是不是會因為這個實驗而留有什么后遺癥,也無從得知。所以,筆者無法理解某視頻平臺上那么多媽媽以此來博得關(guān)注,增加粉絲。
幼兒不光會模仿成人的行為,還會模仿成人的情緒,尤其是媽媽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幼兒也會從中學到如何進行情緒處理。媽媽對幼兒來說,是最早的,也是最權(quán)威的情緒導師。如果媽媽的情緒容易焦慮、不安或者失控,幼兒的情緒也會不穩(wěn)定。比如,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頭發(fā)亂糟糟的時候就大哭;當他穿不上毛衣的時候就使勁跺腳生氣;當他畫不出自己想畫的小汽車的時候就把畫筆摔掉,把畫紙撕碎;當爸爸忙工作沒法陪玩的時候,他就自己用腳踢墻;當他吃早飯時自己不小心打翻牛奶的時候,就毫無顧忌地尖叫;當你喊他睡覺的時候,他就耍賴不肯睡,還不住地哭以此來抵抗……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生以上種種類似的情況的時候,家長會怎么做呢?
你肯定曾經(jīng)試圖跟他說過道理,可是他不聽,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你吼過他嗎?你拍過桌子嗎?你狠狠地打過他嗎?又或者你完全不想理睬他,你覺得冷處理也許更好?過來人都明白,這些措施也許短時間內(nèi)會有效,但是四五次以后,他們總能讓你無能為力。
可以嘗試從以下三個途徑來解決出現(xiàn)在孩子身上的隨時會爆炸的“小火球”:
當孩子提出某些要求被拒絕后,他用尖叫、抓撓、扔東西、打滾等不合適的行為方式去喚起成人的注意,如果這時成人做出了積極的反應,就等于告訴孩子這些行為可以贏得成人的關(guān)注,那么下次他還會重復這樣的行為。然而,這樣的行為是具有破壞性的,會讓他在以后被忽略時(或其他被忽略的場景中)也采取哭、叫、抓等破壞性的行為習慣,而無法形成有效的安全感,更無法學會堅持和等待等品質(zhì)。
在難以解決的教育難題面前,家長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在對“過激語言或行為往往會帶來副作用”的觀念達成共識后,另一種教育共識在家長中間流行起來:孩子哭鬧了,不用急著去處理,更不要去理睬他,孩子哭累了,鬧夠了,自然也就不會再哭鬧了,大家把這叫做“冷處理”。在實際操作環(huán)節(jié),媽媽往往就是用靜止臉來“應付”孩子。而實際上,媽媽的靜止臉是對孩子的一種無視,靜止臉的時間越長,孩子感受到的媽媽的冷漠態(tài)度也越長。媽媽發(fā)現(xiàn)她冷處理后孩子反而變得“平靜”了,她們以為問題被解決了,孩子得以自愈。其實這不過是孩子對媽媽連續(xù)需求未果后的一種失望,而這種失望很可能會蔓延在日后孩子的生活中,從而形成了一個不安全的依戀關(guān)系。這種不安全的依戀關(guān)系逐漸會讓孩子從自己被拒絕與忽視變成去拒絕這個“不安全”的世界,忽視他人的心理感受,影響自己日后人際關(guān)系的發(fā)展。孩子的內(nèi)心安全感與秩序感被破壞后,會演變?yōu)槌赡旰蟾鞣N關(guān)系中對他人實施冷暴力,這是無差別的一種模仿甚至是一種控訴。
鑒于0~3 歲的嬰幼兒對媽媽(主要照護者)強烈的情感依戀關(guān)系,媽媽的情緒對寶寶的情緒影響程度不言而喻,盡管大家對這一點有共識,卻從沒有人教過媽媽如果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媽媽也是從孩童長大而成的,大多數(shù)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如果媽媽在還是孩童的時候,沒有很好的情緒控制的榜樣,那么她極有可能將這種情緒失控無意識地滲透到她的生活中來,延伸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此,當你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有很多不合適的行為的時候,反省一下自己(或者是主要的照護人):你容易情緒暴躁嗎?生氣的時候,你是怎么來發(fā)泄你的情緒?作為一個獨立的成年人,你接收到所有的消極的情緒,是完全不過濾地表現(xiàn)在孩子面前嗎?
要想教孩子正確的情緒處理方式,先要學習著整理自己的情緒。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讓媽媽做到每天情緒平和,這個要求確實強人所難。哪個媽媽沒有過被孩子一天喊了上百遍以后想挖個洞瞬間消失的念頭?所以,不要太苛求自己,誰都不是天生就是好媽媽,不要苛求自己做個100分的媽媽,先從60 分媽媽開始做起,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上努力,不要歸咎于孩子。盡可能地尋求家庭其他成員和伴侶的幫助和支持,解決困境。
情緒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長們應該把這個當成整個人生的課題,在避免自己情緒化的同時,教會孩子控制、表達、梳理情緒的能力。
育兒就等于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長會更快樂。而就在你欣慰自己孩子的成長時,不經(jīng)意之間你也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也變得比之前更好,你和孩子一起完成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