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扶綏縣新寧鎮(zhèn)第三小學 韋文紅
在語文教育體系中,閱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模塊,主要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思維能力和正確價值觀的任務,所以提升閱讀教學質(zhì)量意義重大。但是,由于小學與初中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年級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會發(fā)生較大變化,所以語文教師的教學側(cè)重點、教學方法也會存在較大差異,這也就導致很多學生升入初中之后難以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節(jié)奏,不利于閱讀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為此,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加強探索,利用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提前做好銜接工作,從而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與任務是不同的,這也導致學生的閱讀量、閱讀深度以及閱讀能力存在顯著的差異.所以,要想做好教學銜接工作,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通過拓展教學的方式來增加學生的學習廣度和深度,以便使之提前適應初中的學習節(jié)奏和難度,幫助他們更好地發(fā)展。
為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鍛煉其閱讀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可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并設計合適的問題,以拓展引導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如,在講授《少年閏土》一文時,教師就可從初中課本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jīng)〉》兩文中摘錄合適的語段,然后將其整合起來設計閱讀問題,以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使之準確把握魯迅先生少年時期的經(jīng)歷及其描寫人物、景物、趣事的方法,并從中挖掘其深刻的思想,了解作者對封建社會的厭惡、對童年和故鄉(xiāng)的眷戀以及對人性的思考等,由此可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同時使之在對比、拓展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的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獲得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一般來說,小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需要關注的點都比較表面,不具備深入挖掘的意識和能力。所以為了培養(yǎng)他們的深層思維,語文教師可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設計更多的延展性問題。舉個例子,在講授《兩小兒辯日》一文時,教師除了讓學生分析文中的重要字詞以及人物品質(zhì)外,還可提出拓展性問題:兩個小孩的觀點聽起來很合理,但是他們這種依據(jù)經(jīng)驗推測的結(jié)論究竟正確嗎?此時,學生們會主動發(fā)散思維,先尋找與“近大遠小”和“近熱遠涼”相悖的例子,然后查閱更多的資料,了解文中現(xiàn)象包含的科學知識。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分析和探究的意識,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批判能力與深度閱讀能力。此外,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小學語文教師可設計分析重點詞語和句子,以及鑒賞文章寫作方法與情感內(nèi)涵的問題,以此強化他們的綜合能力,為其之后的閱讀學習做好鋪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的依賴度明顯高于初中生,所以其自主性難以完全發(fā)揮。為此,語文教師可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對他們進行訓練,重點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他們提前適應初中的學習模式。
信息技術(shù)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提供了強大的助力,不僅可以打破時空界限、豐富教學內(nèi)容,還能夠改變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方式,增強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shù)指導學生學習,進一步提升其自主閱讀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shù)發(fā)布線上預習任務,要求學生于課下自主學習《開國大典》這篇文章,同時可指導他們觀看當年的視頻,然后讓他們將個人預習所得分享給教師。而教師可對其進行簡單指導,使之反思個人的預習過程與結(jié)果,不斷完善個人的學習思路。正式教學活動結(jié)束后,語文教師可在線上展示練習題,要求學生自主解答,同時建立交流論壇,讓他們互幫互助、互相啟發(fā),以自學模式鞏固閱讀成果,同時獲得更多靈感,能夠從更多角度解讀文章。
在閱讀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要通過“讀”來感知和體驗情感,還要通過“寫”來積累知識、提取要點、發(fā)表觀點,而記筆記、做批注就是最常用的方法。因此,要想使學生更高效地學習,小學語文教師就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記筆記和隨手做批注的習慣,并要求其將該習慣保持下去。具體而言,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閱讀筆記的模板,將其劃分為如下模塊:優(yōu)美詞語及含義、重點句子及賞析、閱讀主題及感悟。然后要求學生每學完一篇文章,就按照這樣的模式記一次筆記。同樣的,在講解文章中的重要詞句時,教師可要求學生用橫線標注,然后將賞析的內(nèi)容寫在旁邊,也可讓他們在課外閱讀中養(yǎng)成習慣,將自己有所感觸的語句圈畫出來并進行旁批。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會進一步提升,而這樣的習慣也會讓學生升入初中后獲得更多益處。
及時總結(jié)和梳理文章要點,也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不僅可幫助學生回顧、鞏固所學,還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整合信息的能力,推動其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活動結(jié)束后,要求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展示文章的框架、標注文章的重難點。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京劇趣談》一文的題目為核心詞匯,然后根據(jù)行文思路標出第一層級的內(nèi)容,即“馬鞭”和“亮相”,然后再分別引出這兩部分對應的內(nèi)容,將其作為第二層級的要點,即“馬鞭的作用”“亮相的狀態(tài)”,再在第三層級分別解釋以上兩點包括的內(nèi)容,由此可更為直觀地呈現(xiàn)京劇藝術(shù)的高妙之處,便于學生更完善、準確地把握文章主旨。這樣的習慣不僅會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與能力,也會讓他們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更加得心應手。
中小學是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做好這兩個時期的教學銜接工作,可以使學生在能力范圍內(nèi)夯實基礎、不斷突破,并使之積累有效的學習方法、儲備豐富的文化知識、形成多樣化的學習技能,從而更好地適應初中生活。鑒于此,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了解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目標與任務,然后據(jù)此完善當前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并致力于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模式,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以及良好的閱讀習慣,由此切實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從根本上增強教學銜接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