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翔
摘 要: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應遵循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標準,學生實踐能力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美術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應特別關注教學工作,培養(yǎng)學生動手的能力,從而極大提升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通過動手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诖?,以下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作用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學生動手能力;小學美術教學;作用
引言
學生的動手能力主要是指學生能夠根據具體活動要求,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完成活動,從而對各種實踐方法有進一步了解的能力。小學美術教學涉及基礎美術知識的講解、美術作品的賞析與創(chuàng)作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依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需要學生動手完成的具體活動,有目的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美術知識的掌握,進而提高藝術審美水平。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得到提高,同時會對其美術學習產生積極的反作用。
一、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手工來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
在美術課堂中,實踐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美術教育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嚴格要求學生手工勞動。例如繪畫、折紙等都是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基本的要求和評價,通過手工實踐過程,認真引導學生的手工程序過程,鍛煉動手的韌性和耐心,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手工實踐能力。手工制作是直接提高學生手工創(chuàng)作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師應該開設專業(yè)的美術手工教室,通過實踐訓練來刺激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初期應該提出一系列有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集中精力進行實踐。在課程中期,教師要掌握教育技術,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避免人為因素對學生思想的束縛,并將所有主導權交給學生。手工教學結束后,要反思和總結手工實踐過程,積累成功的經驗,找出失敗的原因,提高如何帶領第二部作品進行第二次創(chuàng)作。教師應該說明教學過程中的優(yōu)秀作品,以便學生能夠共享同學的創(chuàng)作過程,達到激發(fā)全體學生想象力的目的。通過現實感強的情景,對學生各方面產生沖擊,有效促進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和學習,推動學生積極進行相關課程學習。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動手興趣
影響學生動手能力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對于美術知識的掌握不夠全面,即使教師留給學生具體的動手活動任務,如果任務難度較大或學生不感興趣,也會導致學生課堂參與度低下。激發(fā)學生的動手興趣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因素,當學生具備較強的動手興趣,想要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來了解具體的美術知識、完成具體的美術實踐時,其教學活動效果會更好,學生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有更多的收獲,對其動手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大的幫助。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動手興趣,教師應當豐富美術教學方式,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使學生了解具體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拉近學生與美術作品以及美術創(chuàng)作形式之間的距離。例如,在完成《紙片插接》這一節(jié)的內容時,讓學生思考什么樣的紙片可以完成插接,并掌握各種插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的掌握需要學生通過動手的方式來完成,激發(fā)學生的動手興趣,這是提高重點內容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師可以采取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到紙片插接可以創(chuàng)造出多樣化、富有新意的具體圖形。為了帶給學生更加直觀的體驗,教師可以在課前備課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將紙片拼接出不同形式的造型,然后帶到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這些不同作品的特點,學生對這一藝術形式有較高的興趣后,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動手意識。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動手完成多種實踐活動的基礎上,而動手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能夠有效促進這一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引入他人作品促進學生動手實踐
小學美術教學要站在小學生的實際發(fā)展角度設計教學過程,在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時,可以為小學生選擇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讓學生欣賞作品并引導學生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意義。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將作品與小學生的生活相關聯,能夠讓小學生欣賞作品的同時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在學生聯想到自己生活時會產生相關的情感,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情感產生創(chuàng)作思維,再通過動手實踐的過程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在學生動手實踐并創(chuàng)作出成品的過程中,能夠鞏固學生掌握的美術技能,并樹立學生美術創(chuàng)作自信心。例如,在學習小學美術中的《形體的組合》一課時,學生對于形體的組合并未產生正確的理解,如果直接讓學生利用形體組合的過程創(chuàng)作作品,學生會因缺乏認知而影響創(chuàng)作效果。因此,教師可以站在學生生活的角度引入其他人的作品,并且此作品可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原型,進而對“形體的組合”產生正確的理解,教師此時再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創(chuàng)作,學生會將自己生活中的事物運用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進行改造,進而創(chuàng)建出自己喜愛的作品,比如教師可以引入“變形金剛”的玩具,變形金剛玩具是通過不同形體組合后形成,并且還可以進行形體的變換。這類玩具學生是熟悉的,特別是男同學,女同學雖然未玩過這類玩具,但是在玩具店也看到這類的玩具。教師在講解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后可讓學生根據自己喜好,進行“形體組合”的創(chuàng)作,自由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學生非常喜愛的,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創(chuàng)作作品,讓學生積極投入創(chuàng)作中并提升動手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要努力改變現有的教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充分發(fā)揮美術學科的價值和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使學生全面發(fā)展。最后,教師應以課堂的形式,鼓勵學生手工實踐,培養(yǎng)學生耐心,以此,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安琪.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J].求知導刊,2019(51):94-95.
[2]王常寧.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19(10):203-204.
[3]常豫.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J].新課程(上),2018(0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