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彥兵
摘要:現(xiàn)代教育背景下,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教師要重視科學地開展閱讀教學研究,通過在閱讀教學中增強實踐性教學,提高了學生語文綜合水平,利于構建更加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從而全面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為此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性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以及今后個人成長具有深遠意義。但有效性的閱讀并不是簡單地理解文章內涵,需要結合新課標下素質教育培養(yǎng)目標,使學生開闊語文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在閱讀中形成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本文即以此為方向,探究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 掌握詞句技巧,幫助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在閱讀課文時,都會遇到一些困難,而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閱讀,教師要重點思考如何讓學生攻克閱讀難題。第一,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理解文章的詞句,逐字逐句地開展閱讀,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來促進學生學習,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擺脫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更新教學觀念,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促進學生的學習。例如,教師在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這一課時,學生在閱讀理解時,常常會遇到困難,比如“摔跤”這一詞,當學生無法理解詞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查字典,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詞匯意義,緊接著再通過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直觀地了解這個詞匯的本意,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展示摔跤的不同圖片,給學生介紹摔跤的規(guī)則,再給學生播放摔跤視頻,深化學生對于詞匯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鞏固學生的記憶,豐富課堂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第二,在教學時,教師必須從文本出發(fā)開展教學,讓學生從文本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如教師在教學《守株待兔》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將故事進行還原,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特點,緊接著教師可以給學生解釋“守株待兔”這一成語開發(fā)學生的思維,通過這樣的教學,能夠使得課堂的內容更加全面,從而順利地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學好成語,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習的質量。
2 利用文章結構,充分鍛煉
學生的思維想象教師需注意對文章中的標點引起必要的重視,因為標點也是能夠體現(xiàn)審美特征的重要形式。標點的類型較多,尤其省略號的運用更能夠給讀者創(chuàng)造想象的空間。教師可靈活運用標點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其提升思維能力。在進行閱讀訓練時,可重點引導學生尋找和分析省略號運用的意義,促使學生產(chǎn)生聯(lián)想,結合相關的學科知識進行深化理解。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來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還可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明顯提升閱讀的效果。此外,多數(shù)文章中均會具有一定的“空白”,作者并不是盡量細化地進行表述,而是為讀者保留了一定的想象余地,通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自主填補空白。教師也需善于利用空白部分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和指導,讓學生積極提升思維能力,在實踐中掌握必要的學科技能。通過增強閱讀實踐性,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能力,加強了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水平,從而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提高奠定基礎。
3 基于教材豐富閱讀路徑,拓寬學生閱讀視野
有效性的閱讀可以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將多種信息進行整合,以此對內容建立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要充分挖掘教材閱讀知識的重要價值,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一方面指導學生主動搜集與之相關的信息資料,幫助學生更全面、多角度地思考;另一方面在閱讀主題、作者或者語言風格的啟發(fā)下,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使學生接受多樣的語文知識,從而在整體上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以小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一)”內容為例,作為四大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它不僅表現(xiàn)了牛郎和織女誠實、善良的品格,更反映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要設置自主探究任務,即引導學生搜集相關材料,主動了解牛郎織女相關的內容,比如觀看一些影視劇,為走進人物內心、體會人物性格特征奠定基礎。同時,在這一內容引導下,讓學生去閱讀其他的民間故事,以了解這一類體裁的語言風格,從而有效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
4 組織課堂實踐活動,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教師在規(guī)劃具體的閱讀教學活動時,需先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部分進行明確,積極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實踐活動,從而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閱讀實踐意識。在學生能夠自主調動相關資源開展閱讀活動時,便可結合閱讀內容進行更為準確地表達。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作為交流能力形成的基礎,因此教師需明確學生的具體培養(yǎng)目標,為學生形成綜合性的學科技能奠定基礎。因此教師需先在表達和閱讀技能之間形成清晰的認識。學生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是參與實踐活動的基礎,這樣學生便可在實踐中充分發(fā)揮個人的能力,有效應用儲備的學科知識對文章進行理解。此后學生還可結合實踐體驗對文本進行再認知,形成積極的情感觀念,實現(xiàn)個人階段性能力的鍛煉和提高。教師需為學生設計更為有效的課堂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鍛煉閱讀能力的平臺,讓學生得以在實踐中充分發(fā)展自身的學科技能,最終實現(xiàn)綜合素養(yǎng)的優(yōu)化提升。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為主,教師在進行教學研究過程時,要重視優(yōu)化教學內容,充分運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進一步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從而為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引兄.如何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1(10):56-57.8715E4DC-A70E-4B11-AE8C-8E41406CF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