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要: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閱讀教學功利取向嚴重、閱讀教學中分析主義的盛行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生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主體性地位的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很難提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實行閱讀教學改革,在閱讀課上實行“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營造更加舒適的閱讀教學氛圍,從而逐步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促進語文閱讀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路徑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閱讀教學的功利取向嚴重,學生的閱讀內(nèi)容不均衡,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現(xiàn)象很突出,并且教師注重題海戰(zhàn)術,在閱讀課上花大把時間讓學生學習答題技巧與討論。以考試為中心的功利取向摒棄了閱讀真正的意義,學生沒有與文本展開真正的對話,開闊視野,進行自我意義的建構。這樣的閱讀教學完全把學生當成應試的工具,而非有思考能力的主體。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從長遠來看,這樣的做法也不會真正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當今語文考試的閱讀量劇增,對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視野有著更高的要求,簡單、機械地練習只會讓學生失去閱讀興趣,討厭語文的學習。
第二,閱讀教學中分析主義的盛行,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喜歡把閱讀文本“大卸八塊”,逐字逐句地“品味”和“賞析”,甚至會在字眼里尋求文本存在的“深意”。這種對文本的過度分析,脫落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因此學生會在教師大量地分析灌輸中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第三,就是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閱讀量少,閱讀速度慢、閱讀效果差這些方面。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現(xiàn)狀,一方面是因為教學觀念的狹隘,很多教師都把閱讀教學的目標局限于課本上,導致學生閱讀量不夠,視野不開闊;另一方面是教師在課堂中大量地花費時間對文本進行“狂轟亂炸”式地分析,沒有把閱讀時間留給學生,致使學生沒有跟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從而形成自己的思考。
2新時代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路徑
2.1課外閱讀,拓展思維
思維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課堂閱讀的時間有限,學生的對文本的吸收、消化需要時間。對閱讀方法的掌握需要反復的閱讀、練習達到質(zhì)變。教師可以推薦與課本內(nèi)容相關的書目,提升學生對閱讀技巧的認識,強化學生閱讀技巧的培養(yǎng)。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眼界。把閱讀由課堂引向課外,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思維空間里,去馳騁,去創(chuàng)造。課外的閱讀的形式開展多種多樣,可以通過演講、講故事比賽、親自閱讀等活動,全面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2.2實行“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理念
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一直存在精讀精講多,課型不分以及學生閱讀少的問題,導致閱讀教學一直備受詬病。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設計采用“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結(jié)構。部編版教材在編寫上著力凸顯“三位一體”,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古典名著閱讀”,在本單元語文要素是“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單元內(nèi)安排了《草船借箭》《景陽岡》兩篇教讀課文,旨在教授學生掌握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安排了《猴王出世》以及《紅樓春趣》兩篇自讀課文,強調(diào)學生在已掌握閱讀古典名著方法基礎上自主運用并進一步鞏固,為課外閱讀做準備,本單元“快樂讀書吧”板塊安排了《西游記》片段,旨在通過導讀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總結(jié)回顧本單元已經(jīng)習得的閱讀經(jīng)驗和方法,達到從課內(nèi)順利走向廣闊的課外閱讀天地,由一篇課文走向整本書閱讀的目的。這樣的“三位一體”的設計不僅在學習方法上有所聯(lián)系,還在閱讀空間上得到了擴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與教學的鏈條。
2.3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敢于發(fā)問
首先,老師應當主動取得學生的信任,與他們建立融洽的關系。其次是應當樹立正確的評價觀,鼓勵學生敢于發(fā)問,激發(fā)他們提問的興趣。有的學生不愿意發(fā)問可能是長期以來受到了評價的影響,他們不能在提問中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從而逐步失去提問興趣。因此,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能夠在課堂中大膽質(zhì)疑,必須要以激勵為主,給他們營造一個自由、和諧、民主的課堂環(huán)境,并充分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雖然提倡學生篩選出理解文章內(nèi)容有幫助的問題,但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有一定的價值,都是他們積極思考的表現(xiàn)。因此,即使課文內(nèi)容理解沒有幫助的問題,或者思維水平不高的問題,教師也要充分尊重,給予關注。如,可以鼓勵學生課下通過交流、請教、查資料等方式去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激活他們積極的思維,讓他們打開想象的大門,提出更多、更好、更有價值的問題。
2.4開展群文閱讀
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能夠推動學生尋找同類型的文本在寫作方式、思想情感方面的異同,形成閱讀對比,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進一步發(fā)展。以筆者的教學活動為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將《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指導,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落花生》中“父親的教育”、《桂花雨》中作者的回憶、《珍珠鳥》中作者對珍珠鳥的外觀描寫這三項內(nèi)容,從修辭手法、細節(jié)描寫、文章結(jié)構和情感價值進行分析,感受這四篇課文抒發(fā)的對生命的贊美,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讓學生逐步掌握寫景類散文的閱讀技巧,分析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挖掘大自然之美,提升小學生閱讀積極性。
3結(jié)束語
總之,小學是學生養(yǎng)成各項閱讀能力的基礎階段,在這一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要拓展學生的語文理論知識,同時還要立足于學生的年齡階段和學習特點,開展針對性的閱讀指導活動,使學生快樂閱讀,深化對閱讀理論知識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陸曉霞.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1):264-265.36FCC155-06AD-4478-8EFE-16A632922A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