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圓
內(nèi)容摘要:《秋天的懷念》是七年級所學的第一篇回憶性散文,史鐵生用樸實而又飽含深情的語言記錄下自己患病前后復雜的心理歷程及母親平凡而又細膩的愛,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懷念與愧疚,以及自己對生命不同的感悟。該散文在思想內(nèi)容、結構分布、語言特色等方面都極具代表性,因此也被眾多語文名師作為示范課講授,文章以于永正、竇桂梅兩位語文教育名師對《秋天的懷念》一課教學實錄為例,對該課例展開比較研究,歸納二人在教學上的異同,闡明其教學風格。
關鍵詞:《秋天的懷念》 課例分析 于永正 竇桂梅
《秋天的懷念》作為部編本語文教材七年級所學的第一篇回憶性散文,情感上真摯細膩,使人回味無窮;內(nèi)容上樸實無華,貼近讀者的現(xiàn)實生活;內(nèi)涵上飽滿豐富,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通過研究名師課例,可以使我們更加清晰的把握《秋天的懷念》一課的教學要點,利用更加獨到深入的眼光解讀文本,同時也可以更細致地了解名師的教學風格,學習其在教學上的閃光點,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一.課例中的共同之處
通過比較于永正和竇桂梅兩位老師的課堂實錄可以發(fā)現(xiàn),二位老師在教學上的共性是普遍的,都注意到了語言、朗讀、邏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朗讀是教學過程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可以實現(xiàn)讀者與作者近距離的交流,喚起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文本中作者所要傳遞的情感態(tài)度,便是通過文字來傳遞;邏輯是整合教學思路的重要支撐,一堂好課如果教學思路不清晰,就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1.重視朗讀,以讀促思
于老師經(jīng)常對語文教師們說,語文備課最重要的就是讀課文。這法那法,朗讀法才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1]在《秋天的懷念》第一課時中,于老師在指導完學生學習生字詞后,便是引導學生讀課文,先由學生自己讀,緊接著便是于老師聲情并茂的示范讀。在于老師看來,書要用心去讀,讀多了,思考了,想象了,才能讀出感情。[1]在他執(zhí)教的這一課中,朗讀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讓學生在朗讀中來感悟?qū)δ赣H形象的細節(jié)描寫和動作描寫;在朗讀中體悟兒子患病前后復雜的心理歷程;他請學生齊讀課文的開頭結尾,讓學生自己體悟“間接描寫”、“前后照應”、“前后對比”,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無窮魅力。
通過觀察竇桂梅老師《秋天的懷念》一文的教學實錄可以發(fā)現(xiàn),竇老師對該課教學步驟的預設就是圍繞“讀出韻味”“讀出思考”來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更是反復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學生自由選擇文章中的段落進行朗讀,并在教師和同學的點評中不斷對該選段進行反復朗讀,逐步由初步的“讀出感情”上升到“讀出韻味”,最終達到“讀出思考”的高度,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了提升,最終還真正達到了以讀促思的教學效果。
2.關注語言,文字為基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作者的寫作意圖、情感脈絡都是由語言文字來承載,一堂好課的呈現(xiàn)絕不能忽視語言的價值意義。于永正和竇桂梅兩位老師在教學活動中都特別重視到了語言文字的特殊功能,強調(diào)以文字為基礎,關注文本語言,與作者作品近距離對話。
于老師在課堂中首先就是夯實基礎,通過預習來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罢l擁有了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盵1]這是于老師對語文教師的要求之一。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他引導學生通過“聽其言、觀其行、察其色”來讀母親,提煉出文章中的“躲”“擋”“笑”,提出“1.母親為什么要“躲”出去?2.為什么要“擋”在窗前?3.從這個“笑”字,你又能體會到什么?”通過這三個問題的分析,由關注母親過渡到關注作者,體現(xiàn)了由讀到語言再到感悟的提升。
竇老師同樣十分重視語言的作用,在《秋天的懷念》一課中,她首先定位到文章中“好好兒活”四個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深入挖掘這四個字的深層含義。在分析母親形象時,又關注到了文章中三次出現(xiàn)的“悄悄地”,“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他又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2]從母親的三次“悄悄地”,引導學生感悟母親的細心、耐心與小心。這就是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所在。
3.梳理邏輯,思路清晰
教學思路是衡量一堂好課的重要標準,這里的教學思路首先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是否完成、教學重難點是否突出,問題設計是否有針對性、教學語言的運用情況等層面。于永正和竇桂梅兩位老師對《秋天的懷念》一課的呈現(xiàn)從教學目標的設置到教學語言的運用都呈現(xiàn)出了思路清晰、邏輯性強的特點。
于永正老師在《秋天的懷念》一課的教學中,在問題設置上富有邏輯性,他的這堂課圍繞兩個主問題展開:“讀母親”和“讀作者”,通過“讀母親”生發(fā)出“母愛是什么?”在這一貫穿全文的大問題之下,又生成出一個個小問題,由走進母親,又及母親走進作者,在語言的層層遞進中,歸納出“母愛是理解、是寬容、是呵護、是牽掛”的主題。[3]最終回到主問題“母愛是什么?”通過主問題的設置對文本進行層層剖析,深入文本聯(lián)結母親與作者,最后又回到主問題之中,邏輯性之強令人稱贊。
竇老師對該課的講授是圍繞“讀”來展開,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極具邏輯性,首先是要“讀出感情”,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其次是要“讀出韻味”,在“讀出感情”基礎上深入閱讀,理解于作者而言母愛的深沉與細膩,感受作者“愛母”思緒的變化;最終要達到“讀出思考”的境界,即探究于母親而言“好好兒活”的雙重內(nèi)涵,對母親和對兒子而言,“好好兒活”四個人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深意。
二.課例中的不同之處
對比于永正和竇桂梅兩位老師的教學實錄可以發(fā)現(xiàn),兩位老師在教學上的共性是普遍的,個性也是各放異彩,多年來深耕教學一線摸爬滾打的經(jīng)歷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理論。她們二人對《秋天的懷念》一課詮釋的不同點主要從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以及教學語言的運用來展開分析。
1.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
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于永正老師最鮮明的教學特點就是“以問引讀”,注重“母愛”內(nèi)涵的思維發(fā)散。在“母愛是什么?”的主問題之下,又發(fā)散出一系列小問題,如“1.如果讓你說,你會說母愛是什么?2.母愛究竟是什么?3.母親為什么擋在窗前,不讓兒子看?4.為什么用問號,不是句號,問號表明了什么?5.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是什么?”[3]通過對這些小問題的設計發(fā)散母愛,最終又回到主問題“母愛是什么?”這種鮮明的“以問引讀”的方式,是值得我們稱贊的。
竇桂梅老師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更強調(diào)“以讀促悟”,汲取精神力量。例如在對《秋天的懷念》文末菊花的各色解讀中,竇老師將對“好好兒活”四個字的解讀與菊花相結合,號召同學們都要“好好兒活”。總之,這都是通過讀文本學生獲得的切身的情感體驗,“以讀促悟”在竇老師的課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語言的運用
于永正老師的教學語言重“趣”,又有溫潤如玉之特點。在《秋天的懷念》公開課開始之前,于老師讓從未見過面的學生談談對自己的看法,有一位學生說:“原來于老師也是戴眼鏡的?!庇诶蠋熣f:“戴眼鏡好,后面的同學看不見———在下面做小動作看不見?!盵4]通過這幽默有趣的話語,于老師提醒學生在課堂上要遵守紀律。同樣在公開課開始之前,于老師先讓學生猜猜老師姓什么?在學生七嘴八舌中,于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于”字,隨后問學生用什么辦法來記住老師的姓呢?學生一下子嚷嚷開了,有的說:“二橫加鉤就‘于’”,有的說:“于是的‘于’”。[4]教師在上課前先用輕松日常的語言與學生溝通,創(chuàng)建了課堂中的平等和諧學習氛圍,師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竇桂梅教學語言重“情”,熱情似火,極具北方人熱情豪邁之特色。在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一文時,在明確了學習目標后,她讓學生自由朗讀喜歡的選段,有一位男同學羞澀怯場缺乏大聲朗讀的勇氣,竇老師俯身握住他的手,用征詢的語氣問他是否可以站起來大聲朗讀,然后誠摯地說:“給他點兒掌聲,我們來聽他朗讀,可以讀一整篇,哪怕是讀一句,我們都聽你的?!盵5]這一教學片段鮮明地展示了竇老師民主熱情的教學風格,在教學中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通過觀摩她的課堂實錄和教學實錄可以發(fā)現(xiàn),她在教學語言的運用上極重一個“情”字,她的課堂,可謂是達到了“人課一體”的相融境界。
盡管兩位老師在教學風格上存在著不同,但是他們所提倡的學生觀和教育觀卻是相似的,都創(chuàng)設出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氛圍,體現(xiàn)出了教育民主的教學思想。同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也不應單純片面的去移植,而應該在結合名師們的教學理念之上,結合所授班級的學情和自身的特點,創(chuàng)新屬于自己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陳雯雯.讀的感人,講的精彩——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聽后記[J].名師教學研究,2007(10).
[2]教育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于永正.《秋天的懷念》課堂教學(片段)實錄[J],教育科研論壇,2007(10).
[4]張鑫,葉青.語文特級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與比較——以竇桂梅和于永正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一課為例[J].教師教育論壇,2020(6).
[5]竇桂梅.《秋天的懷念》課堂實錄及點評[J].語文教學通訊,2005(Z1).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