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英
摘要: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極大改變了傳統(tǒng)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方式,在這其中,教學領域也自然不會例外。正因為如此,本文也將以小學生的成長為切入點,立足于語文課堂的設計,分析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結合的方法與措施,希望能夠給相關教學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參考和幫助,構建更為生動的現(xiàn)代化課堂。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堂;融合途徑
引言:
三、做好課堂興趣的引導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是更加明顯的,而且擁有著極強的探索欲望,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在設計課堂內容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期待,為他們塑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和環(huán)境,進一步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讓學生擁有更加濃厚的興趣和好感。過去,教師只是用板書或者是口頭講述的形式,為學生解釋語文的原理,這種方式過于死板,無法真正讓學生擁有探索的動機,久而久之也會讓他們產(chǎn)生極大的審美疲勞。當下,大多數(shù)小學生都是通過視頻和技術來獲取知識的,因此教師也要把握好信息技術的優(yōu)點和特色,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例如,在學習《女媧補天》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選擇女媧補天的視頻或者是圖片,用多媒體為學生在課堂上播放出來,這樣可以讓學生清晰的認識到女媧補天的來源和歷程,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女媧的相貌和五彩石的形狀,讓他們獲得更加新奇的學習體驗。
四、實現(xiàn)情景的延伸和拓展
小學語文具有明顯的系統(tǒng)性與綜合性特點,牽涉到不同領域的學科,也貫穿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理解文章的宗旨和中心思想,他們的感觸也只是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上。再加上,小學生的人生閱歷較為稀疏,他們對于某些特定社會事件的感觸并不深刻,無法了解文章中想要表達的情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可以融入到語文的氛圍之中,結合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過去,教師也曾經(jīng)用情景創(chuàng)設的方式讓學生展開想象,但只是單純的口頭描繪,這就會限制學生的想象空間和余地,學生也很難與教師勾勒出的畫面融合到一起。在信息化的引導下,教師就應當利用音效,影視等多種數(shù)字化的符號,例如,在學習《黃繼光》這一篇文章的時候,盡管學生都可以感覺到黃繼光的愛國之情和犧牲奉獻精神,但處于和平年代的他們,必然很難理解戰(zhàn)爭的殘酷場景。所以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行搜索與黃繼光有關的歷史資料,讓他們了解黃繼光所處的社會背景,或者是在課堂上為他們播放黃繼光的紀錄片,讓學生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深刻的揣摩黃極光彼時的心境。此時,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提問:假如你們所處的社會背景也是如此,你們又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和作為?讓學生加深對英雄形象的感悟和理解,激發(fā)出他們的愛國熱情和雄心壯志。
五、拓展學習渠道
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變得更加廣闊,他們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以能夠隨時依靠網(wǎng)絡資源來補充知識。在過去,學生學習知識的多少完全掌握在教師手里,所以他們的認知會受到教師主觀意愿的限制,而現(xiàn)如今,只要學生想學,他們就都可以了解更為廣闊的知識點。例如,在學習《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很多學生在地域的限制下,并沒有接觸過真正的楊梅樹,甚至連教師也同樣如此,所以他們也無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一手資料。但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教師就可以在網(wǎng)絡上搜索參考性案例,參照其他教師的講課方式,為學生搜集與楊梅樹有關的素材。在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自行補充,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靈活的尋找知識點。又或者,在學習《鯨》這一篇文章的時候,部分學生對海洋生物也產(chǎn)生了相應的興趣,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表達內心的看法,鼓勵他們利用數(shù)字平臺搜索海洋生物,并在課堂上與他人交流自己的觀點和成果,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和視野[1]。
六、培育綜合素質
在傳統(tǒng)課堂的引導下,學生的位置是相對被動的,他們只是傾聽者,不能成為傳播者和反饋者,教師作為課堂的掌控者,鍛煉的就是學生的理解能力。但在信息技術與小學課堂融合以后,學生接觸了更為全新的教學板塊,課堂氛圍變得活躍且富有生機,師生之間的交流密度也逐漸增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都有所增強。所以,教師需要從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中脫離出來,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要凸顯出語文課堂的人文性價值。例如,在學習《父親的菜園》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學生只是理解了文章的情感,但在腦海中卻無法想象出文章的情景,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學生并不了解菜園是什么樣子的,所以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現(xiàn)出菜園的景象[2]。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持續(xù)性推動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的結合是合理且必要的舉動,這是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應有之策,也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有效措施。本文通過興趣的引導,情景的延伸和拓展,學習渠道的完善,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這幾個角度,論述了信息技術應用的方法,充分結合了小學語文的基本知識點,尊重了學生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與實踐上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王宣. 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策略探究[J]. 新作文:教研, 2020(9):1.
[2] 南變紅, 梁旭斌. 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農(nóng)村小學語文經(jīng)典誦讀教學融合的必然性[J]. 科普童話,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