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惲麗華
生成性課程是生成性思維視角下的一種課程形態(tài),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及時處理好生成與預設之間的關系,讓課程既有計劃性又能靈活地滿足幼兒的興趣與需求,促進幼兒的發(fā)展。下面以“我有一塊地”的主題活動為例,闡述我對生成性課程的一些思考。
新學期,班級分到一塊種植地,讓幼兒對種植有了極大的興趣,于是,我們預設生成了“我有一塊地”的主題活動。
活動前期,我們依托《3 ~ 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提前預設了五大領域內可能涉及的課程,并讓幼兒結合自身經驗參與到種植計劃的制定中。在教師與幼兒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初步的課程網絡圖。
基于幼兒的興趣,我們以全員投票的方式,展開了“種植大討論”。例如,我們對“秋天可以種什么”進行了討論與自主學習。家長與幼兒一起查閱資料,并在班級分享。通過自主學習,幼兒了解了適合在秋季種植的植物的種類,并收獲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1.松土活動
在實踐過程中,幼兒結合自己的興趣進行自主分工,共同完成了清理石塊、松土、運送垃圾等工作。在松土環(huán)節(jié),幼兒在挖土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一位“好朋友”——蚯蚓,于是一起對此展開觀察與討論。
2.裝飾種植園
幼兒合作設計了一份“種植規(guī)劃圖”,這讓幼兒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識,也讓幼兒的科學技能、科學探索品質得到了提升。
做好準備后,幼兒開始了種植活動。有的幼兒將大蒜插在土里,有的幼兒將青菜種子撒土地里,有的幼兒將蘿卜種子種在坑里……幼兒了解了不同植物的不同種植方式。
種植結束后,幼兒常利用散步時間觀察自己的植物。當發(fā)現植物有缺水、傾倒等情況時,幼兒們對此進行了討論與探索,將澆水、養(yǎng)護等工作以值日表的形式分配給每個幼兒,一起合作照顧好植物。
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發(fā)現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積極性持續(xù)高漲,但由于教師的能力水平以及時間等原因,對突發(fā)性生成的課程把控不理想。此對,我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生成性課程是靈活的且是自發(fā)生成的,對教師的專業(yè)水平、知識儲備等有極大的要求,這不僅需要教師善于利用環(huán)境、教材等多種因素,使環(huán)境與課程有機結合,滿足幼兒活動所需,更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yè)素養(yǎng)、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嚴謹的邏輯思維。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采用陪伴式觀察及時了解并捕捉幼兒的興趣,通過提問、追問等方式提高幼兒自主思考、主動探索的意識,進而鼓勵他們自主解決問題。同時,可以從個人逐步衍生到小組,再到集體討論,于無形中擴大課程輻射范圍。
教師在生成與實施活動的過程中,要用好《指南》等工具書,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有目的地選取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生成性活動。在滿足幼兒需要的同時,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環(huán)境是幼兒的“教師”之一。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環(huán)境,讓幼兒與環(huán)境產生碰撞,促進活動的開展。教師要留心生活,主動出擊,這樣才能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為生成性課程的開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生成性課程與預設性課程相輔相成。在活動開展前,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合理利用資源,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推動生成性課程的開展,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