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鄭友華
素常的觀念里,針對語文錯題的分析似乎還停留在字詞的音、形、義,句子的表達運用等層面。而教師在語文析錯課中僅針對習題評講答案,不斷強調易錯點,要求學生機械地誦讀記憶,給學生留下了刻板枯燥的印象。其實,析錯課完全可以擺脫一成不變的呆板面目,恢復語文課應有的靈動和理趣。
在二輪復習中,針對一輪專題知識的鞏固運用勢在必行,而析錯課作為有效的復習手段,可以實現(xiàn)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讓備考學生見“錯”知對,習題悟理,從而明章法、知正誤。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考語文試題向豐富化、多元化、時代化等方向發(fā)展。習慣于固有題型的教師在面對層出不窮的新題型時往往手足無措,更談不上對學生的錯題進行有效的指導。其實,在題型多變的局面下,教師傳授學生應對策略遠比單純地猜題、估題高效,而隨著新題型出現(xiàn)的新錯題,更是給難以把握考向的教師帶來了破解難關的契機。
譬如近兩年高考全國卷出現(xiàn)語境式語言文字運用題,這是對往年單獨考查式語言文字運用題的革新,由于初次面對這種類型的題目,許多考生錯誤頻出。從本質上看,這種題型增設了語段語境,涉及的考點如病句、語句補寫等都有了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高考語言文字運用題的這種變化與前些年出現(xiàn)的實用類文本閱讀題都是針對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邏輯欠缺、思辨孤立的弊病給出的良方妙藥。從設題的初衷分析,我們能體會到高考命題專家們的良苦用心。一次大面積的錯答現(xiàn)象,催開了用紅筆勾勒的鮮艷花朵,也為語文教師的精辟講評奠定了有的放矢、鞭辟入里的基礎。
以2019年全國卷Ⅰ的17~19題為例,我們可以初步分析學生普遍存在的思維盲區(qū)。
在作答第17題對近義詞語進行辨析時,學生對第一空的備選答案“邊緣化”“私人化”,第四空的備選答案“放松身心”“修身養(yǎng)性”存在誤解。許多學生認為在傳統(tǒng)文人階層消失的前提下,古琴藝術自然變得“私人化”,古琴也是“放松身心”的工具,合乎實情,所以選擇了錯項。但事實上,語境式語言文字運用題的解題關鍵在于理解語境,而這恰恰被學生忽略了。第一空結合后文“甚至被社會遺忘”,可見古琴藝術逐漸“邊緣化”了,第四空結合前文“琴者,禁也”可知,此處重在強調這是一種帶有約束功能的藝術形式,其目的是“修身養(yǎng)性”,僅此兩詞,即可鎖定正確答案,再對其余兩詞做出驗證,答案自然水落石出。
在作答第18題補寫語句時,許多學生認為嵌入錯誤項的語句后,文段也很流暢,有何不可選?筆者隨后提醒學生關注語境,并適當注意補寫句前后的標點提示。很多學生會留意到“但我認為這恰恰是它的一個特點”這一關鍵表述,這是與補寫句關聯(lián)甚密的。筆者再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可知“我”不認為這是缺點,再比對選項,前三項均有“古琴音量小是缺點”的表述,即使后句再補充說明這是他人觀點,也已經給人先入為主的印象,不屬于最恰當的一項了。
在作答第19題時,有學生分析不出搭配不當的語病,也有學生認為是因果關系導致邏輯失誤的,這都為錯題分析帶來了難得的契機。通過比對選項并提取關鍵詞組,學生可以對“使得它是”和“使得古琴成為”進行辨析,“使得”與“它是”明顯搭配不當。再看句中因果關系,筆者再次強調語境問題,結合后文對“古琴個人化”特色的分析,此處意在強調條件關系,而非因果關系,故而排除相關錯誤項。
紅花還要綠葉幫扶,錯題要靠正解分析。針對在練習、檢測中發(fā)現(xiàn)的錯題,教師要針對性講評,而不是單純公布正解。如何顯錯,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筆者在高考專題復習階段嘗試采用板演法,取得了一些實效。與分點作答、觀點分析等常規(guī)答題方法相比,板演更像扮演了綠葉的角色。唯有青翠欲滴之綠葉,才能襯出灼灼之紅花。正是板演的直觀顯錯功能,賦予了錯題公之于眾的平臺。板演的習題一般為主觀問答題,并且遵循同題作答的模式,即每道習題選擇兩三名學生同臺作答,由教師現(xiàn)場賦分,解說扣分依據,再由學生修改完善。教師為析錯課營造身臨其境的答題氛圍,在限時作答的板演過程中,臺上的學生能規(guī)避非理性作答導致的誤答窠臼,為語文析錯課的定向、高效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板演的積極性,可以為析錯過程添加更多樣例,也能使語文課堂更加活躍、更富啟迪。
如真題訓練階段,筆者選用了2019年全國卷Ⅰ《理水》的第8題,讓學生進行板演作答。該題中的聯(lián)想分析是一大亮點,對析錯有典型意義。該題表述為:“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堈務劚疚氖侨绾尉唧w塑造這樣的‘中國的脊梁’的?!濒斞赶壬脑挸鲎云湮募肚医橥るs文》中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與文學類文本閱讀《理水》兩相印證,對考生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說主旨有輔助作用,從而巧妙地降低了試題難度。與此同時,學生對題意的理解也至關重要。上臺的學生有理解為考查人物形象的,有理解為考查小說主題的,學生紛紛把對題意的誤解直觀地展示在黑板上。筆者在析錯的同時提醒學生注意設問角度,要求選取設問中的關鍵詞。學生找到“如何”“塑造”這兩個詞,筆者就仿擬如下問題:文章塑造了什么形象?如何塑造的?學生頓悟此題考查的不是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而是藝術特色,再進入修正答案環(huán)節(jié),“綠葉扶紅花”的開導過程便奏效了。
對于錯題的評價,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準確的尺度。在具有參照價值的高考評分標準中,主觀題的賦分規(guī)則較為細化,一般明確為依據要點給分,教師必須講明相關的評分條件,才能讓學生形成對語文習題的評價能力,并針對錯誤展開反思、全力糾錯,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板演可以比較精準地展示錯題評價。從高考語文全國卷來看,古代詩歌閱讀成為近三年的常考題型,針對這一考向,筆者精選模擬題作為課堂練習,并選定語文課代表、試題訓練較多的學生、疏于閱讀的學生三人上臺現(xiàn)場答題。從答題情況看,語文課代表較好地領會了詩句的語言特性;試題訓練較多的那名學生慣于從詩句手法分析,言之鑿鑿,但部分答案有些牽強附會;而平日里疏于閱讀的那名學生則詞不達意,顧左右而言他。筆者適時解說正確答案,講明評分標準,再請三名學生自評和互評,對錯一目了然。錯題交集,使學生直面錯誤,獲取真知,并形成系統(tǒng)的評判標準,為以后解答同類題型掃清了障礙。
2019年全國卷Ⅰ古代詩歌閱讀主觀題設置兩問:“詩的尾聯(lián)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該題考查把握詩歌句子含意、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相對全面地考查了考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題目指向尾聯(lián),但分析思考要結合全詩。穩(wěn)妥的答題思路是:首先結合詩題、作者、注釋、詩句,整體理解詩歌內容,然后重點分析指定句子。這樣才能準確分析出“此中有佳句”中“此”的指代意義,即許道寧的畫作;也才能進一步解讀“吟斷不相關”的含意,即怎么吟誦也難以與畫意相合,也吟不盡畫作包含的豐富意蘊。學生或不能結合詩題解讀,或片面認為畫中題寫“佳句”,或自以為是地解說“吟斷”為“句讀”,各種致誤情形匯集。筆者逐一做出分析,借機強化古詩詞與文言詞匯的同源特性,對學生今后解答此類問題將有所裨益。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狈彩乱獑杺€究竟,語文教師對錯題的講解,絕不能淺嘗輒止。倘若只解一題,而不能舉一反三、追本溯源,就錯失了真正解決問題的先機。
在修正錯題的基礎上,把致誤情形設想得更周全一些,對學生的啟發(fā)將更為深刻。如文言文翻譯題,涉及的考點很多,有對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常規(guī)知識的考查,也有對文化知識、直譯、意譯等隱性因素的考查。很多時候,文言句子的翻譯要結合文本語境才能符合信、達、雅的終極要求。如果只是就題解題、就錯析錯,學生依然處于一知半解的窘境,又談何知識的創(chuàng)新呢?有鑒于此,筆者主張對文言文閱讀進行多向應用,讓其發(fā)揮對譯句的輻射功能(參見拙論《一隅若得三隅反 詩文富礦煉真金——例談試卷古詩文在寫作中的多向運用》,《教學考試》(高考語文)2019年第3期)。重點講析可以在文言積累的前提下以點帶面,豐富素材、常識等知識,促使學生養(yǎng)成發(fā)散思維。
復習文言翻譯專題時,筆者以2019年全國卷Ⅰ真題為先導。第13題中,(1)題原句為:“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此句宜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我們可以先看其中蘊含的文言采分點:短,詆毀;擅權,攬權;紛亂,使……變得混亂?!澳硕藤Z生曰”是承前省略句,主語應是“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另外隱含狀語“在皇帝面前”。結合學生答題的錯誤,筆者重點強調答題規(guī)范,即注意特定的關鍵詞,如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關注特殊句式,明確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的用法,再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加以表達。在對錯誤尋根究底的基礎上舉一反三。同時筆者還帶領學生回顧一輪復習中強化訓練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的相關知識,并進一步強調文言采分點意識,從而達成拾遺補闕的階段復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