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慧 張朝霞
摘要:在當前教育信息化蓬勃發(fā)展的全球背景下,教師作為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才能實現(xiàn)改革的終極目標。文章分析了高校英語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并試圖從三位一體的信息化培訓模式、教科研基金項目、校本數(shù)字教學資源平臺、教師發(fā)展中心、信息技術考評機制等多個視角構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 TPACK框架;高校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問題;路徑
中圖分類號:G45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0)32-0128-02
1 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明確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進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和提高質量的有效途徑,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前沿?!盵1]《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指出“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fā)展?!盵2]《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強調:“大學英語應大力推進最新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繼續(xù)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3]由此可見,作為我國整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教育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實現(xiàn)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融合,以滿足教育信息化的時代要求。然而,我國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教育實踐的主體之一——高校英語教師,其信息化教學能力卻未能與時俱進,在信息技術的運用方面還存有較多問題,這不僅制約其自身專業(yè)成長,還影響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2 高校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2.1信息融合:技術和教學的簡單疊加
信息化教學融合能力是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地融合,形成特殊的知識形態(tài),并將這種知識形態(tài)在信息化教學中有效地呈現(xiàn)與實踐的能力[4]。但目前現(xiàn)狀是高校英語教師習慣性地把信息化教學當成了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和載體,并未把英語學科的基本知識、概念以及實踐方法真正融入信息技術應用中去。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背景下,MOOC、微課、翻轉課堂受到極大的推崇。雖說大多數(shù)高校教師亦審時度勢,積極響應時代號召,但事實上他們對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仍舊流于表面, 還是僅限于數(shù)字化教材、音頻、視頻、PPT、Word等辦公軟件的基本操作。表面上看來課堂呈現(xiàn)方式多樣化,但不少教師經常把整節(jié)課演變成單純的課件演示課而忽視學科教學的邏輯思維,儼然已成為一種教學常態(tài)。如若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專門的培訓機構,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的敷衍疊加現(xiàn)象將長期存在。
2.2技術遷移:片面強調技能無視情景
高校英語教師不單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實操技能,還須深入學習如何將英語學科相關知識內容遷移到其他的教學情景中去。然而,目前信息技術在英語課的教學實踐中仍處于較為低效、膚淺的狀態(tài)。信息技術誤用、濫用、生搬硬套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而且過度地重視技術手段卻常常忽略學科知識點、忽略教學情景、缺少基于英語和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能力,缺乏深層次的、創(chuàng)新性地應用。其結果是,信息化教學設備被局限為一種方便學生認知的機械性地羅列知識的工具,師生的課堂情景對話被異化為低層次的你問我答,而不是引導學生對問題、對知識點進行思考和辨析,使課程的講授難以深入淺出、讓學生有獲得感。
2.3資源開發(fā):校本教學資源的關照缺位
資源開發(fā)是教師應用于教學活動中提供給學生并輔助其進行概念理解、學習活動開展以及進行自我學習時的教學材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物料”[5]。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雨課堂、騰訊課堂、中國大學生MOOC、超星課程中心等各大教育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其教學資源紛彩繽呈、應有盡有。但是有兩方面問題卻常被忽視,一方面,網上的教學資源良莠不齊、知識點關聯(lián)性差、視頻制作粗糙等原因不能完全適合英語教學的日常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在學生、學情、教學環(huán)境、學校地理位置區(qū)別甚大的情況下,網上教學資源的拿來主義現(xiàn)象依然隨處可見,嚴重脫離本校實際或許還會適得其反。所以高校英語教師掌握一定的資源開發(fā)技術則顯得迫在眉睫,要做到不依賴現(xiàn)有的資源。對于無法直接使用的網絡資源,教師應結合授課內容和知識點積極進行二次加工,通過一系列的篩選、整合和修改,使其符合本校學生實際需要。
2.4教學設計:教學流程固化缺乏創(chuàng)新
教學設計作為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指導性綱領,直接影響了教學活動開展的流程與走向。目前高校英語教師的教學設計還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具體表現(xiàn)在設計流程固化等方面。大部分教師還未做到根據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和學生的學情,將新技術、新方法、優(yōu)質資源融入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活動設計、多維度評價設計當中去。雖有些許高校英語教師能夠通過電子教材、資料庫以及網絡視頻資源進行備課,運用愛剪輯等視頻編輯軟件制作微課,憑借超星爾雅、釘釘群、QQ群等各大平臺發(fā)布作業(yè)任務,與學生線上線下都能保持密切交流互動并可隨時在線反饋測評。但大多數(shù)高校英語教師并未能與時俱進,傳統(tǒng)的教學流程依舊是大多數(shù)老師的首要選擇,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仍占據主導地位。 2.0時代背景下,如若這種千篇一律、因循守舊、毫無創(chuàng)新的課堂教學形式長期存在,必會阻礙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因此,教學設計要及時向創(chuàng)新型轉變才符合信息時代的要求。
3高校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路徑
3.1構建三位一體的信息化培訓模式,培養(yǎng)教師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深度融合的能力
所謂三位一體的教師培訓體系,是指圍繞"專業(yè)性、技術性、學術性"這三個方向開展的有計劃的培訓[6],以期實現(xiàn)高校英語教師TPACK能力提升從而將其科學高效地運用于英語教學。首先,英語學科專業(yè)技能培訓(ECK)的提升,組織教師學習學科專業(yè)領軍人物的教學課堂,強調知識的專業(yè)性和實用性,注重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其次,英語教學法知識(EPK)的提升方式主要包括:高校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開展講座進行學術交流匯報,有效組織教師學習成功的教學案例,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培育新時代社會所需的人才為終極目標。最后,信息技術和英語課堂整合(ETK)提升,主要途徑:一是組織教師參加教、學、做合一的信息化網絡培訓,并且培訓課程要緊跟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需求,充分實現(xiàn)產教融合;二是鼓勵教師參加國家及各省舉辦的信息化技能大賽以及高教社舉辦的中國外語微課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三是敦促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不斷反思,努力回歸教學本質,在應用中提升自身技術制作和使用能力(TCK)并深入到學科內涵中去。
3.2依托教科研基金項目,培養(yǎng)教師信息技術遷移能力
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立項中,關于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項目就有《“互聯(lián)網+”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重構研究"》《信息化時代高校學生英語自我調節(jié)學習與課堂評價支持研究》《信息化時代基于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有效性研究》等??蒲惺墙虒W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科研做支撐,大學課堂教學就會失去“靈魂”[7]。據調查,科研水平較高的教師通常會將行業(yè)最前沿的學術成果及時充實到自己的課堂中去,有效地彌補了原有課程知識與最新研究之間的“斷層”,改善了傳統(tǒng)課本在短時間內無法與時俱進的現(xiàn)狀,教學更易做到“深入淺出”,使學生收獲頗豐。如此一來,教師在進一步推動科研發(fā)展的同時又極大程度地提升了自身的教學水平。因此,參加或主持與信息化教學相關教科研項目是高校英語教師實現(xiàn)信息技術內化和遷移的重要途徑。高校要大力支持教師把科研項目作為腳手架,鼓勵其積極參與學術論壇并對信息技術遷移的方式和途徑進行深度研討,從而明確自己的課題研究方向并付諸行動,以科研帶動信息技術遷移能力的提升。
3.3創(chuàng)建校本數(shù)字教學資源平臺,提升教師混合式教學能力
網絡教學資源如汪洋大海般廣闊無邊,為高校英語教學帶來極大優(yōu)勢的同時也暗含了一個不小的難題: 如何科學高效地篩選出契合本校實際和學生需求的教學資源,大部分教師則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構建符合本校特點的線上教學資源并在實踐中進行不斷更新和完善則顯得尤為重要。第一,學院要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認知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然后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等搜集更多關聯(lián)的教學資源,經過科學的比對、分析、整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英語教學資源數(shù)據庫,由此教師在進行混合式教學時可按需提取資源,省時省力、方便快捷。第二,高校要與兄弟院校進行積極協(xié)調聯(lián)動,實現(xiàn)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實時共享。將翻轉課堂理念及優(yōu)秀實踐應用案例、SPOC混合式教學與其示范性操作程序等呈現(xiàn)在本校原創(chuàng)數(shù)字化實踐平臺,供本校教師觀摩仿用,通過借鑒成功的案例來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3.4借力教師發(fā)展中心,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的優(yōu)化升級
教師發(fā)展中心是學校負責開展教學研究、教學能力培養(yǎng)、教學咨詢服務、教學質量評估、校際交流合作等工作的職能部門。針對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學設計因循守舊、流程固化的問題,教師發(fā)展中心可以采取以下有效舉措:1)營造教學能力提升氛圍,促進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推廣新的教學設計及手段,以供高校英語教師觀摩仿用;2)制訂特色培訓方案,有目的有計劃地對不同年齡段的教師進行系統(tǒng)化實訓;3)面向學校全體英語教師提供教學咨詢服務,對于教師在教學設計方面遇到的問題給予全面答疑;4)引導建立大學英語教學共同體,鼓勵成員之間積極地進行專題研討、經驗交流、博士沙龍、教研競賽等[8];5)促進本校與區(qū)內外各類學校的合作和交流,引進具有新意的教學設計方案。
3.5健全信息技術考評機制,從政策層面上激勵教師主動求變
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信息技術考評機制,是有效驅使大學英語教師主動參與現(xiàn)代化教學改革的強力舉措。首先,高校要加快建立信息化教學長效機制,明確教師信息化能力建設的要求與標準,對未達標者督促其限期整改,從根本上促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其次,調整考核范疇,規(guī)范考核細則。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學工作量及科研成果等為主要考核指標,嚴格按照合理比重將信息技術水平納入教學評優(yōu)、職稱晉升、年終績效考核等范疇內。最后,加大政策扶持,激勵教師主動提升自己。高校要為踴躍參與信息技術培訓、信息技術評比活動的教師提供資金支持,為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教師給予大幅度獎勵,由此激勵教師主動提升信息技術水平并進行教學反思。
4 結語
在“互聯(lián)網+”教育大背景下,教師作為信息化教學的實踐者、建設者,只有不斷提升自身水平才能不被時代淘汰。針對當前高校英語教師在信息融合、技術遷移、資源開發(fā)、教學設計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舉措,期望對高校英語教師自身專業(yè)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8):3-12.
[2] 教育部印發(f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6(7):4.
[3] 王守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外語界,2016(3):2-10.
[4] 王衛(wèi)軍.教師教育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
[5] 黃文有.江蘇省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7.
[6] 王志燕.互聯(lián)網+背景下職教教師TPACK能力提升研究[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9,38(5):54-60.
[7] 陳雪貞.反思性教學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中的應用——基于教學案例分析[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3(3):141-143.
[8] 黃林林.MOOC理念下大學英語教師信息素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研究[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9(4):16-21+107.
【通聯(lián)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