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 婁振寧 王月嬌 康平利 熊英
摘 要:傳統(tǒng)的《分析化學實驗》面臨著如何超越書本知識復制式的傳播、如何引發(fā)學生興趣并積極思考、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的挑戰(zhàn)。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到《分析化學實驗》中,本文將從實驗教學平臺搭建及有關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設計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分析化學實驗
分析化學是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門研究獲取物質化學組成和結構信息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分析化學實驗是與分析化學理論課相輔相成的一門獨立性課程,是本校化學院學生入校后的第一門建立準確“量”概念的課程。對于傳統(tǒng)的分析化學實驗內容,學生缺少興趣和自主學習動力,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智能手機在大學生中的普遍應用,利用智能手機APP線上學習成為一種便利和發(fā)展趨勢?;谝陨媳尘埃捎镁€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分析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平臺搭建及教學過程進行改革,調整出適合本院學生的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的概念是由國外的培訓機構最早提出,是將網絡線上與線下的教學活動進行混合,但不是簡單的技術混合,而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參與性高、個性化強的學習方式,是通過對課程重新設計,使學生通過主動的參與學習而構建出對知識的理解,再通過面對面教學改進網絡學習的不足[1-2]。隨后,混合式教學模式被應用到高校教育領域,受到高度關注。高校實驗課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實驗課上的實際操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技能,因此實驗教學在高等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分析化學實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搭建
我們對比傳統(tǒng)教學法、混合式教學法下《分析化學實驗》的教學平臺與教學資源的不同之處,如圖1所示??梢钥闯?,傳統(tǒng)教學法主要利用化學實驗教室講解實驗課程并進行實驗操作,學生的學習資源主要來源于實驗教材、及相關圖書資料。傳統(tǒng)實驗課程主要以教師灌輸式教學為主導,學生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現代“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對大學教學模式的改革產生了重大的推進和影響,各大網絡學習平臺層出不窮,如:網易課堂、騰訊課堂、中國大學MOOC[3]等。這些平臺資源豐富,但較分散,根據我院學生及課程內容情況,選擇將雨課堂、大學MOOC[3]、微課小視頻、和MOOLSNET
移動虛擬實驗室整合應用到《分析化學實驗》授課中,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前給學生推送相關中國大學MOOC慕課和教師自制微課視頻,幫助學生預習,在掌握理論知識后進入MOOLSNET移動虛擬實驗室手機APP,學生可以提前熟悉實驗操作過程并且反復練習模擬實驗操作,以減少實際操作的失誤。教師錄制的微課教學視頻是實際教學的真實展現,相比網絡上的慕課視頻,教師更了解自己學生的學習及動手能力情況,更容易掌握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錯誤操作,因此教師錄制的微課視頻針對性很強。此外,也鼓勵學生自制實驗操作小視頻,激發(fā)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這些資源將“教與學”充分融合,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將學習延伸到網絡中,改善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提升了課程教學的信息化水平。
2 《分析化學實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的成功與否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F將傳統(tǒng)式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設計列在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實驗課前,學生按教師要求進行預習,照書本抄寫預習報告。課中,教師按書本內容講解實驗目的、原理、步驟及需要注意細節(jié)部分,然后學生開始做實驗,我們經常會發(fā)現有些學生在實際聽課時會出現走神、玩手機、心不在焉的情況,做實驗時,手忙腳亂,機械式的操作,不會自己的思考。對于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也不提問,只是匆匆去做,實驗后為了完成任務,“依樣畫葫蘆”抄寫報告。因此,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較差。
為了改善傳統(tǒng)教育方式帶來的缺點,提出混合式教學模式,其設計過程如表1所示。該模式主要融入了線下操作,將預習效果大大提高。課前,利用“雨課堂”給學生推送本節(jié)課的相關慕課視頻,學生可自行安排時間觀看。借助MOOLSNET平臺,學生課前簽到答題并按步驟進行虛擬實驗操作,類似于闖關游戲,可使學生在玩中學,提高了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及預習效果。教師可在后臺查看學生觀看視頻、問題回答和虛擬操作情況,將各環(huán)節(jié)權重輸入平臺成績定量,便可匯總總成績,在線答題測試及學生操作虛擬實驗的成績,平臺會直接給出評分,不需要教師做額外的匯總統(tǒng)計工作。教師可根據學生課前的完成情況給出實驗預習分數,占總分數的20%比例。實驗中,教師以引導教學為主,及時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學生通過分組討論交流等形式,獨自完成實驗任務。教師根據學生實驗操作的熟練度、規(guī)范性及認真程度給出本實驗的主要成績,占總分數60%比例。實驗后,教師將本實驗的相關思考題布置給學生,學生認真完成實驗報告及思考題部分,掌握本實驗的基本知識要點,該部分占實驗總分數的20%。
3 結語
目前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將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融入到《分析化學實驗》的教學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較好效果。
參考文獻:
[1]穆瑞花,劉斌,常薇,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分析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J].山東化工,2020,049(003): 165-166+168.
[2]劉梅.“互聯網+”背景下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J].輕紡工業(yè)與技術,2019,048(011):169-170.
[3]高瑞潔,王春艷.基于MOOC課程的大學生在線學習習慣調查研究[J].林區(qū)教學,2020,000(005):39-42.
作者簡介:
高婧(1988- ),女,遼寧沈陽人,助理實驗師,主要從事分析化學實驗教學工作。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2018年無水無氧條件下1,3-癸二烯的合成及表征移動虛擬仿真實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