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蕾
摘要:青春期是學生生命成長中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個體,伴隨著生理發(fā)育帶來的心理和認知變化,會對個體行為的發(fā)展帶來一定影響。青春期的學生如果由生理發(fā)育帶來的需求沒有得到科學的回應和指導,容易導致其身心健康受到危害。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及時幫助學生掌握健康的發(fā)育知識,使其掌握自我保護和與異性交往的相關技能,提升青春期身心健康的水平。
關鍵詞:留守學生;青春期教育;教師指導;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0X(2020)15-0030-03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個特殊的生長期,這一時期的學生面臨著身心的變化會產生更多的不適應和焦慮。而留守學生,尤其是鄉(xiāng)村地區(qū)的留守學生,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呵護、陪伴與引導,容易影響其青春期的心理發(fā)育。本文將以農村留守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對留守學生青春期知識獲得、生理發(fā)育、青春期性心理發(fā)展、異性交往指導、性保護指導等方面的調查,對留守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期能對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
一、研究方法
(一)樣本選擇
本研究選擇杭州地區(qū)淳安縣某小學高年級和某鄉(xiāng)村初級中學班級學生為樣本進行調查,以調查對象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在本縣或以外地區(qū)務工半年以上的標準界定留守學生。
(二)問卷與訪談設計
在參閱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針對留守學生青春期健康教育需求相關問題設計問卷,并通過預調查修訂問卷。調查內容分為生理發(fā)育、性心理發(fā)展、異性交往指導、性保護指導、青春期健康教育方式等五個方面。問卷以客觀題和開放題的形式組成,以訪談法的方式進行。
(三)數據搜集
在樣本點將小學六年級、初一學生符合條件的樣本作為調查對象,由調查人員指導進行訪談式回答與記錄。其中調查留守學生78名,包括男生40名,女生38名。調查對象年齡為11至13周歲,他們的父母均為雙方或其中一方在外務工。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多渠道了解生理發(fā)育知識
根據調查結果發(fā)現,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青春期生理發(fā)育知識和青春期健康知識。其中,廣播電視等網絡媒體是學生了解青春期知識的主要途徑(見表1)。根據調查顯示,學生自己在網絡、書籍上查閱相關資料的比例高達72%,并對身體發(fā)育變化及原因、身體構造、生殖器官護理、青春期身體保健、男女差別、異性交往、預防侵害和預防艾滋病的情況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性心理發(fā)展變化較為內隱
調查中,當問及留守青少年學生身體發(fā)育期的心態(tài)時,有85%的學生表現出不適應、無感、疑慮、煩惱、害怕的負面情緒(見表2)。在面對有關性發(fā)育討論的態(tài)度問題時,“摒棄羞澀、大方討論、不污名化”的選項選擇比例只有不到15%。可見,留守學生對性心理發(fā)展變化的內隱傾向較明顯。
(三)異性交往指導需求迫切
針對調查中如何看待同伴中“男女配對游戲”的問題時,有87%的學生因男女同學交往中“界限”問題表達出了“不喜歡”的態(tài)度。另在“是否希望與父母或教師聊男女交往的話題”調查時,有65%的學生表達了希望父母或教師能夠就此話題和他們進行交流,因為“他們會給予有用的意見”(見表3)??梢姡绾闻c異性進行交往、交往的界限如何是這一階段學生較為關注的一個問題。
(四)性保護指導較為缺失
在針對預防艾滋病的訪談調查中,有92%的學生能說出一種及以上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但完全表達正確的(血液傳播、性行為傳播和母嬰傳播)學生只占5%。其中也有一些錯誤認識,比如認為唾沫、味道會傳播的占12%??梢?,學生對艾滋病傳播途徑的了解不到位(見表4)。同時,在預防性侵害的問題訪談中,有些學生能夠識別一些危險場景,但對核心的要素比如“越界的身體接觸”等不能表達到位??梢姡瑢W校對學生性保護的指導是不充分的,仍需做進一步提升。
(五)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渠道不足
訪談結果顯示,88%的學生表示家長從未和他們聊過青春期發(fā)育的問題,即使有也都是粗淺的詢問,沒有深入溝通,主要由于留守學生家長的青春期健康教育能力有限;同時96%的學生表示非常希望教師可以和他們談這個話題,并且在“比較喜歡怎樣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渠道”訪談中,77%學生表達了希望學校能夠開設系列課程來討論這個話題(見表5)。
三、結論與建議
(一)傳授科學、全面的青春期健康知識
1.使學生了解全面科學的生理發(fā)育知識。留守學生的性知識來源較為單一,可能還會接受到不科學、不全面的發(fā)育知識,容易引起認知上的問題,導致心理與行為的沖突;同時,他們的學習環(huán)境中也缺少必要的、科學的青春期健康教育課程。因此,學校、教師和家長應形成合力,提供給他們科學的生理發(fā)育知識。
2.使學生掌握準確的預防性傳播疾病的知識。以典型的性傳播疾病為例,調查顯示留守學生習得的有關預防艾滋病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是不完整、不科學的。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修補不完整的信息、澄清錯誤的信息,使其掌握科學、準確、客觀的預防傳播疾病的知識。
(二)指導學生學會心理調適和與異性交往
1.對學生的性心理變化進行調適。伴隨著身體的發(fā)育,青春前期的學生開始對性感到好奇,對身體、發(fā)育、體貌有探索的興趣,對與其相關的話題開始變得敏感,對自身身體變化也產生了許多好奇,并會外顯到具體的行為中。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能識別這些變化及由此帶來的需求,能夠疏導及幫助學生調適心理狀況。通過上述調查來看,留守學生在這方面的表現一般更加內隱,學生呈現出來的外部表現可能是碎片的、隱晦的,因此,這就更加需要教育工作者細心發(fā)現、深入分析、準備把握和耐心疏導。
2.對學生進行正向的異性交往指導。據調查顯示,留守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存在一些普遍的特征,比如情緒情感較為內隱,但同時對安全感的需求較高,心理波動起伏大。與此同時,在家庭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使得他們缺乏與父母的情感聯結,容易導致他們在異性交往中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能夠分析、識別學生內心的真正需求,能提供給他們一些和異性同學交往的基本方法。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同伴教育的方式,聚焦案例加以討論,以幫助學生在相互的討論、溝通中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三)傳授學生一些預防性侵害的技能
站在教書育人的立場上,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學校教育傳授給學生一些預防性侵害的技能,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抓住相關重點內容開展教育。比如,教給學生識別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性侵害的危險情境;幫助學生識別相關的危險信號(警惕陌生異性的靠近、提防熟悉的人對身體的越界接觸等)。同時,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案例加以分析,以便幫助學生獲取可以借鑒的經驗。
(四)優(yōu)化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形式
1.綜合運用多元學習方式。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留守學生的生活體驗較為單一,且日常接觸到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形式相對有限。因此,學校為學生提供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學習空間還是比較大的。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開拓多種教育方法和學習方式增加學生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多元體驗,比如講授法、主題班會、案例分析、講故事、看電影、特邀專家講座、組織討論等。
2.挖掘家庭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留守學生健康教育中最大的問題在于親子家庭教育的缺失。那究竟應如何鼓勵、幫助、指導父母積極介入、主動參與,筆者認為,家長應增加與子女溝通交流的頻率,可以就一些專門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積極探究子女的內心需求,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內心的疑惑。同時,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與教師的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從而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改善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