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鉞 王凱
〔摘要〕為探索學生在小升初過程中心理適應性的變化情況,選取五四制、六三制、九年一貫制各一所學校的小學畢業(yè)年級全體共636名學生進行為期一年半的追蹤研究。結(jié)果顯示:三種學制學校學生考試焦慮情境適應性無顯著變化;五四制學校學生初一下學期身體與體育競賽適應顯著低于初一上學期及五年級下學期;六三制學校學生初一下學期陌生情境與學習情境適應顯著高于六年級下學期,初一下學期的身體與體育競賽適應顯著低于初一上學期及六年級下學期;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初一下學期陌生情境與學習情境適應顯著高于初一上學期及六年級下學期,初一下學期的身體與體育競賽適應顯著低于初一上學期及六年級下學期。可見小升初學段過渡中,不同學制學校學生心理適應性的變化均從初一下學期開始出現(xiàn),而學段過渡發(fā)生的時間影響了其心理適應性變化趨勢。
〔關鍵詞〕小升初;心理適應性;學制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35-0007-04
一、問題提出
小學升初中是學生心理發(fā)展變化的轉(zhuǎn)折期,生理和心理都進入快速發(fā)育時期,加上學校學習節(jié)奏的變化,會給學生帶來多方面的壓力,使他們面臨很大的適應困難。心理適應性指個體在使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tài)適應環(huán)境要求時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本研究中,心理適應性指學生在小學升初中學段過渡階段表現(xiàn)出來的機體和心理特征。
國內(nèi)有學者對初中生的學校適應做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約有30%的學生對初中生活不適應[1]。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進入初中后,在學習適應、自我適應、情感適應、人際適應、生活適應上呈現(xiàn)適應—不適應—適應的特點,并且親密型師生關系能預測良好的學校適應[2-3]。
國外有學者在1983年對兩種學制的學校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一所學校為八四學制,一所為六三三學制,前者學生只需要面臨一次過渡,而后者則要面臨兩次過渡,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過渡發(fā)生在什么時間,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消極影響[4]。近年來研究者開始更多地關注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學生在學段過渡中的心理適應,包括人格特質(zhì)、行為問題、學校喜愛、抑郁特質(zhì)以及壓力應對[5-7]。
國內(nèi)研究僅考察了初中階段學生的適應性,并沒有對比學生小學時期的情況,難以說明這些結(jié)果是學生自身對學校生活的不適應引起的,還是小升初變化引起的。國外相關研究雖然相對比較成熟,但可能存在文化差異。
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如下問題:1.小升初學段過渡中學生的心理適應性將如何變化?2.不同學制是否會對小升初學段過渡中學生的心理適應性產(chǎn)生影響?對以上問題的探討既能填補我國相關研究的空白,又能對學校教育管理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具有較強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本研究選取天津市某區(qū)三種學制學校——五四制(S1)、六三制(S2)、九年一貫制(S3)小學畢業(yè)年級全體63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該區(qū)共四所小學,其中一所為新建校,沒有畢業(yè)年級,因此未參與),在小學畢業(yè)年級下學期(T1)、初一上學期(T2)及初一下學期(T3)進行三次測試。以上學校小學升初中均無選拔性考試,直接升入對應初中。
最后共回收有效問卷596份,有效率93.7%。其中男生占51.5%,五四制學校學生平均年齡10歲,其他兩所學校平均年齡11歲,各學校男女生人數(shù)及平均年齡見表1。
(二)研究工具
使用陳會昌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適應性問卷(APAS)”,采用五點計分法,Cronbachs α為0.77,包括考試焦慮情境適應、陌生情境與學習情境適應、身體與體育競賽適應三個維度,得分越高表示適應性越好。
(三)數(shù)據(jù)處理
使用SPSS 21.0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
三、結(jié)果
(一)學生心理適應性的三次測量結(jié)果
三種學制學校學生心理適應性三次測量結(jié)果平均數(shù)及標準差如表2所示,根據(jù)陳會昌編制問卷常模的量表均分,即考試焦慮情境適應2.66、陌生情境與學習情境適應3.04、身體與體育競賽適應3.65,可以看出,考試焦慮情境適應和陌生情境與學習情境適應三次測量均分均高于常模均分,身體與體育競賽適應上五四制學校三次測量均高于常模均分,六三制及九年一貫制第三次測量低于常模均分,因此總體適應情況良好[8]。
(二)心理適應性在小升初過程中的變化情況
為考查學生在小升初過程中心理適應性的變化情況,對三種學制學校三次心理適應性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如表3:三種學制學校學生身體與體育競賽適應性三次測驗差異顯著(S1:F=20.122,p<0.001;S2:F=94.556,p<0.001;S3:F=80.601,p<0.001);S2及S3學校學生陌生情境與學習情境適應三次測驗差異顯著(S2:F=3.679,p<0.05;S3:F=6.31,p<0.01)。其他方面無顯著差異。
為進一步考查學生在小升初過程中心理適應性的變化情況,對以上多因素方差分析中差異顯著的項目進行兩兩比較,結(jié)果如表4所示:(1)隨時間發(fā)展,三種學制學校學生身體與體育競賽適應性顯著降低,T3顯著低于T1、T2,(S1:T1-T3=0.3987,p <0.001,T2-T3=0.2956,p<0.001;S2:T1-T3=0.8666,p<0.001,T2-T3=0.7806,p<0.001; S3:T1-T3=0.7450,p<0.001,T2-T3=0.7777,p<0.001);(2)隨時間發(fā)展,S2、S3兩所學校學生陌生情境與學習情境適應性顯著提高,S2學校T3顯著高于T1(T1-T3=-0.1840,p<0.01),S3學校T3顯著高于T2、T1(T1-T3=-0.1634,p<0.05,T2-T3=-0.2509,p<0.01)。
四、討論
(一)學生心理適應性的變化從初一下學期開始出現(xiàn)
心理適應性變化在初中入學第一學期未表現(xiàn)出來,第二學期開始出現(xiàn):三種學制學校的學生陌生情境與學習情境適應、身體與體育競賽適應均在初一下學期出現(xiàn)顯著變化,所有學校學生的考試焦慮情境適應性無顯著變化。有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學生并不會在進入初中初期就表現(xiàn)出不適應,而是會經(jīng)歷一個適應—不適應—適應的過程[2]。本研究認為,由于第二次測試是初中入學第二個月進行,學生在剛升入初中的第一學期,自身仍會延續(xù)小學時期的學習生活習慣模式,學生對各方面的變化體會并不明顯,因此此時并未出現(xiàn)心理適應性的變化。而第二次測試是在初一第二學期的五月份進行,已有足夠的時間表現(xiàn)出適應性的變化。在本研究中,考試焦慮情境適應均未出現(xiàn)變化,本研究認為,可能是因為該區(qū)無小升初考試,都是小學畢業(yè)后直升對應的初中,因此學生無升學壓力,對于考試的壓力較小。
(二)學生身體適應性降低,而對陌生情境的適應性增強
三種學制學校學生在小升初學段過渡中均表現(xiàn)出身體與體育競賽適應性降低,同時六三制、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在小升初學段過渡中陌生情境與學習情境適應增強,五四制學校無顯著差異。本研究中身體與體育競賽適應所考察的是生理方面的反應,如“體檢時,我的脈搏、血壓等指標因為緊張而比平時高”,身體不適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學生進入青春期,生理開始急劇發(fā)育變化的趨勢一致。而在心理上,隨著進入初中時間的增長,學生對學習環(huán)境逐漸熟悉,同時有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從六年級到初一,女生明顯成熟,活動能力增強,而男生多動、交往不良等行為明顯減少,說明學生自身心理逐漸成熟,適應能力隨之提升[9-10]。
(三)學段過渡發(fā)生時間影響心理適應性變化
Blyth、Simmons和Carlton-Ford[4]認為,無論過渡發(fā)生在什么時間,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消極影響。這點與本研究關于身體與體育競賽適應變化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選取的三種學制學校,六四制及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學段過渡時間比五四制學校學生晚一年,所有學生的身體適應性都降低了,但在陌生情境的適應性上結(jié)果不一致。六三制學校和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陌生情境的適應性增強,五四制雖無顯著性差異,但三次均分逐次降低,變化趨勢與其他兩所學校不同,且過渡發(fā)生時間亦早于Blyth等研究中的時間??梢妼W段過渡發(fā)生時間越早,對心理健康越可能產(chǎn)生消極影響。如前所述,這可能是因為學生個體身心發(fā)展不夠成熟所致。
五、建議與不足
根據(jù)本研究結(jié)果,建議初中新生適應性教育應有一定的持續(xù)性,不應僅在入學初期進行,而應隨時關注學生發(fā)展情況,根據(jù)學生身心變化及學習要求變化進行持續(xù)性的適應性教育。比如入學初期應適應學習要求的變化,而考試焦慮情境適應性雖無變化,但學生在初三將面臨中考,也應提前進行適應性教育。另一方面,對學段過渡發(fā)生較早的學生,更要關注其心理適應性發(fā)展情況,相關學??梢蕴崆伴_展有關教育工作。
本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對于五四制學校學生陌生情境的適應的發(fā)展還不能準確下結(jié)論,可以增加測量次數(shù),進一步確定其變化趨勢;其次,本研究對學生心理適應性的影響因素研究不足,后續(xù)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考察班級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等對學生心理適應性的影響情況。
注:本研究系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重點課題“小學升初中學段過渡中學生心理適應性的特點研究”(EB108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喬小平. 淺談初中新生入學心理適應能力狀況的成因及對策[J]. 中國電力教育,2010 (36):170-171.
[2]李慧莉,顧永清. 初中新生入學適應的發(fā)展研究[J]. 曲靖師范學院學報, 2003,22(3):102-105.
[3]楊阿麗,方曉義,李輝,等. 云南省中小學生師生關系發(fā)展特點及對學校適應的預測[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23(2):49-56.
[4]Blyth D A, Simmons R G,Carlton-Ford S. The adjustment of early adolescents to school transition[J].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83,3(1):105-120.
[5]Poorthuis A,Thomaes S. Personality in action :can brief behavioral personality tests predict children's academic and social adjustment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secundary school? [J]. 2014,30(3):169-177.
[6]Lucy R,Norah F,Shelton K H,F(xiàn)rances R.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nd academic attainment at the transition to secondary school [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3,36(3):507-17.
[7]Erath S A,Bub K L,Tu K M. Responses to peer stress predict academic outcomes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middle school[J].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2014,36(1):5-28.
[8]陳會昌,膽增壽,陳建績.青少年心理適應性量表(APAS)的編制及其初步常模[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5(3):28-32.
[9]劉振靜,高安民.青島市中小學銜接過程中學生心理行為問題調(diào)查[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11,43(4):290-292.
[10]劉振靜,高安民,李玉煥. 中小學銜接期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 精神醫(yī)學雜志,2011,24(4):257-259.
(作者單位:天津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國際學校,天津,300457)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