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洲
摘要:烏龍茶是發(fā)酵茶的一種,經(jīng)過炒青和烘焙等多道制茶工序制作而成,口味獨特,并且能夠促進減肥和降脂肪等功效。本文對當前使用的烏龍茶制作技術進行探索和分析,并對制作技藝和品質進行總結,以便為烏龍茶制作提供實踐依據(jù)。
關鍵詞:烏龍茶,制作工藝,品質
1 采茶的質量
烏龍茶是半發(fā)酵茶,也是傳統(tǒng)名茶之一,其是綜合紅茶和綠茶的技藝得到的烏龍茶的制作技藝。烏龍茶的制作原料是茶青,因此茶青的好壞關系著毛茶的質量和品質,因此在制茶過程中需要對茶青的采摘技藝進行嚴格的要求。
在對茶青進行采摘時,需要采取騎馬采收的方法,也就是利用食指梢和拇指固定住茶枝,然后將茶樹葉片分在指頭的兩側,利用輕微的力量向上折茶葉枝條,這樣就可以使得烏龍茶的茶青在采摘時避免出現(xiàn)葉瓣損傷等現(xiàn)象,降低茶葉品相;也可以使得采摘的茶葉瓣均勻一致能夠方便快速加工。由于生長高度的不同,茶青需要分批次進行采摘;新梢頂葉對夾后在3~5天內需要開始進行采摘葉片,隨后進行下部葉片的采摘。對茶青進行采摘時往往在清晨進行,但是需要露水干后才能采摘,以便葉片不含水分進行下一步的晾曬工作。
2 茶青的曬制
在茶青曬制時會受到其含水量、厚度、陽光強度以及室內外的溫度的影響和制約。一般情況下葉片含水量多且質厚、陽光照射不強的地方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曬制,反之則需要較短時間的曬制過程;同時秋茶、下午茶以及夏暑茶等需要較長的曬青時間;偏老葉片和嫩青的葉片也需要較長的曬制時間;受傷葉片則需要較短的曬制時間。根據(jù)天氣環(huán)境因素的綜合情況來分析,曬青的時候需要的室內氣溫在26~28℃;在室外環(huán)境下對茶葉的葉片進行曬青,時間在二三十分鐘就可以達到需要的效果。曬青過程中,需要攤薄,并且曬制過程中還要及時的進行翻曬,這樣能夠使得茶葉的葉片曬制均勻一致,并且在曬制過程中還需要翻3~4次才能達到曬青的效果;曬制過程中切忌暴曬。曬青的標準需要使得葉片由青綠變?yōu)榘稻G色或者暗綠色無光;曬青達到的最佳效果就是茶葉的葉片變軟,并且用手能夠感受到柔滑的效果。
3 茶青的做青
烏龍茶做青有搖青和靜置環(huán)節(jié),其也是使得茶葉產(chǎn)生高品質的重要關鍵工藝。做青法過程需要5~7次的搖青,并且還需要經(jīng)歷6~12個小時的過程。在每次進行搖青后,都需要將茶青進行靜置一段時間,這個靜置是在茶葉篩子上進行的。搖青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來進行,第1次和第2次可以對篩子上的茶葉進行緊密碰觸,這樣可以使得茶青的過程能夠盡快結束;第三四次則才用搖篩的方式進行,每個茶葉篩放置4公斤左右茶青,然后利用篩子進行上下或者左右搖動,使得每一瓣茶青都能夠與篩子進行緊密摩擦,破壞茶青葉瓣的邊緣細胞,使得茶青能夠盡快的起紅。第五六次則是搖青,這個過程是在長200厘米、網(wǎng)眼為0.6×0.6的搖籠中進行,這樣可以促進烏龍茶的香氣以及茶青的紅度。搖青和靜置茶青的過程中需要把控時間的長短,這個一般都是從短到長進行設置;對茶青進行攤薄的時候厚度也需要從薄到厚進行演變;做青的時候室內溫度控制在25℃、相對濕度在80%環(huán)境下最為適宜。
4 茶葉的分檔
4.1 炒青
炒青是烏龍茶制作的最關鍵的制作工藝之一,其目的是將茶葉內的一系列酶促氧化反應進行制止,對已經(jīng)形成的品質進行鞏固,同時可以繼續(xù)將茶葉中的水分進行散失,以便進行下一步的程序。適度做青的茶葉,體內的內含物質以及水分已經(jīng)達到烏龍茶內質的要求,這個時間必須盡快將酶促反應進行抑制,否則做青后的茶葉會繼續(xù)發(fā)酵使得紅變過度,不利于茶湯的褐色素物質進行反應。炒青分為手工和機械炒青。一是手工炒青。這是一個傳統(tǒng)的工序,其優(yōu)點是能夠使得炒青均勻,而且適度也容易把握;在炒制的過程中要將茶青放置在口徑50厘米的斜鍋內,鍋溫能夠達到210~230℃,做青葉下鍋后,還需要立即翻炒,注意要均勻翻動,以便能夠散發(fā)部分青氣和水分。在臨出鍋時均勻散水,以便出鍋揉捻。二是機械炒青。機械炒青又分為人工手搖和滾筒炒青兩種。手搖炒青投葉要均勻適當,翻炒要均勻,同時注意燜炒,防止水分過多散失。滾筒炒制時對火候要嚴格把控。
4.2 揉捻
茶青殺青后要等到溫度降低到30℃的時候在進行揉捻。這樣可以將茶的葉子卷成條狀物,茶葉也能夠達到非常耐沖泡的效果。揉捻時需要把控工序,注意投葉的時間和投葉量。揉桶盡量小不宜太大,一般揉捻7分鐘左右為最佳;嫩青揉捻時間則控制在5分鐘,如果茶青偏老的話需要揉捻8~10分鐘。然后從輕到重進行加壓,使得茶青全部變成均條后就可以將茶葉條從捻桶中取出來。
4.3 茶焙
茶焙有初焙、二焙和復焙3道不同的制作工序。初焙過程一般選用大型的烘干機,專人看管,將烘干機的溫度控制在90~130℃;對茶胚需要均勻攤薄后再裝到烘干機內;烘干的程度為6成左右為宜,如果稍有觸手感可以進行第二道程序,也就是二焙。二焙,初焙后的茶葉需要盡快的攤薄使其散發(fā)熱量,這樣可以達到茶的色香味效果。二焙一般都是在焙籠中進行,需要注意將溫度由高到低進行變化,同時將茶葉薄攤勤翻,注意防止茶葉掉到籠中產(chǎn)生煙火味。復焙,需要將二焙后的干燥茶葉再裝入到籠子內,一般裝焙籠子達到八成為最佳,復焙的溫度控制在34℃,時間控制在三四個小時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