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摘 要:歷史課程作為一門基礎性的人文社會科學,它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使命。將時事報道引入歷史課堂教學中不僅能較好地實現(xiàn)了學科之間的融合,拉近了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做到學以致用,更能從情感方面激發(fā)出學生的愛國情懷,加強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本文從“時事報道巧引入”“時事報道引熱議”和“時事報道化真情”三個方面出發(fā),以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的《鴉片戰(zhàn)爭》一課為例,結合時事報道淺議其對學生愛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育,以期凸顯歷史學科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關鍵詞:歷史教學; 時事熱點; 愛國情懷; 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12-011-002
2011年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1]”歷史課程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的教育使命,承載著引導學生肩負起社會責任的時代使命,承載著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的情感使命。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在歷史課程中培育愛國情懷素養(yǎng),需“注重拓展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挖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借助學生所處時代的時事熱點話題引入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聯(lián)系古今中外,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比中,啟發(fā)學生的歷史智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達成愛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育目標。
一、時事報道巧引入——情感碰撞
所謂情感碰撞指的是對某一事物或事件在不同時期所處狀態(tài)下所持有不同的情感體驗時,情感之間經歷碰撞、交叉和沖擊,進而重塑對該事物或事件新的情感體悟。情感的沖擊力度很大程度上會引起學生的情感碰撞,并進而影響到學生新情感體悟的產生。因此,在學生掌握基本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借助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時事報道,在鮮明的歷史時空對比下,引發(fā)學生比較近代中國和當代中國的發(fā)展現(xiàn)狀,引起學生情感的碰撞,從而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形成新的情感體驗和歷史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素養(yǎng)。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的《鴉片戰(zhàn)爭》一課,掀開了近代中國落后挨打、屈辱受欺的歷史帷幕,中國被迫開始從封建社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對這段歷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無不對西方列強的侵略行為痛恨不已,更對清政府的懦弱無能捶胸頓足。面對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yǎng)牢騷滿腹的讀書人,更是為了引導學生認識到真正的愛國之舉,這才是愛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的核心所在。筆者以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鴉片戰(zhàn)爭》一課的導入為例。
材料一:美國CNBC報道時,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原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材料二:烏干達《新愿景報》記者塔德奧·布萬巴萊認為,通過國慶閱兵,中國向世界傳遞出明確信息,即中國有強大能力捍衛(wèi)國家主權,保護自己不受任何外來勢力威脅,同時中國將始終如一地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奉行不干涉他國內政政策。
導入語:同學們,正如材料所示,在2019年10月1日震驚世界的中國國慶閱兵儀式上,中國無疑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目前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國威,無疑向世界人民證實了中國人的不斷奮起和國家的騰飛,更向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捍衛(wèi)國家主權,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今天的中國是世界鎂光燈下耀眼的明星,而近代的中國卻是帝國主義國家宰割的獵物。那一次次被動挨打的累累傷痕,那一份份屈辱的不平等條約,那一段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正是今天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正是今天中國堅決捍衛(wèi)國家主權尊嚴的根本所在。今天就讓我們回到180年前,揭開鴉片戰(zhàn)爭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從屈辱中尋找強國的智慧所在。
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首因效應的概念,他指出“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生的顯著的影響作用,它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種心理傾向,許多人習慣稱之為‘第一感[2]”因此,導入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第一印象的塑造,尤其是對學生的情感熏陶以及正確價值觀的養(yǎng)成上顯得尤為重要。導入過程中,基于學生對鴉片戰(zhàn)爭的學習基礎,以2019年10月1日具有世界反響的國慶閱兵大典的時事報道為切入點,呈現(xiàn)外媒對中國在閱兵儀式上雄厚軍事實力的報道,在中外時空的對比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近代的屈辱歷史和當代中國的輝煌成就,另一方面需要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從學生的情感上強化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在歷史的比對中,在情感的碰撞下,引導每位學生意識到自豪的背后是曾經的屈辱,曾經的屈辱是當今中國騰飛的助推器。今天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眾國矚目的成就,離不開每一輩人的砥礪前行,離不開每一輩人為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矢志不渝。
二、時事報道引熱議——情感交流
在經過導入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情感體悟進行初步重塑之后,如何進一步加深學生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愛國意識,豐富其人生價值觀呢?這就需要在課堂上借助小組活動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通過對時事報道的選取、展示與探討,在問題的牽引、小組的合作下,鼓勵學生敢于表達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為學生強烈情感體驗的激發(fā)營造良好的氛圍?!而f片戰(zhàn)爭》一課的教學重難點在于幫助學生認識到戰(zhàn)爭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司法、領土等國家主權,中國的社會性質由此開始從封建社會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ㄉ鐣袊臍v史也被迫進入了屈辱的近代史階段。當下時事報道的引入,將歷史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發(fā)揮歷史鑒知往來的作用,以活動討論的形式,啟發(fā)學生堅決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愛國之舉。
材料一:加拿大公民康明凱、邁克爾涉嫌從事危害中國國家安全活動,中方有關部門理所當然依法對其采取強制措施。中方相關部門依法保障了他們的正當權益,并為加方正常履行領事職務提供了必要協(xié)助?!拔覀兌卮儆嘘P國家切實尊重中國司法主權”?!A春瑩
材料二:問:據(jù)報道,印度政府于10月31日正式實施《查謨—克什米爾重組法》,成立“查謨—克什米爾中央直轄區(qū)”和“拉達克中央直轄區(qū)”,分別在斯利那加和列城舉行兩區(qū)邦長就職儀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答:印度政府正式宣布成立的所謂“查謨和克什米爾中央直轄區(qū)”和“拉達克中央直轄區(qū)”,將部分中國領土劃入印度行政管轄范圍,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印度通過單方面修改國內法律和行政區(qū)劃的方式,挑戰(zhàn)中國主權權益。這一做法是非法的、無效的,不會改變有關地區(qū)在中國實際控制下的事實,不會產生任何效力。
——環(huán)球時報《印度將中國領土劃入所謂直轄區(qū),外交部:這是挑戰(zhàn)中國主權權益》
材料三: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問題1.結合材料一、二回答,中國外交部對他國威脅我國哪些主權做出了堅決的回應?材料中的這種種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問題2.結合材料三回答:奢侈品蔻馳官方的道歉說明了什么?問題3.作為學生,以后面對威脅我國國家主權的行為應該持什么態(tài)度?對此,你們對國家有何建言獻策?
在問題的牽引下,在學生討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他們認識到面對當今社會的霸權主義,中國始終站在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立場上,不斷強大自身綜合國力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提升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凝聚力以對抗霸權主義。堅定地捍衛(wèi)國家主權才是當今學生最需具備的價值觀念和愛國意識。
三、時事報道化真情——情感升華
學生情感的升華更多地需要從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切身感悟中得到。因此,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通過時事報道感悟到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要鼓勵他們在自己對時事報道的閱讀和觀看后感悟報道背后所滲透的國家主權觀念,從而升華自身對國家主權觀念的理解,印刻始終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愛國情懷?;诖耍诒菊n結束之后,我布置了要求學生自主觀看新聞報道,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下對時事的觀后感,感悟近現(xiàn)代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英勇奮斗和艱苦探索,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中的決定作用。體會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體會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一路走來的艱辛,體會革命者們的不易與頑強,體會中國始終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作為首要的重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強化對學生愛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時事報道與歷史學科的結合,不僅是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下與時代、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更是史政學科不分家的表現(xiàn)。學生在回望歷史的過程中,展望現(xiàn)在與未來,帶給他們的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啟發(fā)他們以史為鑒,在歷史的步伐中感悟現(xiàn)在,珍惜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未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6頁
[2]新華教育(北京)研究院.努力就有收獲,人人都能成功,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9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