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菲丹
摘 要: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系列的微事物隨之涌現(xiàn)出來,如微博、微新聞、微電影等。微課以其短小精悍的特征順應了社會對知識的快速需求。在信息技術(shù)能力提升工程培訓中首次與微課親密接觸,對此產(chǎn)生了興趣。因此特意嘗試了把微課運用于二年級上《“貝”的故事》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微課非常符合學生的學段特點,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guān)鍵詞:前置性微課;有效教學;自主學習
緣起:對“課前學習”的反思
我們的語文課標倡導“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其實,這里的“學”不僅指課堂上的學習,也可以指課前的學習。要踐行“以學定教”,勢必要把一部分學習前置,課前學生自主學習,課內(nèi)消化知識,切實提高學習效率。
目前學生課前學習存在著以下兩個方面問題:
1.學習目標不明確,形式千篇一律。
說到課前學習,大家自然會想到預習課文。布置預習,很多教師要么只有“預習課文”這一籠統(tǒng)的要求,要么就是“老三篇”:一讀課文;二查字詞;三概括主要內(nèi)容。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既沒有體現(xiàn)年段特點,又沒有學習對象之分。從童話到散文,沒有課文、體裁之別。
2.學習資源單一,缺少學法和指導。
課前布置了預習要求,學生該怎么學習?沒有學法提示,亦無具體引導,學生無從下手。學習資源單一,除了教材,很多學生只能借助《小學教材全解》來摘抄相關(guān)的知識要點。
要提高學習的效率,應該從學生出發(fā),進行重構(gòu),或者從學生學習的心理與學習特點出發(fā),重新進行教學設計??梢愿鶕?jù)學生學習規(guī)律,設計“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制作配套學習資料——前置性微課,以有效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下面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教材《“貝”的故事》為例,談談前置性微課的設計。
解讀:對“前置性微課”的認識
前置性微課:教師上課前把事先制作好的微課放在網(wǎng)上供學生在家觀看,或在課堂師生討論前讓學生先觀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用于背景知識的鋪墊:一篇課文值得講解的東西有很多,課堂上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都講,可以做成微課,為學習重難點內(nèi)容做好準備。
(2)用于重點知識的預習:讓學生嘗試學習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試學情況更好地把握學情,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
實踐:對“前置性微課”的設計
一、前置性微課的內(nèi)容
《“貝”的故事》是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識字課。這篇課文由貝類引入,講述了古人對貝的喜愛,講解了由貝衍生出來的漢字,如:賺、培、購、貧、貨等,通過簡單的文字,讓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剛開始是用具體的事物幫助記憶,交流思想,然后依靠集體的智慧,經(jīng)過時間的演化,就形成了今天關(guān)于貝的漢字。二年級的孩子,對漢字的起源不是很了解,但課文比較形象生動,學生容易接受。因此,在課前預習的時候就需要用到微課這種形式,幫助學生進行概念化的理解。
二、前置性微課的設計
基于微課的特點,在二年級下冊教學《“貝”的故事》的前置性學習中,我設計了一個課前自主學習單和兩個微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微課選擇了兩個很小的切口,短小精悍,僅僅截取了課文的兩個片段,提前在預習中引導學生認識貝的特點和作用,明白古人造字的神奇。本微課雖然短小,但有幾個不可忽視的特點:
1.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語言實踐的情境
正如微課的特點,作者對“貝”的介紹,類似于拿著放大鏡,聚焦課文的重點,這樣就把靜態(tài)的文字變成了活動的畫面,低段的學生從這些平淡的語言中能夠懂造字的神奇。低段的學生對靈活的動畫、生動的圖片沒有絲毫的抵抗力,在學習中,深深地被吸引了,這樣就造成專心聽講的局面,非常有效。語言的內(nèi)化,也能體現(xiàn)在其中。
2.留有空白處,啟發(fā)學生思考和發(fā)現(xiàn)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流程往往是統(tǒng)一的、定向的,不可能因為某個學生而放慢或者加快腳步,學生的差異性老師無法顧及,或者無法顧及到全部學生。但是借助“微課”,就可以尊重個性差異,思維接受能力的差異?!罢埬阕x一讀”“請你想一想”等環(huán)節(jié)的存在有利于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進行自主性學習,思考的時間和發(fā)現(xiàn)的時間不是固定的,這能夠更好地開放學生思維。
3.尋找增長點,促進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內(nèi)化
低段的孩子對漢字的學習能力是重點,而我們中國的方塊字是老祖宗的基業(yè),是源遠流長的。課文“貝”的故事只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角,是一個很細小的層面。老師通過微課對“貝”的知識點的教學,清晰有力,層次分明,喚起了低段學生對中國文字的起源的興趣,這也是中國漢字文化的無形滲透。其中,各種書法的展示,更讓學生大開眼界,這也是文字的魅力與書寫的潛移默化的功效,這也是核心素養(yǎng)中文化的有效指向。
成效:“前置性微課”教學后的效果評價
一、學生對微課的喜愛程度
筆者在203班進行了微課的實驗,并在課后對該班學生微課的喜愛程度進行了調(diào)查,如下圖所示:
根據(jù)圖我們知道了,在203班的調(diào)查中,一共是33名學生。其中,非常喜愛微課的有10名,比較喜歡的有18名,不喜歡微課的占班級的少數(shù)。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可以看出,班里85%的學生對語文課上老師設計的微課是喜歡的,說明根據(jù)語文微課教學設計原則設計出的二下的《貝的故事》的語文微課教學案例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喜愛,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學生學習興趣的變化
筆者在教學實施微課后,又對203班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前后變化做了調(diào)查,具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知道,在進行微課教學設計教學方案之前,這個班學生對語文非常喜歡和比較喜歡,也就是有興趣的學生占46.7%,
實際方案實施后該數(shù)據(jù)上升到79.9%:對語文不喜歡,也就是興趣不大或沒有興趣的學生實施前占53.3%,實驗后降至約20%。由此可見,筆者設計的語文微課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能使低段二年級的學生在微課中找到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微課后的學習效果調(diào)查
為了了解學生對語文課文內(nèi)容中重難點知識的理解情況、掌握程度和微課教學設計的實施效果,筆者在教學結(jié)束間隔一周后,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相關(guān)的檢測。該測試包括對《貝的故事》課文的重難點知識的應用,共三道大題,滿分為40分。以下是筆試部分學生得分正確率的統(tǒng)計表:
202和203班這兩個班,實施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授課方式。筆者在學習完這個單元后,還采用了測試作業(yè)紙,對兩個班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進行檢測,結(jié)論得出,203班得分正確率所占百分比達80%以上,而202班則占百分比不到50%。這說明,微課應用于低段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課文內(nèi)容中的重要知識,運用前置性微課,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我們的老師,與時代接軌,實時掌握這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有著一定的操作性。如果在教學中能進行精心的設計與開發(fā)有效的微課,運用于學生的前置性學習,那么在教學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秉健.國外微課資源開發(fā)和應用案例剖析[J].高校與高等教育,2013.
[2]夏仲文.利用微課程促進學科教學的應用研究與反思[J].中國信息技術(shù)教育,2012(11).
[3]祝智庭.微型學習:非正式學習的實用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08(2).
[4]鐘顯添.“微課”小環(huán)境下教師的教學探討[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3(16).
[5]張志宏.從面向?qū)W習者的角度架設微課平臺[J].中國教育技術(shù)裝備,2016(30).
[6]張靜然.微課程之綜述[J].中國信息技術(shù)教育,2012(1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