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珍
摘 要:深度學習是一種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思考、探索、領悟、構建等一系列學習行為所達到的一種學習效果。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而言,教師應當善于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幫助學生有效提升數學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自身數學的能力與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深度學習;方法;策略
數學學科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基礎學科,學習相應的數學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培養(yǎng)自身的邏輯意識與數學分析能力。深度學習主要是指一種引導學生通過領悟、探索、體驗、構建等方法所達到的一種學習效果[1]。筆者認為,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積極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來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與質量,從而完成數學知識的轉化,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網絡。在下文中,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具體分享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一、巧用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積極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內在驅動力,因此,教師為了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就可以從學生的學習興趣角度著手,靈活地借助相應的教學方式來優(yōu)化教學課堂,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為學生們教學“元、角、分”相關知識時,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元、角、分之間的進制關系,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商店”的游戲,使得學生在游戲中學會收錢、找錢,一來鍛煉其數學計算能力,二來在數學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不同的人民幣單位。又或者是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闖關益智游戲,在低難度關卡中,教師可以設置個位數的加減法;在中難度關卡中設置個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減法題目;而在高難度關卡中設置兩位數之間的加減法數學題,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數學計算練習中,其學習欲望與興趣受到極大激發(fā),則有助于促進其進行進一步的深度學習。
二、尊重學生個性,堅持因材施教
由于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不同的認知能力與思維習慣差異,此時,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也需要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個性,盡可能通過差異化教育來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從而縮小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使其共同進步。例如,在教師為學生講解“時、分、秒”的相關內容時,有的學生對分針與時針之間的變化關系感到難以理解;有的學生較難想象某一時刻分針與時針的對應關系;還有的學生則對特殊的時間點分針、時針位置關系表示感到困惑。此時,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于這部分內容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有效的訓練。又或者是在為學生教學“分米和毫米”這部分內容時,對于數學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應當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十進制上,鼓勵其分清分米與毫米之間的實際長度差異;對于數學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將這一課的內容與之前所學習過的“厘米與米”課程加強聯系,使其能夠快速地在上述4個單位中靈活轉換數量關系;而對于數學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而言,教師則可以鼓勵他們思考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不同的長度單位,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效結合起來,有助于鍛煉其數學運用能力,從而形成屬于自身的數學思維意識[2]。
三、促進學生認知,擴展思維焦點
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通常也是其數學思維產生以及運用的體現,特別是在學生進行數學問題分析與解答時,學生常常會跟隨題目思路相應的拓展與延伸自身數學思維。但是,由于部分學生對于基礎知識掌握不到位,從而導致他們在思考時有可能出現一定程度思維混亂的情況,此時,則容易導致學生難以將思維聚焦于關鍵數學問題上。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提倡應當在數學教學時善于幫助學生擴展思維焦點,從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促進學生數學認知角度著手。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的相關內容時,應當將正方形與長方形這兩種圖形的相同點與異同點為學生講述清楚,并在講解平行四邊形性質時,將已經掌握的正方形、長方形內容進行聯合起來,為學生建立其相應的數學認知網絡。如此一來,當他們在解決相應的圖形問題時,如進行簡單的圖形拼接、圖形重疊等能夠把問題和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逐步突破思維困境,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又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兩、三位數的加減法”知識時,可以先重點講解加減法的“進位”“退位”步驟,并為學生實際演示加減法計算的全部過程,之后再設置更高難度的計算題來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全面掌握加減法計算。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要想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收獲更高的學習效率與質量,教師自身則應當積極地采取科學教學策略,尊重學生個性,從而促進其數學認知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江云.以問題引導,促深度學習: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串”的有效應用[J].亞太教育,2019(11):169.
[2]劉賢虎.基于深度學習的問題教學略論: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中國教師,2019(11):77-79.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