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韓一鳴
摘 要:作為西方文明的起點和西方教育的源頭,古希臘文明不僅奠定了西方社會發(fā)展的文化基礎,而且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精神殿堂。其在孕育發(fā)達的思想文化體系的同時,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制度與豐富的教育理論,涌現(xiàn)出了許多智者,其教育活動與思想對于當今的小學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以史為鑒,針對我國目前小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相關(guān)思想與經(jīng)驗展開論述,以促進我國小學教學的健康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德育;古希臘;小學教學
[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分類號]G42
一、增強小學教學中的道德教育
古風時代,雅典是古希臘最具典型意義的城邦之一,首次提出以培養(yǎng)身心和諧發(fā)展的人為目的的教育,強調(diào)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這其中道德教育是核心內(nèi)容[1]。古典時代,智者派對教育的貢獻之一是提出政治家與統(tǒng)治者的預備教育,這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重視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認為道德是國家建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教育恰恰培養(yǎng)了道德。柏拉圖在《普羅塔哥拉》中指出:“當孩子初入學時,就責成教師多注意孩子的品行,其次才是學習閱讀和音樂。雅典人以智慧、正義、節(jié)制、勇敢諸品德教育青少年?!盵2]蘇格拉底的《德育論》中提到知識即美德,教人道德就是要教人知識,正確的行為是以正確的認識為基礎,同時提出道德是可教的,將知識與道德辯證統(tǒng)一,歸納出德育的內(nèi)容,即智慧、正義、勇敢、節(jié)制。亞里士多德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觀點,將教育分為三個階段,七歲之前,順應自然,主要進行家庭教育,7歲至14歲,這一時期以情感道德培養(yǎng)為主,15歲至21歲,這一時期以智育為主[3]。
然而,如今我國的應試教育依然存在“低齡化”趨勢,在小學教學特別是低年級教學中也存在。應試教育只重視學生智育的培養(yǎng),而不重視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是一種十分狹隘的教育模式[4],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為改變這一現(xiàn)象,我們可以以雅典為鑒進行改進,在課程設置方面予以體現(xiàn),教師通過講述英雄事跡向?qū)W生灌輸勇敢、忠誠的道德觀念;通過體育課、課間操、運動會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公平競爭的品質(zhì);通過音樂課陶冶品性等,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美德都大有裨益。
柏拉圖注重道德教育應從實際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道德規(guī)范抓起[5],這點同樣值得我們借鑒,縱觀現(xiàn)在的道德教育,為避免形式化教育,應當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踐行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首先做一個合格的公民,才能更好地建設和諧社會。
二、強調(diào)“為己之學”,重視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不要強制學習,要重視學習過程與學習興趣,對目前的小學教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一些學校重視知識教育而忽略興趣培養(yǎng),重視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習過程,使孩子喪失了學習的興趣,難以體會學習過程中的樂趣與學到知識后的興奮。
若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要從根本上讓學生明白“為己之學”。亞里士多德在靈魂論中將靈魂分為人的靈魂(理性靈魂)、植物的靈魂和動物的靈魂(非理性靈魂),理性靈魂指導非理性靈魂,并提出“求知是人類的本性?!笨梢钥闯鰜喞锸慷嗟掳亚笾暈槿说谋灸?,是與動物的區(qū)別所在。如果學習是為己之學,如果知識能夠讓人獲得對生命的理解,從而獲得自由和幸福[6]。其次要重視學習過程,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最早提出了寓學習于游戲的教育觀,即讓學生快樂學習,在小學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可根據(jù)具體情況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過程的快樂,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三、適當運用“產(chǎn)婆術(shù)”進行教學
“產(chǎn)婆術(shù)”是蘇格拉底的經(jīng)典教育方法,分為譏諷、助產(chǎn)、歸納和定義四步,可適當運用于對具有一定知識儲備的高年級學生的教學中。首先通過不斷的追問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接著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得出結(jié)論或答案;然后引導學生找到事物一般共性,作出歸納;最后從特殊到一般,作出定義。
本文通過對古希臘三位智者的教育思想的分析,針對目前小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可以運用于小學教學的方法,如德育方法、“為己之學”、適當運用“產(chǎn)婆術(shù)”。
古希臘教育在西方教育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教育思想與教育制度對世界教育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值得我們不斷推敲與學習。
參考文獻:
[1]寇文亮.古希臘和古羅馬學前教育遺產(chǎn)及其啟示[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9(9):55-57.
[2]戴本博.外國教育史(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70.
[3]郁燁.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漢字文化,2019(14):129-130.
[4]姜曉穎,徐偉華.淺談小學應試教育的弊端與對策[J].才智,2016(11):140.
[5]杜紅霞,呂婷.古希臘道德教育對我國當前學校道德教育的啟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35(8):92-94.
[6]李穎.自由的理性追尋:古希臘時代精神與教育思想分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6):235-238.
作者簡介:陳珂(1973.11—),女,河南省開封人,漢族,本科,中小學一級,開封市金明實驗小學語文教研組。
韓一鳴(1998—),女,河南省開封人,漢族,本科,河南工業(yè)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