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丁亞通 黨 帥 黃桃閣 史國敏 聞亞美
(周口市農業(yè)科學院,河南周口466000)
雞腿菇(Coprinus comatus)學名毛頭鬼傘,是一種藥食兼用的食用菌[1-2]。雞腿菇肉質細嫩、味如雞絲,營養(yǎng)豐富[3]。雞腿菇具有降低血糖、益脾、幫助消化及治療痔瘡的功效[4]。河南省作為我國食用菌主要生產區(qū),其食用菌的發(fā)展對中國食用菌產業(yè)具有重要影響。雞腿菇作為主要的食用菌品種之一,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因此迫切需要一套高效的栽培技術指導生產實踐。筆者結合中原地區(qū)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條件,對雞腿菇高效栽培技術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以期為中原地區(qū)栽培雞腿菇提供參考。
室內,簡易塑料菇棚或日光溫室均可栽培雞腿菇。室外,可在果園、林地、菜地、休閑田中整畦搭棚栽培雞腿菇。
根據(jù)河南省不同地區(qū)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選擇適宜的栽培時間。一般每年8月到次年3月為適宜栽培時間。
配方一:玉米芯86.7%,麩皮10%,尿素0.3%,石膏1%,石灰2%。配方二:玉米芯50%,棉子殼20%,雜木屑16%,麩皮10%,豆粕1%,石膏1%,石灰2%。配方三:食用菌菌糠、玉米芯各40%,牛糞15%,尿素0.5%,磷肥1.5%,石灰3%。配方培養(yǎng)基含水量65%~75%,pH 6.5~7.5。先干料混合攪拌均勻,然后加水攪拌至均勻,含水量控制在65%~75%。
培養(yǎng)料攪拌均勻,堆成高 1.0~1.2 m,寬 1~1.5 m、長度不限的料堆,發(fā)酵。熟料栽培發(fā)酵周期4~5 d,發(fā)酵料栽培發(fā)酵周期7~10 d。發(fā)酵期間翻堆3次,分別在建堆后第2天、第4天、第6天翻堆。培養(yǎng)料中心溫度達65~70℃翻堆1次,保溫時間不少于24 h。每次翻堆后應將堆頂整平,并在料面上每隔0.5~0.6 m打孔通氣。翻堆時注意上、下、內、外料翻勻。當培養(yǎng)料內長滿白色菌絲、培養(yǎng)料呈淺褐色且無酸、臭味,即發(fā)酵完成。
將發(fā)酵料裝入塑料袋,做到裝袋松緊適中。常壓 滅 菌采用 規(guī) 格為(17~20)cm ×(35~40)cm×0.003 cm(寬×長×厚)且一端封口低壓聚乙烯塑料袋裝料,裝料量500 g。高壓滅菌采用規(guī)格為17 cm×35 cm×0.004 cm(寬×長×厚)且一端封口的聚丙烯塑料袋裝料,裝料量500 g。
裝好的料袋4 h內進鍋滅菌。在料袋間不同位置放入3~5個感應式溫度計。采用猛火“攻頭”,使料溫盡快上升,當所有溫度計均顯示100℃時,維持10~16 h,這期間不得降溫,最后用旺火猛攻1 h,再?;饜?0~12 h后出鍋。
滅菌期間壓力升至0.05 MPa時,打開排氣閥,排盡冷空氣,繼續(xù)滅菌升壓至0.15 MPa,溫度升至126℃時保持2~3 h。
冷卻。滅菌后的料袋應移放到預先消毒過的冷卻室、接種室或大棚中冷卻,待袋內料溫降至28~32℃時進行搶溫接種。根據(jù)當?shù)厥袌鲂枨螅x擇適合當?shù)卦耘嗲揖z潔白、粗壯的優(yōu)良品種,例如新科40和新科41。
熟料栽培模式接種,接種應按照無菌操作規(guī)程進行。接種時規(guī)格為(17~20)cm×(35~40)cm×0.003 cm(寬×長×厚)的菌種袋,每袋重1000~1500 g,每袋栽培種可轉接大袋(24~28)cm×(50~55)cm×0.0015 cm(寬×長×厚)15~20袋,小袋(17~20)cm ×(35~40)cm×0.003 cm(寬×長×厚)20~30袋。
發(fā)酵料栽培模式接種,選用(24~28)cm×(50~55)cm×0.002 cm(寬×長×厚)的低壓聚乙烯栽培袋,按照四層菌種三層料或三層菌種二層料的方式裝袋接種,然后用直徑1.5 cm帶尖的木棒在料袋兩端各刺兩個透氣孔。接種量以培養(yǎng)料重的20%~25%為宜,應不低于15%。
發(fā)菌場所應提前做好殺蟲滅菌處理,用噴霧和熏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次殺蟲滅菌處理。菌絲定殖期培養(yǎng)室(棚)溫度應保持在26~30℃,菌絲快速生長期應保持在24~26℃,菌絲后熟期應保持在20~24℃。發(fā)菌期間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以下。發(fā)菌期場內,要求光照強度50 lx以下。發(fā)菌場(室)每天應保持定期通風,當氣溫高于28℃時早晚通風,當氣溫低于15℃時中午通風。每次通風不少于30 min。
接種一周后應經常檢查菌袋,觀察菌絲生長情況。15 d后視發(fā)菌情況可翻袋,并對發(fā)菌慢的菌袋扎孔增氧促進菌絲生長,一般發(fā)菌25~30 d菌絲即可長滿袋。翻袋期間發(fā)現(xiàn)污染菌袋,應及時將其清理出培養(yǎng)場所。
菌絲長滿料后脫袋,將菌棒橫排放在菌床上,菌棒間距2~2.5 cm。覆土準備,覆土應選用通氣性、持水性良好的肥沃土壤,最好選用地表30 cm以下的深層土。取土后在土中加入3%石灰,噴灑500倍高效氯氰菊酯,并調至土壤含水量20%~25%,然后攪拌均勻堆成1.2 m寬的條形堆,覆蓋塑料薄膜悶24 h,散堆揮發(fā)藥味后備用。采用一次覆土和二次覆土法在料面上覆蓋厚3~5 cm的土,菌棒間隙填滿土,再用噴霧器噴霧補水至覆土含水量為20%~25%后覆膜保濕。
催蕾:采用揭蓋膜措施通風降溫或升溫,控制菇棚溫度在16~24℃,以16~18℃為最佳。菇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5%~90%,覆土含水量應保持在20%~25%,不得直接向菇蕾噴水。其間結合溫濕度的調節(jié),靈活通風,保持空氣清新。若出菇期遇連續(xù)陰雨天應關閉菇棚通氣孔,在棚內走道上用生石灰吸濕。覆土后應以微弱的散射光催蕾,25~30 d子實體將破土而出。
幼蕾期:該階段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嚴格,菇棚內應保持溫度16~22℃、空氣相對濕度85%~90%、光照強度300~500 lx,每天通風2~3次,每次通風40~60 min。
成菇期:菇棚溫度應保持15~20℃、空氣相對濕度85%~90%。菇棚內不需要光照,應每天通風2次,每次通風30~60 min,保持空氣新鮮。
防控基本原則:預防為主,綜合防控。常見病害有細菌性軟腐病和黃斑病,通過消毒、輪作、化學藥劑、物理措施等手段進行預防。主要蟲害及防控:常見蟲害有菇蠅、菇蚊、蛞蝓等,采取物理防控、生物防控與化學防控相結合。同時采取誘蟲燈、粘蟲板、天敵害蟲及化學農藥等方式防治。個體較大的蟲害,可在夜間人工捕捉。
特殊雜菌雞爪菌防控。雞爪菌主要是通過覆土材料在基料播種階段形成對雞腿菇專一的侵染。根據(jù)雞腿菇不覆土不出菇的生物學特性,對覆土材料嚴格處理是主要防控手段之一。
覆土應選用地表30 cm以下的深層土,就地取土易引發(fā)雞爪菌感染。出菇期一旦發(fā)現(xiàn)有雞爪菌生長時應立即摘除,并及時將其周圍5~10 cm的基料和覆土材料全部清理出棚焚燒或深埋處理,并加強通風、停止噴水。也可將發(fā)病周圍覆土整理成凹圈后,快速澆入開水,燙死該病菌。
當菇體結實,菇柄不中空、手捏其柄部不軟、菌蓋光滑而潔白且呈圓柱形時,應及時采收??刹纱罅粜?,也可整叢采下。采收一潮后應整平料面、清除雜質,以利于下潮菇的管理。
采收的菇體直接裝入周轉筐中存放,然后再轉移至2~4℃的冷藏庫內預冷3~5 h。采用防霧保鮮袋分裝經過預冷處理的雞腿菇,分裝規(guī)格依據(jù)市場需要而定。將分裝好的鮮雞腿菇按照合適袋數(shù)裝入泡沫箱中,并用膠帶封好。產品質量應符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