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 江城雪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guī)定中僅僅粗略的表明第三人,但卻沒有對第三人具體界定做出規(guī)范,其只是粗略地表達了保險公司的責任義務,即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由保險公司向第三人進行賠償?!稒C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3條規(guī)定:“本條例所稱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是指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機動車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傷亡、財產(chǎn)損失,在責任限額內(nèi)予以賠償?shù)膹娭菩载熑伪kU”?!稐l例》較為具體地指出第三人的范圍,主要包絡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款》(以下簡稱《條款》),第5條的規(guī)定卻與《條例》第3條關于第三人范圍定義有所不同,其規(guī)定:“交強險合同中的受害人是指因被保險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遭受人身傷亡或者財產(chǎn)損失的人,但不包括被保險機動車本車車上人員、被保險人”。同樣的,對第三人的范圍作出了限制,本車車上人員、被保險人都不屬于第三人的范圍。我國交強法的立法較晚,很多規(guī)定都尚不成熟,相關法律法規(guī)存在矛盾,司法實踐中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也時常出現(xiàn)不同判決,導致部分保險公司利用第三人界定模糊的缺漏逃避賠償義務。
我國交強險對第三人界限的規(guī)定幾乎都排除了本車車上人員和被保險人,而本車車上人員和被保險人是事故中的重要組成,多個交通事故中受損也具有一定占比,這樣的界限標準在如今機動車數(shù)量、機動車交通事故極速增長的年代,已經(jīng)明顯難以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并且模糊的法律條文也為司法認定帶來了很多問題,譬如事故發(fā)生前在車上的人員事故發(fā)生后被拋出車外,是否可以認為是車外人員?事故發(fā)生前在車外,事后被沖撞落于車上是否能夠認定為車上人員?即使簡單的“車上”的描述,實際上也并不明確,比如車蓋車頂是否能認為是車上?法律規(guī)定中并沒有對此達成統(tǒng)一認知,在司法實踐中難以認定。實務中就曾出現(xiàn)駕駛人也就是車上人員或被保險人因下車查看車輛狀況而車輛滑坡導致碾壓的情況,該情況難以認定是否能夠得到賠償,而類似中國太平洋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其在自己的機動車輛綜合險條款中注明第三人地位的不變性,即靜態(tài)的看第三人地位一般以上車時為主,但實際上被保險人購買機動車保險就是為了保障意外事件中利益的保障,若自身在遭受本車碾壓而無法獲得賠償,實在是難以讓被保險人接受。狹隘的認定第三人的界限容易導致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利益沖突的擴大,不僅不能維護雙方利益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也加重了交強險的不穩(wěn)定性。
美國一方面擴大了第三人的范圍,推行無過錯保險(也即受害人無需提供證明被保險人具有過錯)以此來保障更多的受害者的利益。美國的《汽車強制保險法》于1927年頒布,美國是最早推行強制保險的國家,其推動了機動車責任保險的轉型,即從自愿性的機動車責任商業(yè)保險轉向強制性的保險模式。交強險本身的救濟性,社會性要求此種保險有較大的覆蓋面。美國還將第三人的范圍劃定為除配偶之外的第三人,排除配偶的賠償請求權主要有防范騙保的考慮,但也擴大了第三人保護的范圍,對受害人救助取得有重要意義。
英國的第一部《道路交通法》于20世紀30年代實施,而英國的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制度伴隨此法應運而生,這部法律沒有將機動車駕駛人規(guī)定在交強險的第三人之中,并且其將其余的受害人均納入第三人范圍之中,機動車駕駛人也標明為實際的機動車駕駛人。英國對實際駕駛人的界定是事故發(fā)生時,此時的實際駕駛人應為被保險人,因此不作為受害人第三人,這一點與大部分國家的規(guī)定一致,被保險人本身應排除在救濟第三人之外。被保險人有義務購買機動車責任保險由此來保障可能事故造成的損害,但機動車責任險不能涵蓋所有的損害,比如被保險人本身的損害就不包括在內(nèi),可以通過其他的商業(yè)的保險進行保護。
日本的第一部相關法律于20世紀50年代頒布,《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規(guī)定了“如果一輛機動車輛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經(jīng)營,并對另一人造成死亡或者人身傷害,則該機動車的經(jīng)營者應對受害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是,有除外的情形,即受害人或者駕駛人以外的第三人故意而為的;機動車經(jīng)營者能夠證明自己及駕駛人就汽車運行不存在故意或者過失且投保車輛沒有缺陷或功能障礙的,這兩種情形保險人是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日本對交強險的規(guī)定更為細致,第三人的范圍也比較廣,除了故意的情況,第三人幾乎可以得到賠償。
從其他國家對交通道路安全的立法來看都有著擴大第三人范圍盡量使得交通事故中發(fā)生損害方獲得救助的趨勢。而我國對第三人的范圍規(guī)定不夠具體規(guī)范,略有僵化不夠靈活,不能很好地在交通事故中全面保護,美國對第三人的保護比較全面,當然隨之而來的也是較高的保險費用,我國應參考各國立法現(xiàn)狀對第三人的范圍擴大與較低保費之間取得平衡。
交強險被認定為責任保險,責任保險以被保險人對第三人應負的責任為標的,事故發(fā)生時保險人代替被保險人對受害人進行賠付,結合機動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交強險是以事故中為被保險人投保的保障事故發(fā)生時受害者利益的保險,發(fā)生了損害應予受害人以救濟是責任保險的核心,也即責任保險中獲得賠償金的對象是受害人,并未嚴格區(qū)分車外車內(nèi),若嚴格區(qū)分車上人員與車外人員進行賠償,某種程度上違背了責任保險的核心和立法理念,以“受害者”為標準比“第三人”為標準似乎更加符合責任保險最初制定的意義,也更能對事故中受到傷害最需要救濟體現(xiàn)立法目的立法原因的人提供法律上的最低限度保護。
立法中考慮到客運服務的承運人必須要投保承包人責任險,一旦發(fā)生交通事故,承運人責任險可以彌補乘客的人身和財產(chǎn)損失。承運人責任險是保險人根據(jù)保險合同的約定對可能發(fā)生事故造成的財產(chǎn)損失賠償保險金責任,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約定的年齡、期限保險人有給付保險金義務的保險。此種保險認為道路運輸業(yè)是具有極大風險的行業(yè),旅客、貨主使用道路交通車輛發(fā)生意外的事故是很難避免的,其標的是運輸經(jīng)營者在承運貨物的運輸過程中發(fā)生意外導致人身財產(chǎn)損害承擔的民事責任。而承包人責任險與交強險的主體并能完全覆蓋道路交通可能的主體,承包人責任險是營運車輛,而交通事故發(fā)生中多數(shù)為非營運車輛,無法通過承包人責任險得到保障,并且交強險是一種強制性的險種為了在事故頻發(fā)的機動車運行活動中為受害人提供最低限度的法律保障,險種的覆蓋面比較廣,而承運人責任險并不是一種強制險僅是任意險無法做到交強險的覆蓋面。對于在事故中沒有承運人責任保險的車主就無法通過此種方法得到救濟。
雖然法律上并沒有明確第三人中對于家屬歸屬的規(guī)定,但是保險公司以制定保險條款的方式將家屬排除在第三人之外,意圖轉嫁風險,規(guī)避賠償責任。這是保險公司肆意地擴大了法律對非第三人范圍的界定,一方面不符合相關的規(guī)定一方面也并無必要。因為排除家屬的賠償請求權于合同來說僅僅投保人、被保險人、保險人是合同的當事人,而其他人員均應認為第三人,當遭受投保人的損害造成事故時應獲得賠償,保險公司單方面加入家屬不能獲得理賠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也違反了民法中的公平誠信原則,為被保險人一方加重了負擔,雖然增加家屬獲得理賠金的條款可能導致部分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故意制造相關的事故從而獲得高額的保險金從中獲利某種程度助長了騙保的風氣,但有權利和濫用權利是兩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賦予權力不等于一定會濫用,也不能為了防止濫用而剝奪權力,騙取保險金等的風險可以通過其他保險合同條款或者刑法等來規(guī)制。另一方面限制第三人在家屬中的應用也是無意義的,根據(jù)《保險法》的規(guī)定,被保險人騙保的,保險公司可以單方面對合同進行解除并且不需要任何的賠償,騙保行為可以通過此得到控制,對騙保的預防不應該以限制第三人范圍為方法,應公平公正根據(jù)對交通事故的還原,分析案件真實,對騙保行為采取合法合理的手段維護保險公司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