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第二小學 戴瑩婷
數學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與空間關系的重要學科,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同樣,空間與生活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的。作為小學數學重要教學內容的空間觀念是高度抽象的,這需要學生經過觀察、想象、分析、比較與歸納來對事物構建空間概念。
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往往是從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引入,在教學過程中用學生所熟知的事物作為教學素材,依據學生在生活中所積累下來的經驗,緊緊地把生活與教學內容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使學生感到熟悉,并增加學生對學習空間觀念的興趣,還能夠引發(fā)小學生學習空間知識的欲望。
數學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又處處有數學。因此,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物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寶貴資源,都是學生學習中無聲的導師,它們給學生的空間觀念留下了最基本的概念,為學生之后學習幾何知識打下了基礎。例如,通過水杯、鐘表、門窗、書本、房屋、街道,學生對線、面、角、體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對某些現象的發(fā)生,如鐘表指針的轉動以及風車、摩天輪、螺旋槳的轉動等,學生認識了旋轉現象。
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教學,通過對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與學生對現實事物中形成的最初的空間知識,讓學生由淺入深地突破對空間最初單純的認識,逐漸形成抽象思維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感知能力。
學生是通過觀察、想象、分析、比較以及歸納來學習幾何知識的,而有的老師則認為在課堂上讓學生實踐操作浪費時間,還會破壞課堂秩序,難以控制,也會因為教學用具的局限,選擇用多媒體演示教學來代替學生實踐操作。但是學生在學習幾何知識時是離不開觀察的,教學中,老師應作為引導者幫助學生對物體多觀察,也可讓學生摸一摸物體,多感官協(xié)同活動,使具體的物體在學生頭腦中得到反映,形成一個物體的表象,進而形成空間觀念,幫助學生對空間知識有清晰正確的理解。觀察和動手實踐是學生想象幾何圖形,再由幾何圖形轉換成現實物體的重要途徑,動手操作能讓學生準確地想象出幾何圖形或是事物的一系列變化和運動。
在“面積”的數學學習過程中,老師需要先幫學生構建1 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有多大的表象,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找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是1 平方分米,哪些是1 平方厘米,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并將學生頭腦中建立的表象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進而更好地學習到面積單位知識。在“體積”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找大小不一的瓶子裝同樣多的水,在瓶子中放入石頭,看哪個瓶子的水先溢出來,得出哪個空間大,從而學習到體積的知識。通過對體積的學習,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觀察和動手操作,能有效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和發(fā)展。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并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展思維的空間。思維發(fā)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空間感,空間感的培養(yǎng)則有利于學生對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小學生年齡雖然小,但想象力卻非常豐富,想象能力就是形象思維的表現方式,豐富的空間想象能力能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
學生要將空間觀念運用到實際,運用幾何知識來度量、計算解決實際中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具備綜合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老師作為引導者應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并為學生提供素材,啟發(fā)和不斷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熟練運用幾何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空間觀念融入到生活實際當中,在實際生活中強化空間觀念的應用,這樣可以讓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
教師在空間的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將學生的視野帶到生活中。例如學習了圓的表面積算法之后,教師讓學生討論生活中哪些物體需要用圓的表面積計算法來解決,讓學生舉出例子并說出解決辦法,或是在學習了長方形的表面積后,讓學生思考怎樣才會減少紙盒的用料。
教師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多種感官相結合,讓學生自己量一量、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用顏料涂一涂的方法,讓學生視覺、聽覺、觸覺協(xié)同參與,鞏固了空間觀念,也更深入地學習了知識。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用數學活動的發(fā)展來豐富學生對物體圖形以及現實空間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概念,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在之后的教學中擴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對世界有更好的認識,還可以幫助學生勇敢、充滿信心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