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凱旋
“互聯網+”教育行動計劃在偏遠貧困地區(qū)的實施策略——以南疆鄉(xiāng)村K12階段教學為例
魏凱旋
(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文章就如何在南疆農村地區(qū)開展“互聯網+”教育行動計劃展開分析,使這些優(yōu)質的網絡資源充分應用教學當中,從師資、學生以及校企管理3方面入手,著力為南疆的師資不足,資源匱乏、教學質量低下提供方法,也是構建教育公平化,優(yōu)質教學配置合理化的必然選擇。
“互聯網+”;網絡授課;南疆教育;資源共享
2020年1月,新冠肺炎在全國范圍內爆發(fā),在接下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席卷世界各地。打好防疫攻堅戰(zhàn),成為社會各界的首要任務,全國教育系統也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各地區(qū)紛紛加速了“互聯網+”教育的行動計劃,在偏遠落后的西部鄉(xiāng)村地區(qū),也開始大力實施網絡化教學。自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在南疆地區(qū)率先實現K12 階段的全免費教育,雖然加大了各方面的扶持力度,但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態(tài)仍然和其它地區(qū)有很大差距,201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中指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接受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代際傳遞,是利在千秋的大事。要想全面提高南疆偏遠貧困地區(qū)的教學質量,減少與其他省市地區(qū)的差距,重要的改革方面就在于應用“互聯網+”技術營造智能環(huán)境,利用互聯網平臺促使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和平等化。文章就以南疆地區(qū)鄉(xiāng)村K12 階段教學為例,就如何加強“互聯網+教育”的實施策略提幾點建議。
利用平臺進行教學是注重落實“互聯網+”教育行動計劃的前提。“互聯網+”的“+”,不僅是思維、理念、模式上的“+”,也是技術上的“+”,南疆的教學改革,先從師資培訓入手,培養(yǎng)教師掌握先進的網絡信息化技術,才能更好地運用“互聯網”進行在線教育和管理,引導學生享受到更為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提升南疆中小學教師應用網絡授課的能力,是利用網絡發(fā)展智慧教育的第一步。南疆中小學教師分批次利用寒暑假繼續(xù)教育的機會,集中教師進行網課技術培訓,全面培養(yǎng)教師對網絡教育資源的應用方法,特別是目前由國家教育部門推薦的APP軟件技術的學習,熟知國內外優(yōu)質網絡資源的共享渠道。
對教師應用互聯網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培訓,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甄別的能力:在琳瑯滿目的信息化時代,在充分了解自己學生的認知程度和認知能力后,在眾多學習鏈接中找到適應地方性教育的共享平臺,收集整理并建立可應用型的網站平臺資源庫;二是跟課解讀能力:國內開放的公開課往往都是經過教育部嚴格審核發(fā)布并推行的。但對于南疆本地的教師來說,還存在許多知識點的再次鞏固問題,與網課教師思想同步,才能更好地在線下為學生答疑解惑;三是網絡授課能力:無論是直播還是錄播,各個操作平臺也各有不同使用技巧,通常需要教師能熟練掌握不同軟件、不同平臺,甚至不同版本的應用方法和技巧,更好地進行網絡授課。通過以上3種能力的培訓,讓南疆地區(qū)中小學教師靈活掌握網絡教育技術,才能更好地貫徹實施“互聯網+教育”計劃,掌握現代科技手段和媒介,才能更好地實現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在教育公平的基礎上實現教學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目前中小學普遍開展的網課主要有2種渠道:一是為學生提供優(yōu)秀教學公開課的的連接,例如: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新東方在線、學而思網校以及中小學教育網等等,這些優(yōu)質的資源涵蓋了全國統一人教版全日制中小學的所有課程及題庫,教師只需要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分配不同量的學習任務,并在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督,課后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進行分類練習指導;二是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授課,目前比較常用的平臺有企業(yè)微信、釘釘、騰訊課堂、以及嗶哩嗶哩等,平臺直播的操控靈活性與實用性各有千秋,網絡授課有直播和錄播2種,兩種形式不受區(qū)域的限制,也可以反復聽課,網絡課程有重復收聽的功能,而且在慢放與快放上也有控制,避免教師本身的重復性工作,把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有一部分教師從自己主講變成了課后輔導、作業(yè)的批發(fā),以及學習過程的監(jiān)督,另一部分加強學生的國語水平和德育水平。
南疆鄉(xiāng)村地區(qū)的教學任務包含兩重任務,一是讓國家通用語言在義務教育階段順利完成從本民族語言的過渡;二是達到并完成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課程標準。鑒于教師的雙重任務,工作強度相對更大,改變教學任務的側重點,放在語言的學習和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方面,至于通識類的文化課程,利用教育共享資源平臺,由網絡連接課程代為教學完成。這也是提升教學水平,減少差距的有效方法。南疆的國語教育,目前仍然處在重要的轉型期。學生們在家往往全是本民族語言交流,這就需要K12 階段也肩負著不斷深化國語的聽說讀寫的全過程,第二個教學重點是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節(jié),樹立團結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思想意識。對于南疆多民族聚居區(qū),加強德育教育,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對于傳統教育,在線教育雖然有許多優(yōu)勢,如國內名師主講課程、全方位的教學資源、先進的教學理念等等,提高學生的知識面和學習興趣,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可以更好的進行自主化學習、個性化學習,但同時也有許多弊端:首先,網絡資源信息的全面而豐富,學生尋求答案之便捷,必然導致動腦解決問題的動力不足,甚至對任何問題都缺乏深入思考;其次,是容易讓學員產生依賴心理,認為聽不明白還可以重學,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下降。三是缺少現場的監(jiān)督和紀律上的管控,學習不集中,在線教育要求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要求較高,而對于小學生來講,沒有真人的課堂管理,必然會造成學生不聽講的局面。
在線教育不會取代傳統教育,而且會讓傳統教育煥發(fā)出新的活力。不斷推動教育觀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這就需要傳統教育要與在線教育很好地融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主要措施要從3方面入手:明確各自教育內容的側重點:在線教育重學識,傳統教育重德育。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還要教育學生做人,在線教育使學生和教師不是真正地面對面,教師只能言傳而無法身教,而傳統教育正彌補了這一點。二是在傳統教育的監(jiān)督下進行線上教學:線上教學的教師無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監(jiān)督,而傳統教育中教師可以面對面督導學生學習,使自律性、自覺性較差的受到有效促進;三是人與人之間需要情感的溝通,特別是心智還不成熟的中小學生階段,更需要面對面的語言交流、表情傳遞、甚至是關心關愛的愛撫,才能更進一步加強他們集體觀念的形成以及團結協作精神的養(yǎng)成,更有利于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
南疆鄉(xiāng)村中小學的“互聯網+”教育計劃已經提出了近3個年頭,但就目前的網絡教育應用來看,還是存在多方面的滯后,改革的步步伐相對緩慢,其主要原因是監(jiān)督機制與評價機制沒有跟進,教育模式循規(guī)蹈矩,從一線教師本身雖然發(fā)現了網絡教學的優(yōu)勢,但陳舊的體制和傳統的考核機制,限制了教師自主應用網絡教學。開展傳統教育與在線教育雙向教育機制,必然要出臺相配套的教學評價體制。在合理的體制激勵下,進一步加快網絡平臺教學的滲透步伐。
教師針對不同網上教學模式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一是ABC平臺鏈接教學模式,在線教育公司作為A端提供平臺,B端生產優(yōu)質教學內容,C端即用戶(學生群)學生在線聽國內一線教師名家講課,講解內容豐富,教學技法靈活;二是題庫模式:即通過各學科題庫作為平臺主要內容,吸引學生使用平臺,這類平臺大多經過嚴格的題型設計,從學生的心理和興趣點出發(fā),圖文并茂地激發(fā)學生的答題興趣,引導學生學習。以上兩點模式借用他人資源,存在收費環(huán)節(jié),對于此類情況,學校對教學內容認定許可的情況下,由政府牽頭,與在線教育公司A端建立合作,統一付費,再教師免費提供給學生學習,這類教師的教學任務側重點發(fā)生轉移,重在德育教學以及國語水平強化上,教學考核機制主要體現在教輔方面。三是直播互動模式,方便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實時互動,這種模式對于學生需要極強的規(guī)范性和自覺性,要求學生特定時間在線聽課,就必須通過課堂紀律來規(guī)范中小學生的行為;利用在線直播教學的教師通常是專業(yè)性較強的教師,直播或錄播的課程作為學校的示范課,課程資料可以長時間保存與循環(huán)播放,考核的標準以傳統課堂為參考。四是1對1模式,針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分類輔導,通常在學生聽完網絡鏈接課或直播課后,針對不能很好吸收所學內容的部分學生,教師針對性地進行現場補充式教學。后兩種的教學工作量等同于傳統教學,以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效作為考核評定參照。
互聯網具有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的特點,在南疆特別是鄉(xiāng)村落后地區(qū)建立起積極適應“互聯網+”的教育培養(yǎng)體系,有效融合直播課、錄播課等教學模式,讓學生能隨時隨地享受優(yōu)質生動的教學內容,結合自己學習的側重點自由選擇和規(guī)劃學習方案,最大限度地享用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在南疆地區(qū)實施“互聯網+”教育適在必行,讓教育從南疆鄉(xiāng)村的封閉狀態(tài)走向開放,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傳統的因地域、時間和師資力量導致的教育鴻溝將逐步被縮小,從而實現教育公平。旗幟鮮明地圍繞新疆工作總目標辦好南疆教育,并抓住國家推行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大好契機,毫不動搖地培養(yǎng)和建設思想素質過硬的學生隊伍。
[1]馬玉萍,易志亮.互聯網教育應助力于傳統教育發(fā)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16):171-172.
[2]南旭光,張培.“互聯網+”教育:現實爭論與實踐邏輯[J].電化教育研究,2016(9):55-60.
[3]胡振興.基于“互聯網+”的K12教育發(fā)展趨勢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1):406-407.
教育部職業(yè)院校教育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項目,“互聯網+”影響下南疆鄉(xiāng)村 K12階段教育改革研究(NO:2019ZXXKT32)
魏凱旋(1979- ),女,漢族,新疆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教育。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2.96
G423
A
2095-1205(2020)02-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