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貞
摘? 要: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表征是多元化的,課中需要教師幫助其更好的轉化,其中抽象數學變?yōu)榫唧w數學就是教學重點?;诖?,本文對此理論進行詳細研究,并分析當前數學教學的困境,重點闡述如何幫助學生將抽象數學變?yōu)榫唧w數學,旨在幫助學生數學思維的快速發(fā)展。
關鍵詞:抽象;具體;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6-0044-01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教學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fā),掌握知識點的同時,還能促進思維發(fā)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數學教學中,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將難度大的數學知識變?yōu)榫唧w的內容,便于學生理解,推動其快速學習。所以教師要使用有效方法,幫助學生化抽象數學為具體數學。
1.抽象數學變具體數學理論研究
著名心理學家對小學生思維發(fā)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動作表征—映像表征—符號表征,此也是數學教學必須經歷的過程。小學生思維也是從直觀到具體動作,最終發(fā)展為抽象思維。教師教學也需依據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教師首先要對自己學生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引導其從直觀動作到具體形象和具象思維的過渡,最終建立抽象思維。此外需要教師有專業(yè)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可以將抽象數學化為具體數學,只有此才能引導其最終實現具體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此過程需要借助有效工具與材料,幫助學生面對抽象的數學,可以快速理解,令思維自然成長,此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必經之路。
2.當前數學教學困境
目前我國教育領域中,學生受思維約束,導致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還不能擺脫具象思維的束縛。這種情況令學生學習數學有以下后果:第一,受學生形象思維影響,對問題的理解過于淺顯,不能抓住其本質。第二,解答數學問題的時候,學生往往只順著其中條件和問題思考,不能轉化思維,降低對問題的解答能力。
另外,不同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方向有所差異性,加上其個體差異性較大,對知識點的接收能力有的強,有的弱。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講解知識點的時候不能兼顧所有學生,面對抽象知識點或者問題的時候,如不采取有效手段,班級中會有部分學生不能理解,這對于教師教學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需要使用有效方法,幫助所有學生都能掌握知識點,進而順利解答問題。
3.化抽象數學為具體數學教學策略
怎樣將抽象的數學轉變?yōu)橐环N具象?筆者認為:其一是巧用“數形結合”化抽象為直觀。其二是運用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場景,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能更好地拉近學生與新概念、新知識的距離。
(1)以數形結合化抽象為具體
數學教學中,很多較為復雜的知識點,看起來很難理解,但若換一種方法,就能變復雜為簡單,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種方法就是“數形結合”,可以有效將抽象內容,直觀的展示給學生,實現化抽象為具體。例如,小學數學中的計算教學,算理的傳授對本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比較抽象,數形結合在此運用就是一種很好的化難為易方法,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算理,進而掌握計算方法,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如一年級《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中,借助工具,讓學生使用小木棒,演示32+23的運算過程,如一捆小木棒是10根,先取出3捆木棒代表30,然后拆開一捆木棒取出2根。再擺出2捆和單獨的3根木棒,最后將3捆和2捆木棒放在一起,2根和3根木棒放在一起,最終得出結果32+23=55。或者讓學生使用算盤,先在十位與個位上撥32,然后再在十位上加上2,下珠不夠,上5減3。個位上加3,下珠不足,同樣上5減2。經過小木棒與算盤的操作,讓學生掌握個位相加,十位相加的算理,進而計算出正確的答案。利用數形結合手段,將算式具體化,即學生遇到計算題就想象圖形,利用具體數學完成抽象問題,進而提升計算能力。
(2)以教學情景促抽象為具體
課堂設計的精彩程度,決定最終學生學習效果,而抽象數學則讓學生有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為了擺脫此困境,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制造教學情景,讓知識點變得神形兼具,進而幫助學生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也能快速了解。另外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使用真實情景,引導學生將抽象變具體,加快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激發(fā)學生思維,并能在生活情景中感受數學知識。例如,講解《垂直與平行》知識點的時候,因為此屬于幾何知識,而此年齡段的學生的空間認知能力不高,不能理解什么是同一平面,所以可以導入生活情景:教師提問“同學們,當我們使用小木棒解答數學問題的時候,當桌面上只有兩根木棒的時候,會出現什么情況?”以此引發(fā)學生思考,然后教師“我將這兩根木棒畫成兩根直線,并對同學們擺放的位置進行總結,一共得出下面幾種情況…”然后師生討論,將木棒的幾種典型位置畫到黑板中,此時學生在此學習環(huán)境中,體現出很強的積極性,并能主動參與到與教師的交流中,并在此情景中,掌握平行于垂直的概念。接著教師繼續(xù)拋出問題“如果此時有一根木棒掉到地上,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經過演示,展示同一平面與非同一平面,通過生活情景讓學生直觀觀察,最終掌握“同一平面”的概念,不但讓教師教學事半功倍,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
數學教學中情景的創(chuàng)建也可通過問題的方法,根據教學內容與目標,將數學重難點以問題情景形式展示給學生,令其快速找出本節(jié)課的關鍵,化抽象為具體,并能在短時間內掌握知識。對于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建教師要對本班學生有一定了解,并根據其在差異性,設置階梯式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進而提升數學成績。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中,數學教學也在發(fā)生變化,教師立足于學生,對于復雜、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象內容,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師需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為學生構建更容易接受的數學橋梁,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更快接受數學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主動探究難度更大的問題,促進數學思維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