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但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期以來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養(yǎng)。文章通過對潘光旦先生“全人格”教育思想的研究,進一步關注教育內容的完善,以及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品質的培養(yǎng),為加強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合理借鑒。
關鍵詞:潘光旦;“全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潘光旦先生是20世紀初著名的社會學家、優(yōu)生學家、民族學家和教育學家,其畢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吸取西方先進科學知識,積極探索教育的發(fā)展。當今對人才的需求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yè)技能,還需要國際化視野和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精神以及完整的人格,潘光旦先生“全人格”教育思想從“人”的角度出發(fā),希望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潛能,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
一、“全人格”教育思想來源
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影響了潘光旦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小學時期,潘光旦先生就開始有計劃地學習古代經典著作,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從儒學中不斷汲取營養(yǎng)。潘光旦先生認為中國文化史一直都是一個極為注重人道的文化歷史,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始終都是最有線索最有影響的一門學派,中國的儒學中心是提高國人的思想素質以及精神境界,強調以人為本位的哲學思想,注重人性,崇尚理性,正是這種人文情懷使得儒家思想時至今日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西方科學文化影響了潘光旦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首先,對生物學的研究使潘光旦先生對生命本質有了深刻的認識。留美期間,通過對生物學、優(yōu)生學的不斷研究,他意識到個人生命質量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只有重視生物學的發(fā)展和應用才能提高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其次,通過心理學的學習,潘光旦先生意識到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的“自我實現(xiàn)”。最后,對社會學的研究使他先生認識到教育應把人本身作為關注的對象。潘光旦先生認為社會學是人的學問,社會學的核心應是關注人本身的發(fā)展問題。
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內涵
人格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東西,它包含三個方面:通性、個性與性別。潘光旦先生認為健全的社會生活要平衡到三個方面,一是當代社會的發(fā)展;二是社會分子個人的發(fā)展;三是社會未來的發(fā)展。相應的,健全的個人生活也需要考慮到三個方面,“人類的通性”、人的個性以及性別。人的通性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保障,人的個性發(fā)展是社會變化與進步的動力,人的性別發(fā)展是民族綿延的重要條件。所以通性、個性與性別結合起來才能組成圓滿的人格。他指出近代教育界存在兩個弊端,一是近代教育忽視通性與性別,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需求,過分強調個性。二是學校教育只注重傳授知識,把人格分隔開來,不關注學生整個人格的養(yǎng)成,造成個人成為“零星片段之人”。健全人格的三個方面都需要通過教育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健全的人格體現(xiàn)在意志、情感、智識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實施人格培養(yǎng)的主要內容就是促進意志、情感、智識的健全發(fā)展,實現(xiàn)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這也是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可偏廢的重心。潘光旦先生提出知識不能只是簡單的灌輸,要以“推十合一”的方法進行傳授,即能夠從許多事物中總結出一個道理,避免沒有歸納升華或缺少思維發(fā)散的現(xiàn)象。同時,他也十分重視情感和意志的培養(yǎng),認為這種精神力量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格的發(fā)展。中國儒家的教育思想一直以來都蘊含著“士的教育”,提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以及“士可殺不可辱”等,所謂弘、毅,指的就是情緒的培植和意志的訓練。所以通過推行“士的教育”,注重情緒和意志方面的培養(yǎng),能夠幫助學生塑造人格、身心健康發(fā)展。潘光旦先生認為治學的精神與思想方法看似完全屬于智識一方面,但實際與情感和意志也有極大的關聯(lián)。治學需要嚴謹,思想需要不偏不蔽,這都要求人要意志堅定且情感有分寸。所以全人格教育是人的智識、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得到滿足和統(tǒng)一,即通性、個性與性別都得到全面發(fā)展。
三、“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全人格”教育的目的是對人格的培養(yǎng)。潘光旦先生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本體,所以教育的對象是完整的人,這里的完整指的是人格,所以教育首先應關注到人,人的情感、人的價值,人性的完善,教育的目的就是對每一個人的人格培養(yǎng)。他指出“全人格”教育的基本內容即品格教育,由三部分合成,一是通性與個性的辨識。二是明與恕兩個標準的重申與確立。三是個人的修養(yǎng),特別要注意到意志與制裁能力的培植。這三方面相互遞進又緊緊圍繞“人性”這一主題,對其進行深入理解與詮釋。
一是通性與個性的辨識。潘光旦先生認為品性的標準來源于社會生活,因為社會生活的第一個要求是“和”,人要取得何種品性才可以取得社會生活的“和”就是問題的核心。人與人之間存在通性,但由于人際交往中的許多利益沖突,通性之同不一定促進“和”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個性的差異雖對“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但社會的分工合作卻是以不同的個性發(fā)展為基礎,所以通性與個性兩者相輔相成。社會秩序的基礎來自人與人之間的通性,社會進步的基礎來自個性差異,通性與個性的分工合作才能促進社會健康發(fā)展,滿足社會需要,所以品格教育的第一要義便是叫人學會辨識通性與個性。
二是明與恕兩個標準的重申與確立。潘光旦先生認為維持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通性與個性。中國的民族經驗及先賢遺教曾留下一個行為標準“恕”,即寬容,來提高人與人之間的通性。個性差異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需要“明”,即客觀。他認為人們行為的標準就是明與恕,品行的標準也是能夠實行明與恕的品行?!蹲筠D》隱公三年說:“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就是說實行明恕兩標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可以達到“無人能間”的程度,即“和”。所以能明能恕才能促進社會健康發(fā)展。潘光旦先生分析近代社會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也是因為缺失“恕”與“明”。為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必須重申明、恕兩個標準。
三是個人的修養(yǎng),特別要注意到意志與控制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一個人要了解與他人之間存在的通性,清楚與他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并運用智識與情緒想到解決辦法,需要強大的意志力。而了解他人的個性,認同他人的見解,尊重他人的立場,又需要強大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潘光旦先生看來,一個人能夠自我控制是養(yǎng)成能明能恕品行的重要前提,個人要學會自我調控就需要鍛煉意志,通過意志調節(jié)人的理智、情緒、想象等方面的心理活動。他指出近代社會出現(xiàn)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與浪漫主義等阻礙了人們的意志與控制能力的培養(yǎng)。集體主義忽略個性,強調以集體的意志代替?zhèn)€人的意志;個人主義與浪漫主義都主張解放人們的個性,忽略通性。從這些現(xiàn)象中我們更能意識到個人意志與控制能力的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四、“全人格”教育思想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力的原因就是長期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養(yǎng),而潘光旦先生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人格養(yǎng)成,人與人之間的區(qū)別在于人格的比較,而不是專業(yè)知識的比較。他提出教育要面向每一個人,要考慮到人與人之間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異,不能進行模式化教育,并提出以下適合培養(yǎng)學生人格的教導方式:
教育內容上推行“士”的教育。首先是立志。志是心之所在,人的一生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要有一個健全的立身處世的想法。其次要學忠恕一貫的道理。忠恕在儒家思想中是緊密聯(lián)系的,忠即篤信,“忠于一中謂之忠,忠于二中謂之患”,就是一個人總要有不肯輕易放棄的立場。恕即容忍,“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就是一個人要有諒解別人的立場,不要否認他人的觀點。潘光旦先生指出“能忠不能恕的人是剛愎自用的人,是黨同伐異的人,是信仰一種主義而至于武斷抹殺的人。能恕不能忠的人是一個侈言自由主義的人,動輒以潮流不可違拗,風氣不能改變,而甘心與俗浮沉,以民眾的好惡為依歸的人”。青年有接受刺激的能力,也有理想豐富、情緒豐富、敢作敢為等特性,所以士的教育的推行最佳時期是在青年期。但青年也存在“流放”和“膠執(zhí)”的問題,太忠即過于膠執(zhí),太恕即過于流放,所以要忠恕兼顧。潘光旦主張士的教育一方面要維持青年期內那種熱烈的情緒與敢作敢為的無畏精神,另一方面使青少年的特性不會隨年齡與環(huán)境之變遷而變化。
教育者應榜樣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別注重身教,尤其是師道方面。學生的意志需要鍛煉,情緒需要裁節(jié),這些都需要教師樹立楷模。潘光旦先生認為“假如教師也犯思想太正經、行為太穩(wěn)健、生活算盤打得太小等等毛病,試問我們能夠希望在他們指導下的青年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么?”所以影響近代青年的思想與行為的原因,除歷史、政治外,最重要的就是師道,為師者必須先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示范,擇師不僅要看學問的造詣,更要看教師的學問與個人素養(yǎng)之間是否貫通,作為教師必須在這兩方面都有很好的水平。教師的責任絕不僅僅限于知識的灌輸,更在于日常生活中人格的無形影響,增強學生的“向師性”,使學生從教育者身上懂得什么應為之,什么不可為。所以,而潘光旦先生有一個“從游”的比喻說“師生之間就像大魚和小魚,大魚在前引導,小魚緊跟其后,這就是教育。”總之,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榜樣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因素都不能替代的。
受教育者應注重自教。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滿足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需要,潘光旦先生指出品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學生都得到主動發(fā)展、全面發(fā)展,所以必須通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內化”?!胺颡殞W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乃僅就智識之切磋而為言者也;至若情緒之制裁,意志之磨礪,則固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于我,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勵、示鑒戒而已?!迸斯獾┫壬赋觥扒嗄曜钚枰氖前抵忻鞯臋C會,嘗試而再錯誤,錯誤而再嘗試的機會,應當讓每一個青年有一個‘獨的時期”。青年與他人之間應當維持一個適當且相互尊重的距離,如果與青年的距離太近總是什么事情都替青年考慮好,會阻礙青年有“小我”成長為“大我”。青年需要一定的自由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格,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 潘乃穆,潘乃和.潘光旦文集(1-14卷)[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潘乃谷,潘乃穆.潘光旦選集(1-4集)[M].光明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范小慧(1992- ),女,河南鄭州人,碩士,鄭州理工職業(yè)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