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新時代,傳播中國形象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國際漢語傳播與國家形象的構建密不可分。國際漢語教材是培養(yǎng)知華、友華、親華的重要媒介,肩負著向漢語學習者輸出正面中國形象的重任。在漢語國際傳播的新時代背景下,國際漢語教材中國形象的人物自塑和話語建構有著重要而獨特的意義。文章基于對當前國際漢語教材中國形象人物自塑與話語建構的考察,借鑒中國人物形象設計的相關研究,探究了如何更好地進行人物自塑和話語建構。
關鍵詞:國際漢語教材 中國形象 人物自塑 話語建構
一.中國形象的人物自塑與話語建構的研究現(xiàn)狀
國際漢語教材中的中國形象已成為對外漢語界學術研究的熱點,總體上從以下幾種視角:第一,從教材結構的編排上,分析教材在塑造中國形象時所采取的不同路徑、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趙宇佩(2016)選取了肖立主編的《中國概況教程》,郭鵬、程龍、姜西良主編的《中國概況》,張海林主編的《當代中國》三本具有研究代表性的國際漢語國情教材作為分析對象,從印刷與圖表對比,中英文、提示對比,練習與擴展對比等方面分析了教材樣本中國形象的編排和塑造方式。第二,從中國形象元素的選取上,探究國際漢語教材中國形象元素的設計思路。王英心(2019)通過對劉珣主編的《新實用漢語課本》和楊寄洲主編的《漢語教程》中的中國形象元素的類別、分布、數(shù)量、頻次等進行量化分析,并為國際漢語教材中國形象元素的選擇、教材的編寫提出了建議。黃麗(2017)選用了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編寫的《中文》作為研究樣本,將文本內容細化為價值取向、家庭關系、社會關系、地理形象和民族形象,分析了其建構中國形象的成功與不足。第三,從中外經(jīng)典語言教材對比入手,考查其所體現(xiàn)的國家形象,為國際漢語教材在編寫方面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建議。李園園(2019)選取經(jīng)典的國際漢語系列教材《博雅漢語》(《博雅漢語·中級加速篇》)和經(jīng)典的英語教材《新概念英語》(《新概念英語·第三冊》)作為研究對象,從國家形象維度和國家形象態(tài)度傾向兩個方面對教材中的國家形象話語框架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對國際漢語教材如何呈現(xiàn)中國形象提出了思考。
中國形象研究是一項需要跨學科、多維度進行的系統(tǒng)工程。中國形象的人物自塑和話語建構是國際漢語教材的重要一環(huán)。挖掘國際漢語教材中國形象的人物自塑價值,在漢語國際傳播的背景下發(fā)掘人物形象設計,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人的整體形象。國際漢語教材中國形象的話語建構具有導向性,是中國在漢語國際推廣中樹立良好國際形象努力的一部分。如何在國際漢語教材中多領域、全方位、多層次地將兩者結合起來,深刻、準確、全面地展現(xiàn)中國人的形象特征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而以國際漢語教材為研究分析對象,探究如何對中國形象的人物自塑與話語建構研究還十分有限。本研究通過分析國際漢語教材中國人物形象的設計,探討如何在教材中進行人物自塑與話語建構,幫助漢語學習者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真實的中國形象。
二.重視中國形象的人物自塑與話語建構的原因
國際漢語教材所反映的中國形象是學習者認識中國的窗口。但是,國際漢語教材不能簡單地照搬國內教材的敘述方式,要重視把握和研究外國漢語學習者的語言思維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以增強中國形象對外宣傳的效力。話語即人物,即話語建構與人物自塑密不可分,一脈貫通。話語要跟特定的人物形象相吻合,人物形象要和話語前后貫穿、密切關聯(lián)。國際漢語教材中國形象的人物自塑也反映了教材對中國形象的話語建構。
1.教材的載體
國際漢語教材向學習者傳遞語言知識、呈現(xiàn)教材內容的重要方式就是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的得以呈現(xiàn)也需要語料的選擇和場景的設置。個性鮮明而又貼近生活的人物形象設計,配上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話語呈現(xiàn),不僅能夠增加教材內容的實用性,也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保持強烈的學習動機和積極的情感。因此,人物形象和語言表達是國際漢語教材的基石,是建構中國形象的重要傳播媒介?;訒r間長和加工程度深的優(yōu)勢幫助學習者對文本里的中國人、中國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塑造中國形象的重要媒介
國際漢語教學有助于學習者了解和認識中國,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國際漢語教材作為重要媒介,不同于傳統(tǒng)的對外宣傳模式,可以通過包括服飾、容貌、表情、言他舉止等在內的人物形象反映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態(tài)度、價值觀念、文化特色等,以和平、“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助推中國文化、展示中國面貌、彰顯中國形象。
3.增加教材文本的故事性
新時代,國際漢語教材中國人物形象的設計與話語風格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中國人的整體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上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已逐漸采用姓名明確和國籍中國的人物角色。具體的人物形象配以特定的話語風格,增加了教材文本的故事性,不僅能提高教材的實用性,使教材對學習者有吸引力,也能增加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
三.中國形象的人物自塑與話語建構的設計原則
1.人物形象多元化
教材對于人物形象標準似乎存在一定的共識,但事實上,反差性的人物角色形象設計更能讓學習者記憶深刻。以《中文聽說讀寫》為例,以故事主角身份出場的王朋和張?zhí)烀?,在發(fā)型、臉型、服飾、甚至眉毛等外形設計上均符合絕大多數(shù)中國年輕大學生的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林雪梅的頭發(fā)是干練的紅色短發(fā),與高中生王紅的黑色直發(fā)、四十歲常老師的黑色卷發(f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體現(xiàn)了編者對于人物形象多元化的重視,并沒有采用印象中的中國人一貫黑發(fā)的設定,也為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形象增添了時尚的元素。此外,教材又賦予了張?zhí)烀髟诿廊A裔的身份,語料文本中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物形象特點。在Level 2第十課中,由于張?zhí)烀鞯母改赶M芑氐剿麄兊募亦l(xiāng)南京看看,而張?zhí)烀饕睬『孟霂笥邀惿街袊咭蛔?,在設計與討論旅行線路時,明顯看出張?zhí)烀骷词乖诿绹錾L大,但一直在學習中文,對中國的地理十分了解,也說明了張?zhí)烀鞯母改甘种匾晫λ闹袊幕逃_@些設定使得張?zhí)烀鞯娜宋镄蜗蟾拥牧Ⅲw,更能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2.人物性格多元化
鮮明的人物性格設計可以使教材獨具特色,是其他角色無法替代的。而相對于平淡、無特點的人物性格設計,其實是在浪費教材的資源?!缎聦嵱脻h語漢語課本》中,陸雨平作為一名26歲的男性記者,善于結交朋友,樂于助人,喜歡問別人問題,突顯了自身的職業(yè)特點。由于和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會比較多,見多識廣,跨文化交際意識較強,展現(xiàn)了中國男青年的職業(yè)素養(yǎng)。女大學生王小云待人熱情、性格開朗、直率、孝順,在第四十課中,她認為丈夫應該與妻子共同照顧孩子、分擔家務,展示了一個新時代追求男女平等的獨立女性形象。書法家張教授,待人友善,文人氣息濃厚,為人謙虛,經(jīng)常讓留學生給他多提意見。編者在人物性格多樣化的設計上值得借鑒。
3.人物語言多元化
語料是一本語言教材核心要素。教材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層次、不同生活閱歷、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物角色會表現(xiàn)出具有個人特色的行為、習慣,進而體現(xiàn)出不同的話語表達方式。而人物角色間的話題討論要有趣多樣,話語不能純粹為了聯(lián)系語法或功能,脫離現(xiàn)實,而是要有當代中國社會的新信息。如《中文聽說讀寫》Level 2第三課中,對于服務員的“您要飯嗎?”林雪梅用“我們不‘要飯,我們要四碗米飯?!边@種幽默又不失禮貌的方式給予了回應,不僅活躍了氛圍,也吸引了學習者的注意力,展示了中國詞匯文化的趣味之處。
4.為語言教學服務
不同人物形象的設計與話語表達能夠使教材內容更加生動、豐富、立體,與內容單調、活動靜止的相比,更容易使學習者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人腦中獲得的信息記憶得更加牢固。而這些為語言學習服務的宗旨是不能改變的。多樣化的呈現(xiàn)方式就是為了提高學習者對教材及漢語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形象思維活動,吸引注意力,鞏固記憶,使學習者在整個漢語學習過程中的正遷移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四.中國形象的人物自塑與話語建構的設計建議
1.兼顧針對性和趣味性
國際漢語教材中設計的人物及話語要適合學習者的自然特點、社會特點,滿足語言學習的條件和環(huán)境。首先,要考慮教材中的人物是否與學習者的年齡階段相匹配,例如成人的教材中設計過多的卡通形象、兒童教材中的話語表達成人化,這都會使教材失去針對性。其次,要考慮教材使用的環(huán)境。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中國人物的數(shù)量和話語可根據(jù)需求靈活安排,但如果是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中,在適當考慮中國人物形象多樣的同時,也不宜過多,否則會給人不真實的感覺。最后,教材中所有針對性的人物和話語設計都是為了使學習者與教材產生共鳴,提升教材的趣味性。
2.兼顧知識性和交際性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語言教學是漢語教學的第一位,因此,國際漢語教材應以語言功能與結構、相關文化知識為預設框架,通過人物角色間的話題討論,為學習者展現(xiàn)有趣多樣的中國人物形象,同時要促進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如《新實用漢語課本》中,馬大為去黃山旅游時初遇一個小伙子,彼此之間并不熟悉,而小伙子卻詢問馬大為的年齡、職業(yè)、是否結婚、有無打工等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在處理這種跨文化交際沖突問題時,教材并沒有采取回避的策略,而是借宋華之口解釋了為何中國人喜歡問這些問題。這既幫助提高了學習者的漢語學習效果,也使其深刻準確地了解了類似的中國人物形象,不產生強烈的抵觸與反感心理,從而客觀、真實地認識中國。
3.兼顧多樣性和真實性
近年來,國際漢語教材中雖有各式各樣的人物角色,但是國籍、職業(yè)、年齡上都較為單一,這也直接導致了話語風格的固化。因此,編者在職業(yè)身份設計上,要從各行各業(yè)中獲取靈感并塑造角色,退休后幫助子女照顧孫子的奶奶、愛跳廣場舞的大媽、學業(yè)壓力巨大但為夢想而刻苦努力的高中生、在大城市打拼的外地人、春節(jié)火車上歸鄉(xiāng)心切的農民工等都是當代真實中國人的縮影,這樣的人物與話語設計能幫助學習者更有廣度和深度地感知中國,了解中國的國情。
在角色多樣化的同時,國際漢語教材也應力求角色的真實性,因為真實的人物角色才能在真實的語境中說出合適得體的話語。但教材中所有人物都是真實的角色對于編者來說難度較大,但是可以以虛擬的普通人為主、真實的社會精英人物為輔。
4.兼顧關聯(lián)性和系統(tǒng)性
人物角色之間、話語之間的關聯(lián)性、系統(tǒng)性十分重要。教材中應圍繞某一主線展開,人物的出場順序設計要采用主要角色保持連貫、穩(wěn)定,次要角色 “隨進隨出”,其他角色圍繞主要角色展開或插入的做法。這樣能夠確保人物角色之間既有關聯(lián)性,又有系統(tǒng)性。國際漢語教材的核心功能是學習者更好地學習漢語。在教材人物角色之間建立密切的聯(lián)系,有利于教材內容更好的展開,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使人物關系、故事場景和話語表達合理匹配,更能幫助學習者較好地理解學習內容,準確地了解中國人物形象特點。此外,連貫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會使學習者對人物角色的發(fā)展產生好奇心理,成為漢語學習的動力因素之一。
5.兼顧全面性和典型性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生活環(huán)境、飲食習慣、方言和文化傳統(tǒng)具有多樣性。國際漢語教材想要向學習者塑造更加真實的中國人物和話語形象,就要在全面性上加以考慮。如增加職業(yè)的多樣性,盡可能使學習者了解到中國的各行各業(yè);適當加入方言用語的表達,讓學習者感知普通話與方言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中國人物和外國人物共存共現(xiàn),并設置文化沖突。這樣每一個人物角色都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語言特征,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了學習者的注意力。
6.兼顧時代性和傳承性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也在發(fā)生著改變。國際漢語教材在保持漢語作為語言教學功能的前提下,也要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人物形象與話語風格要具有時代性,要彰顯新時代中國人的新特點、新氣息和新風貌。
《新實用漢語課本》中靠種蔬菜發(fā)家致富的王小云舅舅,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王小云母親,經(jīng)常幫助留學生解決生活中各種難題的宋華,他們體現(xiàn)的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熱情好客、樂于助人的優(yōu)秀品質。因此,在設計中國人物形象與話語時,既要考慮時代發(fā)展與變遷所帶來的形象變化,也要注重傳承性。這樣的國際漢語教材不僅能使學習者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在傳承、思維模式、價值觀念,還可以讓學習者更加貼近具有時代特征的中國社會。
五.結語
國際漢語教材中的人物自塑和話語建構在國際漢語傳播承擔中國形象塑造重任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教材中覆蓋和涉及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形象和話語表達是對外了解中國、認知現(xiàn)代中國、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方式。同時,可以激發(fā)漢語學習者的興趣、探尋中國的好奇心,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對中國產生肯定和認同,傳播我國良好的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1]黃麗.對外漢語教材《中文》里中國國家形象的研究[D].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2]李園園.中英經(jīng)典語言教材中的國家形象對比研究---以《博雅漢語》和《新概念英語》為例[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3]王英心.國際漢語教材中的中國形象元素研究---以兩套通用型教材為例[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4]趙宇佩.對外漢語國情教材中的中國形象分析[D].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基金: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2019年校級科研項目“新時代對外漢語‘中國形象的傳播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zdkt2019-027.
(作者介紹:于勇,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應用外國語學院對外漢語教師,研究方向是對外漢語教學、中國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