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初中語文教學通過“對話文本重誦讀、豐富活動彰個性、巧設問題促探究、善用課件激興趣”四個方面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積極探究,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把課堂“話語權”還給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欣賞到如畫的風景、感受四季的輪回,又感悟真摯的情感、懂得人生的真諦,進行思維的碰撞、心靈的交流,閃現(xiàn)出智慧的火花,把“以生為本"的理念貫穿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讓課堂充滿人性的色彩和光輝,凸顯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構建了生命性語文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 個性化閱讀 策略方法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莎士比亞的這一名言很好地詮釋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這一句話的內涵。學生因成長環(huán)境不同,人生體驗也有所區(qū)別,所以對文本的解讀、賞析和看法都有自己的觀點。而初中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學應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采用多種方法實施個性化閱讀,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勇于質疑、善于表達,在思維的碰撞中提升語文的素養(yǎng),在不斷的思辨中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對話文本重誦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誦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誦讀就是“口而誦,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通過朗讀文本的方式對話文本、感悟文本,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對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所以語文教學應重視誦讀,“還語文課堂瑯瑯讀書聲”。誦讀時應注意目標明確、具體;方法靈活、多樣;過程合理、有層次,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圍繞教學目標,教師既可采用全班讀、分組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多種朗讀形式,也可引導學生根據(jù)需要采用多種朗讀方法,如瀏覽、美讀、跳讀、悟讀,從讀整篇到品讀重點段落和關鍵字句,由面到點,有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感悟文本。
以文言文《孫權勸學》為例,教師可以采用“朗讀、品讀、美讀、悟讀”四個誦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對話文本,開展學習。首先讓學生根據(jù)范讀讀準字音,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幾個特殊的句子節(jié)奏劃分,進而讀準停頓,達成朗讀的學習目標,并在放聲朗讀中初步感知文本。接著結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句式特點、語氣詞和標點符號,品讀孫權、呂蒙、魯肅三人的語言,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神態(tài)和心理,感知人物形象。在品讀的基礎上,學生再讀文本,讀出語氣,讀出情感,實現(xiàn)美讀。最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與積累,進行悟讀,在交流分享自我收獲中陶冶情操。
誦讀教學中,學生以讀促學,以讀促思,以讀促悟,潛心會文,認真思考。通過誦讀文本,學生不僅了解文章內容、品味語言特色、體會蘊涵的道理,獲得人生的啟迪,還培養(yǎng)了語感,受到精神的洗禮,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二.豐富活動彰個性
語文教學中,可通過設計豐富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開展中去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盡情展示、彰顯個性。這樣既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培養(yǎng)了他們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應由淺入深,從梳理內容到自我表達,再到加工創(chuàng)新,學生親身實踐,獨立思考,變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為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聽眾轉變?yōu)榉e極自主的參與者。
如學習《昆明的雨》,可設計三個有梯度的活動,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探究,小組間展開PK,以“小組擂臺積分榜”為評價方式。首先“繪制思維導圖”,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認真瀏覽文本,疏理材料,認識到文章的選材雖然多,但是并不是雜亂無序的,都是由“對昆明雨的喜愛和思念”的情感串聯(lián)起來,掌握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同時,品析語言“淡而雅”的特點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往往有畏難情緒。可通過開展“我是小小品析家”的活動,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抓住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者全文的核心句、關鍵句去用心感悟,形成自己的看法,在班級交流中互為補充、互為完善,體會到“教學相長”的真諦。最后通過“我是組詩小高手”的活動,學生在將課文改編成小詩的過程中深入挖掘文本,體會文章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體會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既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又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達到潤物無聲的佳境。
三.巧設問題促探究
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笨梢妴栴}設計在語文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善于根據(jù)文本內容及學生認知水平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以問促學,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通過有梯度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在解答問題時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習得了知識、掌握了方法、提升了能力。
例如《老王》一文,作者一直在極力地幫助老王,但文章結尾處作者卻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北静辉撚欣⒕沃榈淖髡邽槭裁磿a(chǎn)生這樣的情感呢?教師抓住這句話提出質疑,使學生認識到正是這愧疚之情,才是作者最大的善良的表現(xiàn),也領悟到“即使苦是生活的常態(tài),也必須讓善良成為人生的底色”。又如,在學習《昆明的雨》時,教師可提出問題:題為“昆明的雨”,可作者并未用大量筆墨直接寫雨,而是從一幅畫寫起,將記憶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現(xiàn)開來,文章信筆所致,無拘無束,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構思的?學生帶著問題研讀文本,形成自己的見解,品嘗到自我耕耘、收獲滿滿的樂趣。
四.善用課件激興趣
《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闭Z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可以把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化靜為動,變枯燥為生動,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不同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以光未然的《黃河頌》為例,教師可播放有關黃河的視頻,讓學生欣賞濁浪排空的磅礴景象,領略一瀉千里的壯觀氣勢,直觀感受到黃河的巨人雄姿,變抽象為形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可加入介紹黃河文明的紀錄片。在感悟黃河精神時,可引入抗戰(zhàn)時期華夏英雄兒女不屈戰(zhàn)斗和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的滾滾洪流的視頻,聆聽歌曲《黃河在咆哮》,用課件悄然撥動學生的心弦,讓他們與時代同頻共振,與祖國心心相印。因此,拓展了教學的內容拓展,擴大了學生的見聞,促進了學生的認知,使語文課堂立體而豐盈起來,打造出動態(tài)的語文課堂,給語文學習帶來葳蕤的生機。
語文教學運用多種方法實施個性化閱讀,把“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貫穿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既在文本中欣賞如畫的風景、感受四季的輪回,更進行思維的碰撞、心靈的交流,感悟到真摯的情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讓語文學習充滿人性的色彩和光輝,構建了生命性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李德萍:《因感悟而提升,因交流而分享——初中記敘文教學策略初探》,《中學教學參考》2010(13)
(作者介紹:王紅霞,湖北省襄陽市第35中學教師,襄陽市“隆中名師”)